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40年代的连绵战火,唤起中国女性的大崛起,使女性文学创作风貌焕然一新:女性性别意识更加深化,强化了"对于自身透彻的觉悟",对女性本体的历史命运和心灵历程的反思达到新的高度;女性写作形态更加多样化,女性文学呈现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女性言说形式更加民族化通俗化,既借鉴西方现代技巧,又汲取中国传统特别是民间文艺的营养,真正走进中国民众特别是妇女心中.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通过立法等多种手段保证女性在就业领域不会因为生育期、哺乳期等问题而遭受性别歧视。但事实上,即使有相关法律政策的保护,女性因生育问题而导致的性别歧视问题依然存在,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生育保险政策的主流有助于从理念上转变生育保险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从而减少因生育问题而导致的就业领域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意识与营销沟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小华 《商业时代》2005,(24):57-58
社会性别意识缺失的营销传播违背了社会潮流,造成了对女性生存和发展的严重伤害。营销者要沿着新女性的视线重新审视今天的女性消费者,重视女性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存在的社会价值,以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指导营销沟通,制定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4.
秦丹 《商》2013,(18):364-365
目前我国仍旧存在就业歧视现象,例如男女性因性别而不被录用、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状况时有发生。而造成就业歧视的原因有很多,岗位性质、文化背景、市场效率、社会认知等都会对就业歧视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即性别意识观念。在传统的性别意识下,人们将社会性别固化、稳定下来,限制了男女两性的发展空间,也导致人们对于性别歧视的认知很差,部分人群对就业歧视现象的识别度很低。本文以第三次全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为支撑,在研究在传统性别意识下的就业歧视性别敏感度的现状基础之上,力求发现不同地区、职业、岗位等所具有的性别歧视敏感度的差异与特点。  相似文献   

5.
任文杰  陈骁 《广告大观》2006,(1S):148-149
我们可以看到,从广告诞生的耶一灭起,女性形象存广告中就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商业化的电视广告中往往强调的是女性的观赏价值。从女人专用的化妆品、钻石、香水,到男女通用的洗发水、牙膏,家庭用的洗衣粉、食用油等等,甚至男士专用的剃须刀和主要供男人使用的汽车摩托车,大大小小的广告里充斥着女性明媚的笑容和姣好的容颜,回荡着女性甜美的嗓音、欢快的笑声。  相似文献   

6.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城镇女性的就业模式是“去性别化”的,该模式导致女性对社会性别角色的偏识;市场机制迫切呼唤更加灵活、弹性和多样化的女性就业模式与之适应。“性别化”的就业模式满足机会均等原则,对促进我国女性就业具有积极作用。我国政府应建立一系列与新的就业模式配套的,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继续教育等引导性而非约束性的公平与效率统一的社会政策,积极帮助女性转换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模式,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俞敏 《商》2013,(12):393-393
女性服饰的变化发展,与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有着密切关系。在中国封建社会,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因此,女性服饰的变化发展,不仅受当时社会规范的制约,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男性的需要。到了近代,在民主革命的影响下,女性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她们追求妇女解放,提出了变革服饰的要求。废缠足、改良旗袍盛行以及女尚男装等新趋势,都体现了女性要求男女平权的思想。然而,到了当下社会,女性服饰的中性化趋势日益突显,女性追求平等进入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和以及以何种方式参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重要尺度之一.女性是高等教育管理中不可缺失的主体,但女性自身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女性教育管理者的发展.如何协调女性与管理二者的关系,是高校女性管理者和整个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唐女诗人薛涛,文采风流,曾有《锦江集》五卷行世。诗歌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在一定意义上颠覆了传统的男女性别定位,在文学史上,尤其是女性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其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平等爱情观、独特女性视角,以及女性创作主体的自觉意识等方面。在诗歌创作中,她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将其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对女性身份的认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表达出来,将不屈不挠、高卓不凡、洁身自好的人格精神表现出来,将诗人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对人生价值的探寻、对自我实现途径的选择等方面的主体意识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0.
曹锐 《消费导刊》2009,(6):232-23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各类人群的思想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大众传媒对女性刻板形象的刻画影响着社会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因而大众传媒应树立的性别平等意识,为构建性别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从女性主义理论角度出发,分析田纳西的《玻璃动物园》和苏青的《结婚十年》两部著作。虽然两部作品来自东西方不同的两个国家,但都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女性生活状况和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2.
物化作为消费时代女性小说的一大叙述主题,揭示了女性自我与身体、物质与精神的多重权力关系。它昭示了一种消费性性别伦理形态的存在,并直接叩问其性别意识形态的根本立场问题。从女性主体出发的性别“利用”行为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其实是对父权制的另一种性别依赖。  相似文献   

13.
女性文学所蕴涵的政治文本与性别文本,分别倾向于政治意识与人本意识,这是文学的基本属性,因为文学的美学价值虽然重要,但文学的意识形态影响也显而易见。因此推导女性文学的双重书写是必然的现象,女性文学的发展有赖于创作主体和批评主体对双重书写的认识,只有在这一理性认识之上,才能促进女性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力,是坚持共享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运用福建省五所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数据,从社会性别意识和女大学生个人性别意识两个层次,探讨性别意识与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系.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性别意识和个人性别意识对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均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平等的性别意识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另外,社会性别意识对客观测度的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更为显著,而个人性别意识对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观测量作用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地区6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就业意识性别差异调查,研究发现总体上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主体意识增强,但就业意识较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责任。与男大学生对比,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功利性突显;女大学生及其家庭在就业问题上心理压力更大;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模糊,对于未来在职业与家庭间的定位较为迷茫;男、女大学生在职场存在不同的性别利益。因此,国家在制定与执行就业政策时,应考虑就业政策对两性的差异化的影响,避免政策层面的性别歧视或性别偏向。高校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就业促进工作,针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意识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剧创作中,郭沫若将女性观照放置在主流话语意识下.塑造出的女性具有不同的时代质感。20世纪20年代的女性在“五四”个性解放意识浸染下最具叛逆意识,20世纪40年代的女性意识更多凸显的是左翼斗争意识,20世纪60年代的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强调实践主体功能。相应地,郭沫若女性观照的价值取向也带有权力话语意识。  相似文献   

18.
“70后”女性都市写作大胆直接的情爱书写是其写作引发众多批评之处,但是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它则是女性去除其身体神秘性,张扬女性自我欲望的进程中不可缺少的脚步,而且在“70后”女性都市写作中,我们更可以看到她们不以男性为中心,把男女两性回归至“人”之本性的实践力量。  相似文献   

19.
韩春艳 《品牌》2013,(3):19-20
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女性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参与情况,揭示奥林匹克运动性别平等化趋势下女性面临的困境,分析造成困境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应对措施,为发掘和拓展女性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黄志红 《商业时代》2006,(15):20-21
企业营销过程中存在社会性别意识缺失,使得女性在就业、劳动分工、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体系中的主体,应关注性别平等的问题,让女性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推动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