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究竟有无"国进民退"?攻之者说有,辩之者说无.上纲上线,莫衷一是,应当理性分析.客观看,中央大政方针未变,因此可说不存在"国进民退";但实际生活中在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确实出现"国进民退"现象.谓之"局部",但如果不重视或不正视,就有可能发展成大趋势,那将是改革的大倒退.  相似文献   

2.
新国企崛起侵蚀民营经济的市场,人民币升值压缩外部市场的空间,民营经济若想再度集结成军,第一要有根据地,第二要有新技术,第三要有大资金.本土市场"国进民退",国际市场"国退民进",二者殊途同归之日,将是民族复兴之时! 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1.89万亿元人民币,国有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超10万亿元,坊间流传已久的"国进民退"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前讲过,"国进民退"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即从以往的"三驾马车"转变为"双轮驱动",民营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逐渐弱化,乃至消失.除此之外,"国进民退"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新国企的壮大和新民营的培育.  相似文献   

3.
《上海国资》2009,(12):5-5
时下这一轮以煤炭业、钢铁业"优进劣退"、"大进小退"为代表的整合潮,引来不少担忧。比如同样是航空公司,民企背景的东星航空破产了,说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央企背景的东方航空,巨亏之后政府注资救助,并予以巨额信贷支持。另一国企京东方,在2008年净亏8.08亿元、今年上半年净亏7.49亿元的情况下,仍有能力斥资280.3亿元建一条第八代液晶显示器面板生产线。  相似文献   

4.
从2009年开始,政府的有形之手如彩旗频频招展,力量之大、范围之广令很多学人担忧.随着各种"标志性事件"的产生,"国进民退"、"国企垄断"、"与民争利"一时间成了社会热门词汇,最终上升到改革是进步还是倒退的体制之争上. "国进"缘起于2009年.这一年与2004年抑制投资、防止经济过热不同,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中央政府担心中国经济受累下滑,开始鼓励投资,保持经济增长.宏观调控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从不让投资到催着赶快投资进行了180度大转弯,有了政策的地方政府更加青眯来自国企特别是央企的投资,多省市轮番上演的"项目恳谈会"让央企春风得意,而民企则陷入了集体失意.  相似文献   

5.
李义 《北方经济》2012,(4):45-45
国有企业的改革始终存在着两种改革观的对立:一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坚持公有制,改革其实现形式;一是按照新自由主义,取消公有制,实现私有化。前一种对应"国进民退",后一种对应"国退民进",本文试从产权理论角度分析这两种路径。  相似文献   

6.
大量信贷进入中国资产市场,会产生更多的流动性,给资产市场价格提供几个月的上涨空间.这些贷款很多会变成坏账,这只是时间问题. 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很大,但在结构上打击非常大.最大的打击是给很多人提供了一个得出错误结论的机会,即以国有企业主导的经济体系,加上严格的政府管制这样的制度安排,反而有利于中国规避金融风险的冲击.得出这个结论会进一步强化国有经济的比重,强化"国进民退"的趋势.我担心这可能会使中国的法治和市场化改革产生一些倒退.  相似文献   

7.
刘业进 《西部论丛》2009,(12):30-31
“国进民退”浪潮来势汹涌 2003年以来,在钢铁、煤炭、房地产等领域出现了一股国企业收购、并购鼋组的势头,到正在过去的2009年达到高潮。最近在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举行“‘国进民退’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小玄指出,自2003年开始,在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情况下,金融支持力度的差异造就了持续至今的“国退民进”。王小鲁表示,  相似文献   

8.
“国进民退”的学术论争及其下一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我国少数行业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2009年这一现象变得更为明显。国进民退并非市场公平竞争的结果,而是受国有企业过多的留存利润、歧视性的产业政策、国有银行的信贷支持以及地方政府对中央国企的支持等体制性因素扭曲所致。因此,国进民退不仅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进,还会在民营企业的发展、收入分配、产业结构优化、金融风险和增长方式的转型等方面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为防止国进民退,应对国有企业进行合理定位,划定其必要的经营范围。  相似文献   

9.
我们需要对"国进民退"进行重新解读:"孰进孰退"并不重要,国有企业要做到有进有退,然而进与退的决定因素是市场,是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抉择,所以不要纠结于进还是退,重要的是加快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垄断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一个槛,如果这个槛不破除,改革就无法深化. 最近主流媒体发布的一些文章,引用一些所谓的数据来否认"国进民退",但是他们并不真正懂得经济学."国进民退",国有企业实际上是在大企业的层面、重大工业、上游资源产业方面"进";而民企则是在那些小的、基层的草根的方面(如轻工业、日常消费行业)"进".国企实际上控制着整个经济关键的资源性的东西,民企数量的增长不足以撼动它们的垄断地位.  相似文献   

11.
行政垄断的源头在于公权力。如果没有公权力的支持,行政垄断一夜之间就可以土崩瓦解。垄断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一个槛,如果这个槛不破除,改革就无法深化。最近主流媒体发布的一些文章,引用一些所谓的数据来否认"国进民退",但是他们并不真正懂得经济学。"国进民退",国有企业实际上是在大企业的层面、重大工业、上游资源产业方面"进";而民企则是在那些小的、基层的草根的方面(如轻工业、日常消费行业)"进"。国企实际上控制着整个经济关键的资源性的东西,民企数量的增长不足以撼动它们的垄断地位。  相似文献   

12.
我国许多行业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国进民退"现象,传媒业也不例外。在国有比重已经很高的传媒业,进一步的"国进民退"将极大地制约作为创新性产业的传媒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传媒企业市场主体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在地方政府招商与国有企业非理性投资背景下,非国有经济发展呈被动状态,再次引发了政府、企业以及理论界对国进民退问题的激烈讨论。经济转型中计划经济调控手段存在引发国有企业的寻租行为,产生对产业、市场以及信贷资金的挤出。国进民退蔓延容易造成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消除制度性歧视和根除地方政府直接参与市场行为,是解决国进民退问题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危险的“国进民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盘点2009年经济大势,“国进民退”绝对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从航空、钢铁、房地产到煤炭等领域,新一轮“国进民退”大有潮涌之势。特别是在土地市场较为冷清的一季度,国资背景的企业几乎包办了所有高价土地,而山西私人煤矿集体“被国有化”更是将“国进民退”推向了高潮。人们不禁要问:如何解开缠绕在“国进民退”头顶的疑团,为那些“受伤”的民营企业开副药方?  相似文献   

15.
冀志罡 《新财经》2009,(12):96-97
自三十年前启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基本趋势是国有成分逐步减少,民营成分逐渐增加。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大家或明言或默认,都将“国退民进”视为市场化改革理所当然的进路。也正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经济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成就。的确,私有产权和自由交易本来就是市场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失去了这两项基础,市场将无法独自生存。人们对国企持怀疑态度的主要理由,也正是产权不清,企业治理落后,以及由此导致的经营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16.
李斌 《新财经》2009,(12):90-94
进入2009年,“国进民退”几乎成了一股潮流,民营航空公司不是被收归国有,就是被国有航空公司挤对得没有了生存空间,落得破产的境地;山西煤炭业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不容商量,不许讨价还价,让“煤老板”焦头烂额;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的钢铁业,在经历了全行业亏损的阵痛后,也在进行着行业整合。期间,也出了不少怪事:著名“铁本案”的主人公戴国芳在经历了四年的牢狱之灾后重获自由。就在戴国芳出狱前几天,巨亏的国企山钢集团收购了盈利的民企日照钢铁,尽管日钢集团董事长杜双华百般反击,仍没有阻止让日钢被收购的命运;房地产业在经过了一段低迷后,2009年,楼市回暖,“地王”重现,大部分“天价”地块被“国”字头房企拿走;因国企三鹿引发的三聚氰胺事件而名声扫地的蒙牛,却借着“国进民退”的潮流,以保护民族品牌的名义引进中粮,牛根生顺利退出。  相似文献   

17.
关于“国”“民”进退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瑶 《辽宁经济》2013,(5):42-43
近年来,有关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国进民退"观点引发广泛争论。本文基于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和性质差异对比,进一步分析探讨了"国进民退"现象的表现机制和国企民企之间关系的未来走向,并提出了国企民企协同发展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8.
范新磊 《魅力中国》2010,(26):55-55
此番国进民退热潮以产业振兴政策主导的并购重组为主要特征,是国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获得空前支持的结果,由此颇受非议。本文侧重从基本理论出发,逐步分析和诠释时下“国进民退”的本质,驳斥鼓吹“逆市场化体制倒退”的错误认识;通过对成因与性质的系统辨析,阐明“国和民”未来的进退趋势。  相似文献   

19.
何袆男 《浙江经济》2009,(15):27-27
一场规模宏大却越来越高调推进的“国进民退”行动,正在中国经济版图上激烈演绎着。不少学者和有识之士都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担忧中国经济过去改革取得的市场“硕果”会因此而被腐蚀。而这场“国进民退”行动,也在中粮集团以61亿港币收购蒙牛20%的股权的事件中经历了一波高潮。虽然就该收购本身来说,是一起正常的商业并购活动,但在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  相似文献   

20.
为应对经济危机,中国政府去年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在这些计划中,明显地向国有企业在倾斜许多政策,以促使各种经济资源再次向国有企业集中回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