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为理论基础,深入探讨了翻译中各主体的交往行为,并对翻译主体做了重新划分,即译者主体、原作者主体、原文读者主体、译文读者主体、原作文中人物主体以及翻译发起者主体,同时,也阐述了翻译交往中各主体的主体间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制度经济学和法学相结合的方法,从规制俘获理论和寻租理论出发,研究我国土地流转过程中失范的行政行为的法律治理问题。分析了我国土地所有制、用途管制背景下的地权逻辑,以及此种背景下的俘获与寻租行为产生的条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地权寻租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并非是地权的二元化,而是行政权力的过渡渗透的结论。最后,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国家监督四个环节提出了破解地权寻租行为的法律思路。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使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引发了世界性的危机。面对这种状况,中国审时度势,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追溯“共同体”的缘起,东西方文化有着共同的美好愿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从哈氏交往理性视角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国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探析交往行为理论,对于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有启发。应促进彼此承认,开展平等友好协商;广泛凝聚共识,构建合理国际秩序;多方共同发力,消解西方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4.
十七大提出了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的新理念,本文由此论述了法治精神的弘扬,法律至上,法治权威的宣传,法律文化的建设以及法治政府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与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可以有效规范和保证把发展始终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行动指南。法治建设必须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保证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加强社会主义法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的法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突破口.地方法治政府的形式要件是地方政府行为程序化;实质要件是建成责任政府;精神要件是民本理念.这是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的三个相辅相成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主要对于地方政府法治化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突破口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赵霞 《时代经贸》2007,(3Z):59-60
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依法行政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要适应新的形势,加强和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同时要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高效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的治理结构,使得法治在城市和农村的外延资源不尽相同,农村实行法治面临很多困境,需要在法治整体性的基础上,区别认识其各自特殊性。目前我国农村法治现状为: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目的在于从人的心理学、行为学角度出发,研究住区户外交往空间与居民行为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内在规律。寻找能够有效促进住区居民户外交往的空间设计,为以后的居住区人性化空间设计提供一定的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明确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关于生产力和交往的辩证关系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分工与交往是同义相释,通过对生产力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交往表现形式的分析,认为分工本身就是交往;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之上,来理解生产力、分工和交往是一个和谐的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王群仿 《经济论坛》2006,(16):122-125
在经济法的基础理论回答了经济法存在的必要性、合法性,初步解决了经济法治的前提后,如何解决经济法治的合理性、有效性,避免经济法失灵成为关键。那么,造成一部分经济法失灵的原因是什么?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经济法的实施效果呢?本文就此作点探讨。一、经济立法环节影响经济法运行合理性、有效性的因素从经济法运行过程而言,经济法失灵主要体现在经济法规则失灵与经济法执行失灵两大方面;就前者而言,表现为理论认识错误、技术表达不当、立法异化、社会参与不足、规则冲突滞后等。1.立法参与者对市场调节规律、国家调节能力和调节规律的认…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代提倡“法治国家”建设,各地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加强法制建设,但在社会整体转型过程中,垦区法治建设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和谐社会建设都对垦区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垦区法治文化体系的建立必须联系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垦区的发展政策,将法治文化基础打牢,加快司法改革速度。同时在农民中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加快文化建设,营造出利于法治建设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法治文化及其建设路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凛 《江南论坛》2008,(11):32-32
一个社会能否实现法治,先决条件之一就是这个社会有无尊崇法治的心理,是否培育起了追求法治的信念,法律制度是否完备,法律规范能否得到实施,同时也取决于人们的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内容量化、体系完备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制度,而且需要与现代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相适应的法治文化。“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法治社会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4.
邓琦 《经济研究导刊》2009,(11):214-215
弘扬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新时期推进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南。弘扬法治精神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正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新亮点。江苏省无锡市结合地方传统文化的特点,注重法治深层次的内在建设,为民主文明、和谐无锡的城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公民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依法治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利用法治保障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到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的协调统一,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16.
辛金钦 《当代经济》2006,(24):60-61
和谐社会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依法治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利用法治保障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到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的协调统一,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目前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但农村的法治建设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组对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的农村法治状况进行了调研和问卷调查,从中发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法治环境差、农村法制不健全等,导致农村法治进程比较迟缓,在调研的基础上,就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治意识的培养作了分析和思考,以期对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进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和谐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政治参与、政治腐败和司法腐败、政治文化、运作机制方面,论述民主法治对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前,转变政府的职能定位的关键,就是推进政府的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法治型服务政府”的提出,为政府职能定位的转变指明了方向。建设法治型服务政府,就是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政府法治建设,健全现行的《行政许可法》,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和现代财政制度,将“法治GDP”纳入政府的政绩评价体系;一手抓政府服务质量建设,进一步深化大部制改革,精简政府机构及人员,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体网络传播平台,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变,自媒体信息传播迅速、 交流性突出的特点对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的推广具有天然的优势.微博、 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促进了法治精神的传播和公众对司法的参与,对推动法治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稳步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中,法学视野下的自媒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