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管理劳动创造价值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人员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若创造价值,是全部劳动都创造价值,还是仅部分劳动创造价值?本文试对此进行探讨。从目前企业中的管理活动表现来看,这种活动主要有两种基本职能,一是组织指挥职能,一是监督职能(管理职能问题众说不一,此处不讨论这一问题);与此相应,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所有管理活动归纳为组织指挥和监督活动,且以此作为考察对象。这些活动从一方面来看是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从另一  相似文献   

2.
王洋洋 《魅力中国》2014,(18):67-67
科技劳动者的劳动是一种创造高价值的复杂劳动。其劳动的报酬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其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并且要在市场交换中实现。  相似文献   

3.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劳动,是生产劳动,是创造价值、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而且,这种劳动作为高级的复杂的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对科学技术和管理的劳动给以高报酬,不仅是提高效益所必须的,也是完全公平的。  相似文献   

4.
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商品生产范围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哪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怎样看待马克思所分析的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这些问题是劳动价值论中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政治经济学中很重要的问题,很有探讨之必要。拙文提一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经济学界的老师和同仁。一、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随商品生产范围扩大而扩大有商品生产,就有价值的创造;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者为自己消费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劳动越来越少,而为别人消费进行的产品生产劳动则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5.
邹瑄 《黑河学刊》2007,(4):10-1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第一次科学论证了价值的来源问题,回答并解决了长期以来包括古典经济学家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资本论应扩大创造劳动的范畴;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和创造价值的领域的认识;合理分配报酬。  相似文献   

6.
当前,生产社会化程度已大大提高,管理劳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大大增强,管理劳动已成为创造价值的重要劳动形态。管理劳动创造的价值最终由市场决定,并且必须量化到管理者,管理者之间年薪相差10倍、50倍以至100倍,这是正常的。管理人才的报酬,由招聘者与应聘者竞争形成,人才向高待遇企业流动是必然现象。要正确对待海外留学归来和国内培养的专家,他们各有优势,各有不足,不能厚此薄彼、重此轻彼,应该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7.
王荣 《北方经济》2007,(2):53-54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指抽象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以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成了除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之外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支出由体力为主变成了脑力为主,脑力劳动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8.
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是当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需要研究的新课题。马克思分别从生产劳动一般、商品生产、剩余价值生产和创造等角度对生产劳动展开了分析和阐述。该文认为,那种以是否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是否为资本带来利润作为标准来判定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论断是片面的,只有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出发.用是否提供符合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作为标准,才能判断服务劳动是否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指出:劳动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在21世纪的今天,资本的大量投入、知识、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因素介入生产过程及其日益凸现的推动作用是否形成了对劳动价值论("劳动创造价值")的挑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在财富分配中如何考虑劳动与非劳动因素?价值与财富有何区别?如何认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文章将一一解释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勤工助学是学生参与社会生产劳动而获得相应报酬和专业技能的教育活动,能够为学生缓解自身经济压力提供保障,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在高职院校当中,应该加强对勤工助学的重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勤工助学环境,使其通过自身努力而实现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将对职业院校勤工助学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勤工助学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应用的问题,探索勤工助学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有效运用策略,是高职人才培养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一.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再认识 (一)正确认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指抽象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以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相似文献   

12.
诸凤鸣  张敬川 《南方经济》2001,26(12):10-12
私营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和技术工作是一种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在私营企业主的收入构成中有劳动收入,也有剥削收入,因此我们在定位私营企业主时,应遵循“三个有利于”原则,分类对待,具有人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仅仅是指一线工人的劳动 ,管理劳动和科技劳动都属于生产劳动 ,都可以创造价值 ;社会劳动不仅包括简单劳动 ,而且包括复杂劳动 ,复杂劳动能够比简单劳动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温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深入研究劳动价值论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现实社会生活 ,特别是对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极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可以分解为C、V、M三个部分,是可以量化的.<资本论>对价值的量的界定有三种,三种界定在量上有极大的差距,而且严重矛盾.其中,"劳动生产力同价值量成反比"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商品价值能够量化而商品价值总量又不等于财富总量是劳动价值论不能成立的悖论;没有分工的时代劳动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目的,自有分工以来,劳动是为了创造效益;将价值看成实体并归结为"劳动"就等于说"劳动创造劳动",这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目的是相悖的,是方法论上的错误;成本是制定价格的基础,价值是一种抽象性假设,现实中并不存在;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过程是不断证伪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一、服务的概念问题和经济思想演 变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可分成生产性 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创造 价值,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服务是 非交易对象,或只是从属于商品交易的 对象,因此服务不像商品那样具有独立 的交换价值。 马克思肯定了斯密的“生产性劳动 创造价值,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的 观点。《资本论》主要涉及物质生产领域  相似文献   

16.
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深化劳动价值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其创造的价值应该得到社会承认;其二是要求正确理解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两个理所当然的现实经济问题,由于过去存在种种理论扭曲,而形成障碍。要克服就必须做到下面四个确认:其一创造价值只能是创造剩余价值;其二,剩余价值具体表现为实际价值;其三,劳动创造价值主要借助于“刀”和“器”即物化劳动;其四,只有确认物化劳动能创造价值,才能使按资本、按技术分配有充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流通领域的劳动并非都仅是价值形态转化,只实现价值而不创造价值的非生产劳动,同时有着大量的能提供劳务产品、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主要是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延续的劳动,如运输、保管、包装等,还有发生在流通过程但不是延续的另一些服务性劳动,如咨询、信息、培训等)。此外,还有一部分物质生产的劳动,如流通过程中的加工(主要是农产品初加工、再  相似文献   

18.
肯定科学技术生产过程中的价值生产性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完善。科学技术的扩散过程 ,对劳动力来讲是通过劳动积累人力资本或更新劳动力价值的价值生产过程 ,对物来讲同样是人类支出劳动生产价值的过程。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利用 ,通过对劳动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会产生一种扩大单个劳动的系统功能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劳动价值论需要有新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化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时代的要求,本文分析了现代经济中价值已由靠体力劳动创造转变为主要依靠脑力劳动创造的事实,从而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决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需要相应转变,同时本文还具体研究了服务劳动、信息劳动、知识劳动如何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20.
第三产业的劳动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原理进行分析考察,在商品交换条件下,服务同物质产品一样,也是商品,也具有二因素,提供服务的劳动也具有二重性。实际上,马克思并没有否定服务的商品性质和提供服务的劳动的价值创造作用。那种死守只有提供有形物质产品的劳动才创造价值从而否定第三产业的劳动的价值创造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当然,为特定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活动的劳动不应该被看作是提供商品并创造价值的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