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汇率的三种政策取向——自由变量、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列举了各国在利用汇率时所出现的三种政策取向,并分析了三种政策取向在理论与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将汇率作为一种自由变量只可能是一种理论设想,而将汇率作为政策目标则是不顾实际情况的一种汇率“偏好”,只有不放弃汇率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各种政策工具的比较优势,才能达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在一国内部,汇率是相关利益集团和拥有特定政治经济政策目标的政府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而在国际上,汇率则是大国实现或巩固有利于己的世界经济政治安排的一个重要工具,汇率则体现出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冲突、牵制与妥协的利益格局,国际汇率体系反映的实乃国际政治的权力结构。人民币汇率之争归根结底是一场关于国际政治的角逐。  相似文献   

3.
路继业 《世界经济》2015,(4):169-192
本文在时间不一致性框架中构建内含中间汇率制度的博弈模型,对“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提供新的理论解释。研究的主要结论为:中间汇率制度并不必然导致危机,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长期存在并维持较高经济绩效;中间汇率制度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内在根源是政策制定者与公众的目标存在差异,外部诱因是经济受到较强冲击;在一国经济成熟过程中,目标差异、经济冲击的性质与强度均在不断发生变化,中间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因而不断增强,出现了“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汇率制度演进并不必然遵循由固定到中间,再到浮动的唯一路径。最后,本文还利用160个国家、1970~2008年的数据,运用面板VAR模型对理论研究的结果进行了经验验证。  相似文献   

4.
李祺 《世界经济研究》2005,(10):34-38,68
本文构建了一个事前(exante)汇率制度选择和事后(expost)货币投机可能性都是内生决定的模型来分析两者的战略关系,通过投机者和政府的博弈分析解释了各类成本、政府偏好对均衡的影响以及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1)降低货币之间交易成本的金融自由化促使政府采用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2)偏好汇率稳定的小型开放国家比相对封闭的大国更倾向采用较窄的汇率区,但是更容易遭受频繁的货币攻击。(3)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简单估计表明,现阶段我国政府有必要提高对稳定汇率制度的偏好,并同时实施对资本项目的适度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汇率制度选择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又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汇率的选择不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在国际上,霸权货币、政治强国、国际组织、国际协作以及国际合作都会影响国际货币体系安排;在国内,利益集团、政治制度以及政党制度会影响到汇率制度的选择。本文对汇率制度选择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并作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脱离中国现象,这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方面均有所体现。作者因此提出一种基于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思路。该思路主要由问题领域、理论突破和学科弥合三个方面组成。问题领域通过核心议题和研究路径相结合加以确定,理论突破主要围绕着有别于西方特质的中国特质展开,学科弥合则是实现前两者必须具有的知识结构。基于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不仅能够缩小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差距,而且也能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中国学派甚至是整个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中国学派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给出了一个由公共品(俱乐部商品)的消费、城乡移民数量和税率(转移支付)内生决定的二元结构模型,从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品提供这两个维度研究了内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的参与约束刻画了农村居民的谈判能力;在城市精英和农村居民的博弈中,税率由城市精英的偏好和他们共同面临的约束决定。因此,城市精英制定的税率不得不偏离自身最偏好的税率。本文的模型可以解释一系列的经验发现,也得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发现以供经验检验。尤其是,本文发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将伴随二元结构的解体而实现工业化,而工业生产率的提高虽然可以促进工业化,但却会导致城乡差异的进一步扩大。最后本文讨论了二元结构模型对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些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8.
与对手贸易是国际政治领域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已有的分析路径不同,作者构建了一种国家-社会的分析框架以力图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根据该框架,国家行为体的偏好为国家安全,而社会行为体的偏好是经济福利,两者的偏好共同制约着一国政府与对手贸易政策的制定。一国政府对外政策的最终输出则不仅仅取决于国家行为体和社会行为体之间的博弈能力,而且还受到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罗晓  曾霁 《北方经济》2012,(22):76-77
人民币升值问题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因此研究汇率决定理论,对人民币汇率现象做出合理解释,有助于我们制定出正确的汇率政策。本文在研究西方汇率决定理论的基础上,对人民币汇率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应分析,试图从中找到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以制定正确的汇率政策。  相似文献   

10.
开放进程中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解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伴随30年对外开放,我国汇率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如何解释开放进程中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的动因和目的?本文基于汇率制度战略选择的新政治经济学框架对演变进程进行了分析,并对每一阶段的演变给以了详尽的阐释,在此基础上,应用Probit模型对我国政府的汇率选择行为进行了估计。本文大致得出如下结论:我国汇率制度演变是在政府主导下实现的,同时,也是政府不同阶段目标权衡的结果。此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之路仍然漫长。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经典博弈论理性假设的局限性,引入了RDEU理论对监督博弈模型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一种新的非期望效用监督博弈模型,将博弈局中人的情绪因素引入博弈过程中,其可以描述局中人在博弈中的情绪偏好和相应的决策行为,最后对监督博弈的纳什均衡进行演化分析,得出非期望效用理论下的纳什均衡与情绪指数的关系,表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由"购买力平价悖论"、"汇率不相关悖论"以及"汇率不完全转移"现象所代表的汇率调整无效力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最为关注的问题。经济学家应用静态局部均衡分析与动态一般均衡分析对这一问题的发生机制与实践影响进行了理论与经验的解释,这些研究重塑与发展了现代汇率理论。本文的目的在于评价这些汇率理论的变迁原因与发展特征,即在阐明传统汇率理论的现实挑战——西方经济在微观-产业层次与宏观-国际层次上遭遇的汇率调整无效力的典型事实的基础上,论述与评价经济学家运用静态局部均衡分析与动态一般均衡分析在解决汇率调整无效力问题的过程中取得的标志性的方法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诞生是为了解决纯粹政治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国际现象。早期的IPE学者们习惯于沿用传统政治学的思路,研究国内政治经济对国际体系的影响。而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部分学者开始循着一种"逆向思维",研究国际环境对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以"颠倒的第二种设想"、国内政治联盟与分裂的假说、双层博弈等理论为代表,国际政治经济学在90年代完成了研究路径由外而内的转型。但是,面对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这两种单向的研究路径只能提供片面的理论解释,学界有必要探索国际与国内双向互动的IPE理论,以解释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研究的前提条件,是宏观经济条件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排除其他影响因素,从传导作用的影响方面分析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从理论的层面分析,汇率对国际贸易的传导机制仅有两个渠道,分别是价格弹性渠道和风险偏好渠道。前者侧重于汇率水平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货币贬值、货币升值对国际贸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后者侧重于汇率变化所带来的汇率波动风险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丽伟  刘红 《中国经贸》2009,(16):129-129
在开放经济中,汇率的失衡或错估,不仅破坏了经济的外部均衡,对于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也会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一个实际的汇率决定,与多个经济变量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而且也夹杂着国际政治的博弈,本文旨在从多个侧面探讨影响汇率决定的因素,并就计算人民币均衡汇率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公平偏好已成为行为经济学与激励理论的研究热点,大量的博弈实验证实了公平偏好这一心理特征的存在,公平偏好就像自利偏好一样影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文章就这一理论的国内外应用现状进行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热点问题之一,现在的汇率水平是多方博弈的结果。我们看到,中央政府在调控汇率时综合考虑了经济因素、公众预期等因素,力求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以阻断预期自我实现的机制,避免汇率水平持续大幅度升值。本文通过构建博弈模型,研究政府调整汇率的步骤与时机选择,认为在相机选择政策下,政府的汇率调整在短期内可以影响公众预期,进而促进国际收支的均衡,但长期效果不明显,政策成本也比单一规则为高。  相似文献   

18.
西方公平偏好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利”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实验经济学采用一系列经典的博弈实验来验证这一假设,发现这一假设与人们的实际行为存在系统偏差,并将此归因于人们的公平偏好。实验还显示,公平偏好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据此,新的理论模型沿着两条思路来解释公平偏好:第一类理论模型认为人们注重分配结果公平;第二类理论模型则认为人们具有“对等”意图。本文对上述实验和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和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美国和日本1985年以后汇率干预的历史,分析为何两国不通过国内制度来解决根本的经济问题,而却偏好使用汇率政策?这种汇率干预政策形成的经济和政治因素是什么?能否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本文在对美国和日本汇率干预政策的分析基础上探讨我国的汇制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汇率制度分类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三毛 《世界经济》2007,30(1):89-96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全依据一国当局宣布的政策、制度对汇率制度进行归类,这是一种名义分类法。名义分类法没有真实反映一国汇率制度的现实运行,因而催生了实际分类法。实际分类法通过对汇率制度运行中可观察变量及相关信息的评估,特别是汇率实际行为的评估来归类汇率制度。各种实际分类方案是沿着三条基本途径归类汇率制度,因这些分类方案有着不同的理论假设,分类程序、分析技术也各不相同,因而,最终的分类结果也会有较大出入。本文介绍并分析了各种分类方案的特点,同时对实际分类法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