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开平  胡森 《金卡工程》2009,13(6):19-20
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现实困境将我们的目光聚焦于如何完善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制度上来。实践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结果执行难已成为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存续已久的"痼疾",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制度本身的程序设计是导致判决结果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在概览被害人权利保护现状以及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对其程序进行补充和完善的对策即通过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程序设计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多数当事人对民事诉讼的第一、二审审判程序比较熟悉,即如果一审法院判决、裁定不公或发生错误,可以通过二审程序得到纠正。然而,如果第二审程序仍没有最终解决问题,或者因种种原因没有上诉致使判决、裁定已经生效,这时,面对生效的裁判或调解书,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有没有什么补救措施?其实,除了人民检察院发现裁判错误提起再审和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外,法律还赋予了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法律对当事人最后的司法救济程序。什么是再审程序?再审程序又叫审判监督程序,是由人民法院对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再次审理…  相似文献   

3.
李莹莹 《时代金融》2012,(14):15-16
法谚说"无救济,无权利"。我国经济法目前正面临着实体法蓬勃发展与司法救济制度短缺的困境。针对这一困境,本文旨在立足本土和实际,从经济法的司法实施现状出发,研究、探讨经济法的司法实施问题,以期实现经济法诉讼和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的结合,并针对经济法特有的诉讼建立特别诉讼程序,实现经济法合理、效率的司法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4.
李莹莹 《云南金融》2012,(5Z):15-16
法谚说"无救济,无权利"。我国经济法目前正面临着实体法蓬勃发展与司法救济制度短缺的困境。针对这一困境,本文旨在立足本土和实际,从经济法的司法实施现状出发,研究、探讨经济法的司法实施问题,以期实现经济法诉讼和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的结合,并针对经济法特有的诉讼建立特别诉讼程序,实现经济法合理、效率的司法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司法诉讼的一般程序包括案件受理立案、案件审理与判决、执行判决三个环节,在不同环节涉及的司法价值评估具有不同的特点.司法诉讼中价值评估分类与特点的研究,对于司法鉴定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SEC行政执法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EC的行政执法是美国证券执法体系的核心.本文初步介绍了SEC的行政执法机制,包括调查程序和主要执法程序--发布调查报告程序、司法禁令程序和行政审裁程序.通过引用大量的案例,对各项制度和程序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说明和探讨.本文的结论是,SEC执法机制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严密的规则,从程序和实体上保障SEC履行其法律赋予的执法职责;SEC的执法手段通过国会立法和司法判决不断加强;SEC的执法工作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尊重和维护执法对象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7.
郝永 《金卡工程》2009,13(3):77-77
一部终局判决,是一个与全部终局判决相对应的概念,是民事判决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一部终局判决并不缺乏判例,但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此的规定模糊不清,导致实践中出现很多问题,甚至是与立法原意相背离。本文将对一部终局判决进行简单探讨,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诉讼收贷是银行向有管辖权的法院对债务人提起民事诉讼,依靠人民法院的判决和强制执行来清收、保全贷款的收贷措施,采取诉讼方式追偿债权是依法收贷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潘越  潘健平  戴亦一 《金融研究》2016,434(8):191-206
本文首次聚焦于专利侵权诉讼,以2006-2014年A股非金融企业为样本,考查专利权诉讼的提起、判决以及审理时长等诉讼细节对原被告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专利侵权诉讼对原被告双方的企业创新都有激励作用。但对原告样本进行细分后发现:诉讼会对行业领导者的研发决策产生促进作用,但对行业追随者会产生抑制作用;(2)行业领导者的研发活动不受判决结果的影响,而行业追随者和被告都会根据诉讼结果对研发投资进行调整;(3)审判时长并不影响被告的研发决策,但是会对原告尤其是行业追随者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不仅揭示了司法诉讼对原被告创新活动的影响机理,同时也为企业解决专利权纠纷的途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谷旭东 《金卡工程》2010,14(10):76-76
公诉变更制度,是指检察机关在提起公诉后至一审判决前,如发现指控的犯罪嫌疑人身份、犯罪事实、犯罪性质、所控罪名及法律适用等有错漏的,决定是否予以变更的制度。刑事公诉变更制度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错误矫正机制,是基于发现真实的诉讼目标而为弥补控审分离原则作出的一项配套性制度安排,它使人们在一个控审职能分离的诉讼格局下,仍然能够及时矫正起诉指控中存在的错漏,最终发现实体真实。  相似文献   

11.
当下检察机关对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进行了大量制度创新,凸显了诉前程序的独立价值,并逐渐演变为由检察机关深度参与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机制。实践的突破对既有诉前程序理论与规范的冲击也随之而来,反映出检察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与诉讼程序一体化的制度设计造成法律监督范围、管辖规则以及公共利益救济等方面的诸多矛盾,根源在于传统的诉讼思维遮蔽了诉前程序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独特价值。厘清诉前程序的功能价值,应将其从诉讼场域转向治理场域,实现从司法审查到协同治理、从程序警示到实质性救济、从事后救济到风险预防的三重转变,并从磋商程序的适用规则、检察机关一体化管辖以及协同功能的保障措施与限制措施等方面完善当下检察行政公益诉讼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2.
杨博 《金卡工程》2010,14(9):63-64
现行诉讼制度不能保证民事诉讼法各项任务的实现是我国督促程序运行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为了充分发挥我国督促程序的功效,既要改革该制度又要同时完善相关的程序制度,具体包括:增设简易判决制度;改革诉讼费用分担制度;加大执行力度和对逃避执行者的制裁力度,建立不良信用纪录制度等。  相似文献   

13.
吴灿烂 《金卡工程》2010,14(9):102-102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是指检察机关对严重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破坏公序良俗的违法行为提起民事诉讼,将其交付法院审判的司法活动。诉之要旨是制裁民事违法行为,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14.
司法解释允许第三人在二审中申请参加,但调解不成将全案发回重审,以此保障第三人的审级利益并强行合并裁判,却不能兼顾程序效率与安定。其原因在于我国实务试图折衷苏俄与大陆法系模式但忽略了其关键设计: 苏俄民事诉讼虽然奉行第三人参加后本诉必须重新审理的原则,但禁止一审判决做出后的参加申请;大陆法系普遍允许诉讼终结前申请参加,但奉行本诉继续审理的原则。现行立法未限制二审参加,我国应当放弃重新审理模式,采纳本诉继续的原则。参加之诉应当由一审法院专属管辖或者由二审法院移送管辖,二审原则上应中止本诉等待参加之诉确定,或者在参加之诉也到达二审时合并审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一般受到被参加一方当事人诉讼状态包括二审失权的限制,但如果同时受到既判力、执行力或形成力的扩张作用,二审中仍可以实施与被参加一方当事人不同的诉讼行为。后诉中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可以基于其诉讼实施的缺陷排除参加或预决效力,恢复主张及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15.
文蕊 《金卡工程》2009,13(1):34-34
民事诉讼标的理论是民事诉讼理论的核心,它的概念界定及识别标准对民事诉讼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具体案例出发,结合具体案例对我国的诉讼标的理论进行分析思考,以期找到更适合我国实践需要的相对科学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诉讼,俗称打官司,是司法机关和案件当事人为处理案件而进行的司法活动,是一种法律行为.诉讼主要有三大类: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本文仅就人民银行涉及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风险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7.
叶锋 《时代金融》2012,(18):310+319
我国公司法20条和64条规定公司人格否定制度。但对对构成要件、程序规则、法律效果规定极为粗陋,司法实践中判决对公司人格否定认定和理由之阐释也极为简单。本文运用判例比较方法,从德国司法实务对直索理论和美国司法实务对刺破公司面纱的见解,对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立法和判决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叶锋 《云南金融》2012,(6X):310-310
我国公司法20条和64条规定公司人格否定制度。但对对构成要件、程序规则、法律效果规定极为粗陋,司法实践中判决对公司人格否定认定和理由之阐释也极为简单。本文运用判例比较方法,从德国司法实务对直索理论和美国司法实务对刺破公司面纱的见解,对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立法和判决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9.
王荣 《金卡工程》2010,14(2):106-106
司法判决应兼顾法意与民人情,但法律又不能毫无原则地接受人情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人情与法意的阐释,对比中美法官在作出判决时如何权衡二者,试图探求在司法活动中,法官如何行为能够兼顾法意与人情,使判决实现更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0.
崔双喜 《金卡工程》2010,14(7):88-88
民事诉讼活动本应是民事主体借助人民法院的审判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达到社会公平正义的纠纷解决方式。然而近年来,少数当事人却通过伪造各种假象的手段提起诉讼,骗取法院对自己有利裁判,利用国家审判权"合法"侵犯他人权益,并且这种虚假、恶意的民事诉讼行为在司法实践中有日渐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