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本文从城市的环境状况、交通压力、生活压力、城市与周边经济发展的差异等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利用产业布局、充分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高度重视城市发展规划中的政策制定等方面,探讨了促进城市人口趋于合理分布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从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以及主要工业产品三个不同的层面上对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之后发现,环渤海地区的省市间只在三次产业机构这样的宏观层面上具有较高的相似系数,而在工业内部以及主要工业产品上相似水平大大降低。因此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间只有一定程度的趋同。不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并且这种趋同现象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都市圈演化过程中首位城市和成员城市间竞争合作关系的发展变化,将都市圈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结核期、集聚期、次中心形成期和均衡期。基于这4个阶段的划分,分析都市圈不同演化时期产业分工的形成机理,研究都市圈产业布局分异的产生与强化过程,从调节市场利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方面提出了有效引导产业布局的区域分异和实现都市圈整体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长江沿江地区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探索经济地理学服务市场经济的理论和相关方法,本文采用加权等级尺度法,在征求专家咨询意见的基础上,推举并筛选出九大评价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江沿江15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总体性评价和重点产业的适宜性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对今后一个时期长江沿江地区主要城市产业布局拓展的方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的重要性重新被发现.以企业网络组织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通常以若干个在全球价值链占据高端的产业集群为支撑.文章认为,环渤海地区的崛起必须实施产业集群升级策略,以集群升级实现环渤海区域的协作与腾飞.  相似文献   

7.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骨骼,合理的产业结构与布局可以实现资源在产业间以及空间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地区的资源优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产业人才培养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保障。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本文从黑龙江省产业布局与产业人才现状分析和黑龙江省产业布局与产业人才发展改革途径两部分内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跨世纪浙江产业布局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树高 《经济地理》1999,19(3):53-57,82
本文在简要回顾浙江过去20年产业布局变迁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跨世纪浙江产业布局的特点,提出了以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为主的跨世纪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思路和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创意经济勃兴的年代,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环渤海地区经济提速和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在分析环渤海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民营企业发展创意产业的优势与可行性,剖析了该区域民营企业发展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环渤海地区区位条件优越,工业基础雄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环渤海地区经济的振兴及其对整个北部地区经济强有力的带动,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未来十几年,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应当是:从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变;从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向主要依靠现有企业的改造转变;在资源平衡和市场开发上,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产业发展模式上,根据某些行业的特点,可采取“逆序”战略加快发展,大力推进经济规模和技术进步,强化优胜劣汰机制,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环渤海地区经济互补性强,加快该地区经济的振兴,必须搞好区域经济合作,发挥整体优势。特别是要打破条块分割的利益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切实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安排生产力布局.加快环渤海地区经济的振兴,必须抓住水资源、交通通信、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组改造和环境保护等影响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主要问题,集中力量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城市生态位相关理论特别是城市生态位态势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整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生态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借助于SPSS软件,对环渤海经济圈相关城市的生态位状况进行了评价,以期为城市生态位的构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高晓燕 《现代财经》2001,21(11):56-59
环渤涨地区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对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加入WTO对环渤海地区国有企业结构调整提出新的要求;国有企业需要重新布局,国有企业竞争力有待需要知识资本和制度创新,因此,在环渤海范围内进行国有企业的整体战略布局,实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进行制度创新,重新确定企业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城市与区域良性互动是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整体实力提高的重要条件。文章从产业结构转换迟滞与城市化滞后、城市与区域“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市空间布局不尽合理、资源型城镇的经济衰退与低质城市化、城市与区域整合节点、廊道、载体发育不足等方面,探讨了制约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而为解决东北地区城市和区域的关系问题,促进城市与区域的良性互动,提高城市与区域整体实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滨海旅游业是能够彰显沿海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之间民心相通和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国家战略推进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东海区沿海城市具有经济基础好,人口密度高,城市服务功能完备,基础设施优良,以及海洋文化资源丰富等显著特点,然而东海区三省一市的沿海城市滨海旅游业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不够便利、市容市貌生态环境不够优良、滨海旅游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配套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支撑滨海旅游业发展的体制不够健全、滨海旅游业行业服务没有相应的标准、旅游资源内涵挖掘深度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都成为影响滨海旅游业的关键因素遥 论文依据产业经济理论和东海区沿海城市滨海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以滨海旅游业消费环境评价为研究目标,构建了旅游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基于信息熵的 TOPSIS 逼近法,对东海区 8 个沿海城市 2014-2016 年的沿海城市滨海旅游业消费环境进行了评价,最后基于评价的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盛明科  唐玲  戴娜 《经济地理》2012,32(6):32-36
随着现代市场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信息化迅猛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跨区域公共事务日渐剧增。环洞庭湖区域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湖区水资源管理、环境污染治理、共同资源开发、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等一系列跨区域公共事务的不断涌现,传统区域行政模式和单个地方政府的理性行为导致了大量的跨区域公共事务无法有效解决,亟待建立健全包括信任、协调、沟通和监督机制在内的环洞庭湖区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体系,从而实现环湖区公共事务的良性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7.
加快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是实现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面对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传统产业转型困难并抑制新兴产业发展、协同发展的创新能力基础有待提升的现状,必须着重夯实基础。对比国外先进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应是营造产业协同发展环境的可行选择,而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能为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创造内在的需求动力和较大的市场空间,信息化融合则可作为产业协同发展的切入点。具体看,应促进东北地区内部产业间的合理分工,引导地区智力资源构建动态协同创新平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围绕产业协同发展创新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培养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促进东北地区产业链的全面融合。  相似文献   

18.
以碳排放指标表征环境质量,从产业集聚环境效应角度探讨资源型产业集聚发展对碳排放的作用机理,构建包括规模负效应、多样化及专业化正效应的计量模型并对新疆区域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型产业集聚与碳排放之间呈“N”型曲线关系,最佳集聚规模阈值区间为0.14~1.19。研究期内资源型产业集聚程度处于正外部性效应阶段,产业集聚自净效应(0.965)大于集聚污染效应(0.899),但非常逼近临界点。开采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集聚程度大幅超过最佳阈值区间。而初级加工业集聚规模处于第二阶段,环境正外部性效应显著。资源型产业细分行业集聚与碳排放之间出现了倒“N”型、正“N”型和正“U”型三种形状的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新阶段,国家作出了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滨海新区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这其中,作为主导产业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从产品角度看,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效率;从企业角度看,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从产业角度看,信息化有利于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滨海新区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效益的有效发挥.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滨海新区信息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为共生关系。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处于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状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共生中存在共生单元不稳定、共生关系不对称、共生界面不完善和共生环境不健全问题,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共生状态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