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卢沟桥事变后,昔日以包头、归绥为中心的西北贸易顿时萎缩,交易额一落千丈。即西北产皮毛等经包头、归绥等中转天津出口海外的数量大减;同时由于日本实行贸易统制政策,原来经包头、归绥运往西北的日用杂货亦受到统制。日本为诱致西北产羊毛等畜产资源等为己所用,并通过贸易往来向该地区渗透,为将来向中国西北地区扩张做准备,在伪蒙疆政权时期内采取各种措施,力图"振兴"西北贸易。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短短的十年内,日本就实现了从统制经济向开放经济体制的过渡。其中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改革等经济民主化改革以及道奇整顿、夏普税改推动了日本经济向民主和自主发展;同时,《对日本和平条约》和《日美安全条约》的签订以及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等,也为日本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同时,日本政府在国内  相似文献   

3.
李涛 《中国经贸》2014,(23):34-35
抗日战争爆发对云南对外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一时期云南与缅甸的贸易往来与战事的发展密切相关,既有滇缅公路成为唯一的国际贸易通道而繁荣,又有滇缅公路被切断以后的一落千丈。受到日本对缅殖民政策和战时外贸统制政策的影响,滇缅贸易陷入低谷。加之国内恶劣的财政金融状况及缅甸独立后的贸易政策所限,滇缅贸易始终难以恢复。  相似文献   

4.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是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密切关系也备受关注。本文将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分为四组,实证分析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发现: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贸易互补型的,其对日本的进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的长期促进作用;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引起其贸易顺差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对美国等对日贸易逆差国的直接投资扩大了其与这组国家的贸易顺差;日本对NIEs、中国等的直接投资并不是导致日本产业空心化的主要原因。实证结论在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带动出口贸易、减少贸易摩擦以及在对外转移产业时避免国内产业空心化等方面为我国的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日本贸易与环境政策的国内、国际协调机制为出发点,分别探讨了日本的循环经济战略、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管理贸易体制,主办亚太环境会议和贸易与环境国际协调的构建主义目标、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等问题,及其对中国贸易与环境协调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日本服务贸易模式与中日服务贸易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与商品贸易相比,日本的服务贸易居于相对次要住置,但在2002年之后其服务出口发展较快.本文利用2000一2006年日本服务贸易的EBOPs分类数据,从日本服务贸易分工模式、显示性比较优势以及中日双边服务贸易互补性等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日本多数类别的服务贸易专业化程度和显示性比较优势都较低,产业内贸易程度则普遍较高;中日双边服务贸易具有一定互补性,但主要集中在少数类别上,并且普遍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中期以来,受日元升值影响,日本贸易结构发生急剧变化。传统的“出中第一”贸易政策,逐渐向“扩大进口”的方向转变,势头正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但是,这一势头能持续多久,“日本进口时代”能否替代美国进口时代”?国际贸易界正密切注视日贸易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早在辽代,以上京为中心联络西域以及东方高丽、日本等国的草原丝路贸易便已存在。随后在明清两代,漠南蒙古各部又进一步加大了与西北及喀尔喀蒙古、俄罗斯的友好往来,开通了与新疆及中亚国家、外蒙古、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贸易之路,被史学界称之为“草原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9.
《海外经济评论》2005,(6):45-46
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去年由美国换成了中国。因出口增加,日本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增大,那种因廉价商品进口急剧增加而一度颇有市场的“中国威胁论”也失去了势头。已经在华投资的日本企业向日美的出口在不断增加,日中贸易正在向共存的关系发展。不过向仍然过热的中国经济倾斜也伴随着一定危险。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形势动荡的加剧,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美国、日本及欧盟在应对贸易摩擦方面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贸易摩擦预警机制方面,通过政府贸易信息机构的建立、行业组织以及企业的积极参与,形成了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的贸易预警网络。研究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对国际贸易摩擦的预警机制,对于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调查研究报告》2006,(75):1-21
根据2003-2005年各省区间月度的含增值税贸易数据,对我国省际贸易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区间的贸易联系加强了,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有所提高。从贸易伙伴来看,沿海的上海、江苏、北京和广东等地区是贸易大省,全国大多数省份和这几个省份的贸易联系都较大。中西部省区的贸易流量相对较小。省份之间的贸易联系出现集中的趋势,全国形成了四大贸易区:以上海为中心的东部贸易区,以广东为中心的南部贸易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部贸易区,以及以甘肃为中心的西北贸易区。  相似文献   

12.
日本经济在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后走上了一条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利用1976~2011年的SITC三位数分类产品的贸易数据,本研究根据产品的技术结构将其重新聚合为10大类别,进而深入分析了日本在各个产品类别上"净出口比率"、"对称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贸易模式背离倾向指数"的静态分布和动态演进特征。在样本期间内,日本的货物进出口贸易普遍存在着净出口相对能力超出比较优势实际水平的贸易模式"正背离倾向"。在1985年"广场协议"和1986年"前川报告"后,日本的贸易模式开始明显地向均衡方向回复,但直至2011年,日本在绝大多数产品类别的贸易模式上仍然存在"正背离倾向"。本研究认为,对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难以一蹴而就,并且是一个长期而痛苦的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13.
【日本《日本经济新闻》11月29日】作为中国的贸易伙伴,日本的地位正在日益下降,在中国贸易舞台上的作用已经从主角变成了配角。2003年以前,日本始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去年日本的对华贸易总额相继被欧盟和美国所赶超,名次已经滑落至第三位,并且差距仍在继续扩大。虽然近期日中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政冷经热”来形容,但政治关系的恶化仍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双边经济关系的发展,预计日本在中国贸易舞台上的地位还有可能继续下滑。  相似文献   

14.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已集贸易大国、投资大国、金融大国等诸多大国于一身,而投资和贸易始终是构成其对外经济发展的基础,为日本经济称霸世界铺平了道路,本文拟对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海外直接投资和贸易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以求对我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有一点启示。一、日本海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这一阶段是战后日本海外投资起步并初步发展的阶段。二次大战结束时,战前的日本海外投资几乎全部丧失,直到50年代初才重新起  相似文献   

15.
日本贸易结构的新变化及其影响王德迅1995年度的日本《通商白皮书》指出:“在日元不断升值的形势下,来自东亚地区①的进口日益增加,日本的贸易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据统计,1994年日本的进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4.2%和9.6%,为2747.42亿美...  相似文献   

16.
李萍 《亚太经济》2003,(2):21-24
日本于1955年加入关贸总协定,为其赶超时期“贸易立国”外向型发展战略提供制度条件,为趋利避害,日本在自由化进程中采取“拖延”策略加强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配合调整,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贸易结构逆转,以适应不断加强的国际竞争。最终,成功使“入关”成为赶超欧美的“登天之梯”。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欧盟与中国已成为 重要的贸易伙伴 在2002年,中国成为位于美国、瑞士之后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成为位于日本、美国之后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02年欧盟-中国贸易量增加8.7%,2003年1-3季度欧盟从中国进口增加15.9%,向中国出口增加31.9%。欧盟与中国的贸易将会持续,并成为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相似文献   

18.
日本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及结构表明了该国服务贸易获取动态利益的能力,同时反映出一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发展阶段及各部门不同的竞争优势。文章分析了日本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总体情况以及日本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商品结构、质量结构和区域结构,得出日本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总体发展水平较高,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结构合理的结论,并由此得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价格改革是构成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战后日本无论在改革价格体系,还是在改革价格管理办法上,都是很有特色的。当前,在我国实行价格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时刻,深入研究日本的价格改革,具有一定的意义。一、从统制价格向市场价格的过渡战后日本在1946~1948年全面实施了价格统制。从1946年3月起,日本政府实行了新的物价制度,即“三、三物价  相似文献   

20.
从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看,中美贸易失衡是由于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处于低附加值部分,替代日本、韩国和东盟等经济体对美国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美国实施贸易保护、要求中国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人民币升值等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