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分析——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秀菊  孟宪策 《生产力研究》2012,(2):116-117,137
京津冀经济圈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其发展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京津冀经济圈中,河北省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却也是相对较弱一极。文章从比较优势理论入手,深入探讨了河北省应该如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并以此为突破口,快速融入京津冀经济圈。  相似文献   

2.
考虑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资源型区域发展的对接,指出资源型区域高新产业应从地方优势产业、自主创新项目、产品市场潜力和地方关联效应4个方面来界定特色发展,并从区域、产业、技术和产品4个层次提出了特色选择的原则与技术路线。以太原高新区为例,对资源型区域高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以甘肃产业调整实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然后分析了甘肃经济长期以来走资源导向型发展战略遇到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甘肃产业调整应走竞争优势导向型发展之路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4.
广东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不断加强,但在产业合作方面还不足.本文在分析广东与东盟产业合作的政治与文化基础的基础上,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产业合作的现状,且着重分析了广东与东盟产业合作在制造业、海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前景,并提出了广东与东盟进行产业合作应该充分利用双方的比较优势,加强双方政府政治对话,积极构建产业合作平台,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创新产业合作模式,政府、企业、市场三位一体共同发力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我国旅游产业区域比较优势与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区位商方法对我国旅游产业区域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市场占有率作为辅助衡量指标与区位商共同作用判断我国各省市旅游产业区域比较优势和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与中部崛起的产业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涛 《生产力研究》2007,(18):109-110
中部崛起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文章基于比较优势的理论分析表明:目前中部地区相对于东部而言,其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因而中部应基于要素禀赋结构选择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他类型产业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以及自然资源型产业,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其资本积累速度;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相对变化,中部地区逐渐增加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最终实现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升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强调依据资源禀赋状况确立主导产业;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变动的,强调有选择地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实践中要立足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创造动态比较优势,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杭州市应立足现有的比较优势:产业基础良好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力资源充沛、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民营经济发达等,选择采取建立专门的外包研究机构和外包协会(商会)、加强外包培训、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外包产业、采取外包投融资并购策略、参与和举办外包博览会、推进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等路径以借助外包有力推动杭州城市经济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作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优势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虽然国内对区域制造业优势发展进行了一些探讨,但对其系统研究回顾较为匮乏.文章系统回顾了制造业在区域优势发展、产业竞争力构建、企业特色选择等方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9.
大连市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其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辽宁省经济的繁荣。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主导产业能够正确选择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主导产业的关系研究,指出主导产业的选择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数学模型以及相关数据,分析大连市工业结构,并选择大连市工业主导产业。根据选定的四种工业主导产业,在产业链基础上构建大连市整体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0.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要求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呼声很高。文章认为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我国的出口增长模式上。因此,本文提出应结合运用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来构建我国新的出口增长模式,并就如何在比较优势中形成竞争优势,从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选择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梁军 《生产力研究》2005,(2):160-162
产业集聚理论吸收了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理论和生产综合体理论等区域发展理论的积极因素,强调集聚经济和区域分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在论述产业集聚的发生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效应基础之上,提出了发展区域经济的产业集聚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2.
王再文 《生产力研究》2006,(12):111-112,148
对于重型经济结构与山西经济发展变化的关系,理论界存在着多种争论。文章从比较优势与制度落差出发,得出如下结论:一方面重型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山西的资源禀赋优势决定的,因此将其归结为山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是不客观的;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经济结构的持续“重型化”可能导致山西经济遭遇“资源诅咒,”因此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从根本上说,山西经济未来的发展取决于能否将资源禀赋优势确实转化为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3.
刘莹 《经济研究导刊》2013,(10):156-158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多数民族地区偏重于初级的农业种植经营和过渡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实现经济跨越式的发展,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地调研,以内蒙古扎兰屯市为研究对象,探索民族地区应该如何依靠自身地缘优势,在发展传统农业、现代化工业以及拓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促进地区经济又快又好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产业是运用尖端技术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群,研究开发投入高、研究开发人员比重大的产业.本文结合陕西省的高技术产业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陕西省高技术产业进行区域比较,以发现该产业目前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给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贾尚明 《生产力研究》2001,(2):106-107,110
本文从区域经济的三大问题:地区主导产业、区域开发模式和区域分工体系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了世纪之太原市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战略选择,旨在为新世纪太原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关系到一国经济发展的成败,因此,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及其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应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而不能完全照搬经济学的理论,任何单独一种战略都不能成为我国的主导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中部自古以来就是必争之地,在全国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地处中部,作为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和资源大省,湖南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具有独特的后发优势,但在引领区域经济上台阶、求跨越的同时,也潜伏许多诸如观念陈旧、滥取资源、产业与科技脱节等一系列发展瓶颈。如何抓住机遇,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是湖南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比较优势的云南主要粮食作物区域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比较优势视角,在描述云南主要粮食作物分布现状基础上,通过对主要粮食作物稻谷、玉米、小麦的生产效率指数、规模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进行分析,得出云南省稻谷、玉米、小麦的优势区域,并提出云南主要粮食作物区域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周鹏 《经济地理》2005,25(3):289-293
通过选取山西与浙江两个比较典型的资源型区域与加工型区域作为实证研究案例,分析了浙江经济在自然资源极端贫乏条件下,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而作为资源大省的山西经济却一度滞后发展的多方面原因。在比较资源型区域与加工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基础上,总结了加工型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最后提出了资源型区域大力发展制造业,充分调动企业、政府积极性,努力开拓区际市场,促进我国资源型区域绎济步入快车道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比较优势理论与梯级产业转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依据比较优势理论,我国许多学者在8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梯级产业转移的构想。但我国目前区域优势产业的现状表明,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并不具有人们想象中的比较优势。在我国,根据资源禀赋判定的地区优势与市场竞争形成的地区优势之间出现了矛盾。矛盾的原因在于,决定地区比较优势的因素除了各地区的要素禀赋外,地区制度环境的差别对地区比较优势有决定性影响;同时,要素的自由流动,使要素的丰缺程度对国内不同地区比较优势的影响度大为下降。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要取得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比较优势,关键不是如何发挥其要素丰裕之所长,而是尽快弥补其制度环境之所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