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特色的必然选择。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的过程。“三个代表”思想丰富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影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在新世纪、新阶段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的奋斗目标,是21世纪前20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实现既定目标的重要阶段,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们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一项需要扎实推进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制度上、方法上等各方面加以保证。我们只有紧紧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迎接挑战,发奋努力,才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3.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做出的重大选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要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明的共同发展。是既不可逾越又催人奋进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尺度和集中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6.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我国在2020年内GDP翻两番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这是一个极其鼓舞人心的目标 ,这个目标说明了绝大多数的地区和绝大多数的国民要达到小康水平 ,就是说要全国绝大多数人民都要富裕起来 ,这一号召和目标受到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热烈欢迎。根据客观需要 ,我国只有在不长的时间里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才能不受强国欺侮 ,才能振兴民族 ,才能国富民强。通过建国50余年的实践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说明了我国有可能用70年———100年左右的时间(从1949年算起)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最繁荣…  相似文献   

7.
钱燕 《生产率系统》2002,(4):65-67,4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21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十六大对此作了全面规划。同样在十六大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而且也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下的中国城市化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详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及中国城市化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化在小康建设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认为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创造了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直接动力。但当前存在于城市发展中的不合理现象已经开始制约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可续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出的向现代化进军的号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湖南紧紧围绕全面小康的要求,在目标设计、战略规划、整体推进等方面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对全面小康的认识日渐深化,建设的思路也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践行“三个代表”思想的最集中的体现,是新世纪头20年的行动纲领。全国各地为之一振。许多地方开始着手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我省也正在抓紧规划的编制工作,那么这个规划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什么不同,如何定位?这是首先必须加以把握的问题。通过多年的规划工作实践,我想就此问题提几点建议,但愿能起到一丝启示作用。我们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应具备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1.
宋立芝 《经济论坛》2006,(12):22-24
引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崭新课题。它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同时又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小康社会”是典型的中国化的社会概念,在国外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借鉴;尽管经过20余年的努力,到20世纪末中国已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取得了一些有关小康建设的有效理论和方法。但是,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东部到西部,使全体人民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要求“不仅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要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全民共享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分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三农"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关键意义,"三农"问题的解决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同时进一步探讨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  相似文献   

13.
“小康”一词,作为一种社会模式的描述,最初是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作为一种十分向往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1月25~27日,由中国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和山西财经大学举办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在太原山西财经大学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教授,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评奖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叔莲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教授,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副秘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刻领会和认真学习这一重要部署,对于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筑落实科学发展观体制保障的要求,《建议》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提出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追求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相似文献   

17.
牢牢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行动纲领。报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篇,科学地分析了我们面对的国际国内新形势,准确地作出了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判断,高瞻远瞩地规划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在论及“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时,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王洪 《经济视角》2004,(6):27-28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宏伟的奋斗目标。它为多年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小康”概念赋予了崭新的内涵,使其成为一个与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内容丰富、衡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科学概念。全面小康,是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  相似文献   

19.
曹春  赵瑛 《经济论坛》2003,(18):4-5
一我国很早就有“小康”的提法。《诗经》有载:“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的最早出现。在西汉《礼记·礼运》中有这样的描述:“禹、汤、文、武、周公之治,以天下为家,虽政务修明,人民安乐,而犹逊于五帝大同之世,故谓之小康。”小康遂成为理想的社会模式,其影响所及仅次于对“大同”的向往。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了“小康之家”;1984年3月25日和6月30日,邓小平在两次会见日本友人时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就是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小康社会。”此后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目标。1982年9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