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世界经济区域推进的模式中,长江三角洲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灵活的市场机制、快速的增长速度等特征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她与珠三角、环渤海和东北老工业区一起,正在形成中华复兴的四个经济增长极。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协作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二省一市在交通、旅游、能源、人才流动、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区域创新差异和位序规模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磊  戈冬梅  季民河 《经济地理》2011,(7):1101-1106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指标,采用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2003—2008年)的专利申请授权和专利申请受理量作为创新变量对创新活动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变差系数、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系数,发现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在两个专利变量上的相对差异变化均呈下降趋势,首位度指标则显示创新第二高城市距离创新最高城市——上海的差距在逐年减小;然后基于位序—规模分布理论研究长三角区域创新活动规模的发展趋势,发现其模式呈分散均衡型分布。最后,归纳出促使长三角区域创新差异缩小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邹俊 《大陆桥视野》2023,(1):37-39+42
本文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调查分析G60科创走廊、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发展模式及具体做法。依托协同创新理论,立足苏州吴江在长三角的区位特点和发展优势,研究分析吴江区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发展基础、实践成效和现实挑战,探索协同创新的过程和路径,提出提升吴江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协同创新实践策略。同时,为长三角区域城市融入协同创新的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方合作机制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性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或劳动力,而是知识”。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科技资源最丰富、创新能力相对较强的区域之一,然而由于行政体制和历史发展的局限,长三角内各地方的创新活动各成体系,知识分享和区域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协同效应。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长三角的区域创新系统必须跨越传统的行政区域界限,  相似文献   

5.
加强知识在系统中要素之间的流动,是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根本任务.本文通过分析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知识流动的特点,建立分层螺旋的知识流动结构模型,分析知识流动的形式,从环境、主体与客体等方面讨论了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知识流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盛捷 《经济研究导刊》2012,(16):131-132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增长最有活力、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一极。多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造成了长三角区域内生态环境被破坏,土地资源紧张,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问题凸显。相信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加强区域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确立共建共治的体制机制,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将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7.
高校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丕斌 《经济师》2004,(11):255-256
文章从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结构、功能及建设过程等方面对高校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 ;从硅谷、威尔士、中关村等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践以及统计数据上进行了实证分析 ;最后得出了旨在促进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与发挥高校作用的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何周倩  罗小龙  顾宗倪 《经济地理》2022,42(2):45-51+63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区域竞争与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中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梳理1990年代以来长三角区域战略的演变历程、战略意图和政策效应,来探究长三角区域竞合特征及其趋势。研究表明,区域战略是系统研究长三角区域竞合的有效依据。长三角区域战略经历了从竞争为主到加强合作的历程,按竞合性质可将其归纳为竞争、合作和竞合三类战略。以区域战略透视长三角竞合新趋势,长三角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格局进一步发展成熟,都市圈成为竞合的重要载体,区域创新成为竞合的着力点,跨界合作带来新发展机遇。建议通过国家介入或中心城市主导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能得到多大程度的释放.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市场的、产业的和制度的一体化,三个一体化丛须同时推进才能切实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创新一体化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经济与管理》2009,23(10):85-89
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区域内或区域间的物流趋向合理,从而降低了物流成本。只有在区域经济协作的基础上建立区域物流体系,才能发挥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长三角地区作为多物流中心区域,应加快物流资源的整合,防止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树立区域协调发展和全局性、系统性观念,以保持长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制造业结构与区域竞争力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运用偏离份额法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制造业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表明,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两大区域在电子通信制造业领域都拥有了领先全国的结构与区域竞争优势。然而,在其他制造业领域,珠三角由于未能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及时提升产品技术层次和劳动生产效率,致使原有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迫切需要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加强城市职能分工等角度寻求转型之路。与珠三角相比,长三角的制造业结构偏差问题更加突出,纺织业等传统制造业亟需提高发展质量,增强产业转移之后的升级能力与价值链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郑元 《江南论坛》2009,(4):17-19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加强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挥区域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已成为各地方政府的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是江浙沪三地政府的基本共识,也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推动了长三角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与其他城市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要实现南通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须通过优化合作环境、积极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和优势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区域旅游市场、加强合作交流,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地融入到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中。  相似文献   

14.
《江南论坛》2008,(1):1-1
2008年是我国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新一年,也将迎来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同时也是北京隆重举行奥运会之年。2008年的长三角区域将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聚焦点,必将会迎来她新的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15.
当前长三角地区面临日益趋重的养老压力,而长三角联动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之间因老龄人口和资源分布不均而导致的养老压力。长三角区域养老融合发展具有成熟的经济、制度和文化基础,目前长三角地区在养老服务业协同发展、区域融合的过程中也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依然存在涉老产品和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养老服务市场开发不完善、多地养老服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异地养老面临着较大的制度及政策障碍。未来长三角区域养老融合主要解决两个问题———老人的自由流动和养老资源的最佳配置,以满足区域内老年人的多层次、多方面需求。长三角区域养老融合的机制建设应该从构建领导协调组织、系统评估科学规划、打通制度政策壁垒、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培育连锁养老机构、动员社会力量等几个方面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16.
加快上海服务长三角 促进区域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娜  郁鸿胜  宗传宏 《经济研究导刊》2009,(24):135-137,173
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首位城市,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巨大辐射和带动作用。目前,上海服务长三角从服务定位、层次、主体、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呈现"五个转变"。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上海服务长三角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上海能级有待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等要素有待进一步衔接、制度合作还需要深化等。为此,在未来发展中,上海要充分发挥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和改革开放的领先优势,推进区域要素合作和制度合作,加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带,也是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与我国的其它地区相比,这一地区已形成了一个相对较为完善的现代城市体系。等级-规模分析是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地区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重要手段,本文将采用这一方法和分形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体系进行分析,并对该地区的城市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运用Moran I指数法对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样本期内长三角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呈现2002-2008年上升、2009-2013年下降、2014-2017年再上升的规律。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东强西弱特征明显,上海大都市圈内城市基本为"高-高"类型,南京为唯一属于"高-低"类型的城市,安徽、苏北城市多数属于"低-低"类型,苏中地区逐渐从"低-高"转变为"高-高"类型,浙南地区整体从"高-高"转变为"低-高"类型。进一步通过条件收敛动态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2002-2017年间长三角41个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推进情况。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城市的经济联系存在强、弱、强三个阶段。上海大都市圈内部一体化发展程度明显好于以南京为首的长三角西部都市圈。要将上海的经济能量通过南京等中心城市辐射至长三角西部地区,应依托长江以南路径与通泰扬构成的长江以北新路径,打造长三角西部增长极,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