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秀艳 《科技与企业》2013,(12):255+257
中日两国是邻邦,也是亚洲乃至世界重要的两大经济体。中日两国贸易往来历史悠久,两国经贸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关系。此次钓鱼岛争端,从短期来看,给日本企业在华销售、中日两国间进出口贸易和日本观光旅游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中期来看,则对亚洲经贸格局、日本企业进出中国市场的进程及日本经济景气度产生影响。由于受到上述影响,日本经济在2013年后进入新一轮的衰退,年经济增长率或下降1%。  相似文献   

2.
邹东凛 《秘书》2012,(2):26-27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使得双方在交往沟通中既有相互理解的一面,也有摩擦冲突的一面。在对外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东南沿海中小企业与日本企业建立起了方方面面的合作关系,这其中离不开商务谈判活动。商务谈判中有合作也有竞争,需要灵  相似文献   

3.
王键 《新远见》2008,(2):38-46
"台湾问题"本身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在中日关系中,原来并不像在中美关系中那样重要、突出和敏感,但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日本独特的"台湾情结",以及日台之间日趋紧密的政治经济联系等,日本愈来愈成为两岸关系博弈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曾对台湾实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台湾问题目前仍然是影响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阻力"。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明显提升日台关系,在对华战略上利用台湾问题牵制和遏制中国的倾向日趋加强,使得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的地位上升,成为当前中日关系发展中最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在台湾问题上潜含着中日冲突的隐忧,日本在台海两岸博弈中也越来越凸显其影响。笔者认为,在本文的考察对象——日本与海峡两岸关系及21世纪中日关系方面有着多种现实与历史的因素,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性潮流,要求我们看待内政外交各个问题要有更高的目标和更远大的战略目光。  相似文献   

4.
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日两国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在经济贸易各个领域的联系不断加深.目前,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日贸易关系已经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缘经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对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特征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对于中日两国经济、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日本与印度两国在经济合作方面有着较好的基础.近年来,两国致力于发展战略合作,并把加强经济关系作为重点,在经济上形成了全面合作的态势,两国间经济合作的发展战略已基本形成,但两国经济合作的发展前景仍然面临一定的变数.  相似文献   

6.
在5月份的专栏文章《中日两国面对同一"针眼"》一文中,我说中日两国需要相似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日本虽然比中国早20年到达"针眼",但至今没有穿越过去。中国东部沿海的个别发达地区已经追上了日本,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关系愈来愈紧密,两国是相互依存的。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同时日本也是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的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外资来源地。文章从两国的经济环境、贸易的紧密关系和产业等方面阐述双方的合作关系。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中日文化价值观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流河 《企业经济》2003,(1):184-185
一个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信仰的精神。文化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等方面发展的原动力。它是否先进、开放、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从而,对一国的文化价值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中国和日本是亚洲地区有影响力的国家,并且,作为两个邻国,竞争与合作是必然的。这需要对中日两国进行比较,取长补短,以便更好的发展中国经济。(一)、从中国来看,中国文化价值有它的优点与不足。首先,从优点方面来谈。泱泱中华大国,漫漫两千余年,尽管在内诸家学说迭出,在外宗教门派频入,但占据统…  相似文献   

9.
越南数字经济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我国"数字丝绸之路"倡议与越南《国家数字化提案》契合,越南高度重视第四次工业革命;而我国政府力推"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两国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越南缺乏足够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和过高的外企进入门槛,有可能制约了双方数字经济的合作。未来,两国需要增强政治互信,制定中越数字经济合作战略;加强两国企业合作,共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帮助越南实现数字治理,共推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两国多层面数字交流,共同弥补巨大的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0.
盛雯雯 《科技与企业》2013,(11):37-38,40
本文对比分析了美国对日本和中国经常账户失衡的特点。我们发现美日与中美经常项目失衡的相似之处在于:中日两国的出口都高度依赖于美国市场,且两次失衡都伴随着美国严重的国内财政赤字问题,这验证了"孪生赤字"假说的存在。而美国对日本和中国经济失衡的差异性在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经常账户逆差主要是由于日本国内投资不足,而本世纪初中国对美国的经常账户长期巨额盈余则是由于美国储蓄率过低而中国储蓄率过高所导致。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由于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日本出版业的发展呈现出许多与我国不同的鲜明特征,研究日本出版业发展中成功的经验,可供推动我国出版业发展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经济长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日本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国和投资的主要来源国,因此对两国贸易与日本在中国投资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法、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来确定化工、机械、电子和交通运输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与贸易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显示不同行业FDI与贸易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日本是古往今来一衣带水的邻国,两民族自一千五百多年之前便开始了不断的交流,互相对各国的经济历史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开展的趋势之下,中日两国在各领域充分开展合作,因此,加深日本人与中国人之间的互相了解对于能否更好地促进中日两国的共同发展及友好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民族集团意识"就是构成民族之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充分、深入了解两国经济历史文化的关键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康宁 《活力》2009,(7):53-53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回顾30年来日本对华经贸政策的演变和发展,总体来说,日本采取的是积极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政策。但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措施,并根据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5.
吴航 《现代企业》2007,(2):43-44
经济区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中韩两国同处东北亚地区,加强经济合作对双方有着重要意义。中韩两国自建交以来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目前,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对象国,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对象国。在投资方面,主要是中国利用韩国投资,同时中国向韩国的投资也开始活跃。韩国更于2004年起超越美国和日本成为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在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同时,中韩之间也出现了贸易逆差攀升、贸易纠纷加剧等经济摩擦问题。提升中韩经济合作水平,需要两国抓住经贸关系良好发展的机遇,及时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重点在以下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6.
金丹 《经济界》2015,(3):88-91
越印军贸及能源合作作为两国重要的外交策略,蕴含了对中国防范的战略意图。面对越印军贸及能源合作的日益加强,中国需要加强与印度的经济合作、推进两国政治互信、积极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来缓冲越印合作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应日本流通研究社的邀请,中国仓储协会冷库业代表团一行20人于2008年4月9日赴日本进行了为期8天的考察。本次考察得到日本流通研究社与日本冷藏库协会的精心组织与热情接待,先后参观考察了5家不同类型的冷藏库企业,并与日本冷藏库协会及其几家副会长单位进行了交流座谈,就加强中日两国冷藏行业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交换了意见。考察团成员感到收获很大,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考察学习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世界成熟企业发展的经验证明: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因素。日本企业在全世界迅速崛起并不是偶然的,主要得益于日本企业文化的成功,中日两国相邻而居,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因此对日本企业文化的研究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积极吸引外国投资来发展本国经济,日本作为中国重要的投资国之一,近年来对中国的投资也稳步增加。然而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形成对比的是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于是在日本有舆论认为,日本对华投资的增加是日本产业空洞化的根本原因。本文分别从产业空洞化的定义与衡量标准;日本对华投资对日本就业、产业结构、中日贸易的影响来论述日本产业空洞化的根本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具有密切的联系,日本的大地震,不可避免会对中国的经济甚至民生产生一些影响。不管是与日本呈现竞争性关系的企业,还是与日本呈现合作关系的企业,多少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既有压力也有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