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国际劳务输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提出扩大国际劳务输出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进行国际劳务输出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空间。我国政府应加大国际劳务输出的管理力度,为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另辟新径。  相似文献   

2.
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着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为此,我们应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着力扩大就业容量,组织实施劳务输出,以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特点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旷 《经济师》2002,(8):160-161
针对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等问题 ,文章指出要通过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调整农业结构 ,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小城镇战略 ,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 ,并使之充分就业 ,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立足点和物质基础是发展大农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渠道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落实农业发展政策,就地开发,就地利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中小城镇建设;广泛开展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5.
劳务输出作为一种资本流动方式和投资活动,目的就在于让人力资本流动起来,从而获得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收益和差额工资.目前我国出现流动的劳务人口主要是由各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组成.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由不同地域的经济收益差异引导的,目前我国劳务输出已经出现产业化发展趋势.本文对我国目前的劳务输出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从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高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逐步扩大,同时城镇失业率不断攀升.本文分析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并不是影响城镇就业的主要原因,这是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决定的,这些特征也决定了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然不会成为影响城镇就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制度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制于多重因素,但最为关键的是制度层面的因素,根本原因是制度性制约.本文主要阐述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供制度保障,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工荒"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月 《经济纵横》2007,(11):25-27
本文探寻"民工荒"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并结合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要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必须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现状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王军  武双 《当代经济》2007,(17):6-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且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以及日本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经验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一条适合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深化对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认识,对于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建立科学完善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必须以马克思关于生产(性)劳动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与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联系起来,对第三产业的生产性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延伊伦 《生产力研究》2011,(10):116-118
由于工会在劳动关系中代表性、独立性欠缺,维权手段不足,未能有效地履行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责,劳动者的认同度下降,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趋向弱化.依法确认劳动者和工会罢工的权利,是解决工会在劳动关系中边缘化问题的一条值得探索和肯定途径.  相似文献   

13.
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分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市场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使社会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配置到效率或效益最高的部门或领域。劳动力使用权的转让与购买过程,同时就是劳动力资源在各种用途之间的分配过程。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是一种理论抽象,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并由此引伸出劳动力市场竞争的理论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实际之间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4.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自马克思《资本论》发表 1 3 0多年来 ,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导致劳动领域的扩展和劳动形态的变化 ,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深化研究的新问题 ,诸如商品生产中的活劳动是不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 ,物化劳动是不是参与价值创造 ,第三产业尤其是流通、服务领域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如何看待科技劳动、管理劳动 ,生产要素为什么要参与收入分配等等。本文试图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辨证法 ,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当前实践 ,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文中指出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关于价值创造的理论与方法 ;澄清传统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原意、更脱离现实经济生活的观念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 ,扩展价值创造和生产性劳动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原始工业化发生在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以传统家庭经营制度为基础的乡村手工业迅速增长,不仅市场范围空前扩张,生产组织形式逐渐演进,而且劳动分工、专业分工、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都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家庭内部"男耕女织"的传统劳动分工模式被打破,行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密,城乡之间的社会分工也有了新的发展,但由于技术进步迟缓和人口增长过快等因素的影响,人均的产量和劳动生产率并不高,即出现了斯密化增长与过密化增长交织并存的现象,并对后来的近现代乡村工业化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对于正确分析价值自我扩张、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各种变量、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干预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要区分一般生产劳动和资本生产劳动。只有在生产中所从事的劳动才是一般生产劳动;资本生产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剩余价值生产标准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劳动的绝对标准。  相似文献   

18.
19.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然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因具体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制约,与马克思当初的设想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在新形势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与此同时,要从中国当前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