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14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境外一些机构与媒体对中国经济发起新一轮“唱衰论”,妄图影响国际社会看好中国发展的主流预期。究竟是哪些人对“唱衰论”乐此不疲?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大势怎样看?  相似文献   

2.
"热钱"成为眼下最热门的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热钱”,是人们对国际套利资本的通俗称谓。当人民币汇率预期改善、利率高于外币时,“热钱”就会千方百计地流入套利。所有的资金都有逐利性,不管长期的还是短期的。如果把近期所有进入中国、准备套利人民币升值的外汇都算作是‘热钱’,那‘热钱’的规模可能十分庞大。但在很多人看来,不应该把“热钱”的概念过分放大。只有两类资金是应该阻击的“热钱”:一是纯属投机性质、根本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资金,比如搞假贸易,没有进出口,目的是敛资;二是虽有实际交易,但违背国家政策,比如外国投资者以个人身份短期进出中国股市,是国家政策不允许的。  相似文献   

3.
数字     
张军 《英才》2008,(6):24-24
8000亿美元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对中国“热钱”的计算,截至2005年底,我国境内的“热钱”超过3200亿美元,2006年底和2007年底分别为4000亿美元和5000亿美元,预计到今年和明年底,国内的“热钱”规模很有可能突破6500亿美元和80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升值、国际热钱、市场泡沫……2010年,什么将左右中国经济走势? 2009年,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短短数月内在数据上就实现了V型反转,全年实现了8.7%的增长幅度,“保八”目标顺利实现。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的不断好转似乎也在向世界宣告:中国即将成为经济强国!  相似文献   

5.
据测算,去年约有840亿美元左右的国际套利资金进入中国,即所谓“热钱”尽管人民币2%的升值幅度,让蛰伏在中国一年有余的“热钱”获利微薄,不过通过介乎合规与违规之间的“灰色通道”,一些国际投机资本可以无需承担任何成本,全身而退。  相似文献   

6.
热钱,有多“热”?当不知不觉地,热钱这个专业的经济学词汇.频频从老百姓的口头蹦出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体会到了“热度”。大家已经能够亲身感受到热钱的存在,日常中司空见惯的大蒜猛然间升为天价,令人摸不着头脑,网民调侃为“蒜你狠”。接着,“姜你军”,“豆你玩”,“苹什么”等词汇相继流行。  相似文献   

7.
尽管人民币2%的升值幅度,让蛰伏在中国一年有余的“热钱”获利微薄,不过通过介乎合规与违规之间的“灰色通道”,一些国际投机资本可以无需承担任何成本,全身而退。  相似文献   

8.
热钱,这个被视为悬在2008年中国经济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今随着“中国热钱规模高达1.75万亿美元”的说法,又一次引发了中国经济界的讨论高潮。  相似文献   

9.
何春梅 《英才》2009,(8):78-80
到底是热钱背后的操纵者或热钱可能导致的金融危机可怕,还是我们对热钱的不了解、对自己的没把握更可怕?  相似文献   

10.
7月14日上午,由于一篇报道在网上的公布.使得一个时期以来朝野经济界热议的热钱问题,看上去似乎即将“盖棺论定”。然而就在人们以为国家外汇管理局借“部门负责人”之口.否认中国现阶段有热钱的存在时,当天中午,外汇局官方网站上就出现了一条声明称.“该报道观点不代表外汇局。”  相似文献   

11.
“热钱”撞击中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锐 《企业研究》2005,(2):8-12
1万亿美元的对冲基金正蛰伏在中国金融市场大门之外——摩根士丹利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语惊四座;中国大陆涌进了高达400亿美元的“热钱”——香港经济学家郎成平大声疾呼;在中国大约55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中,足有1000余亿美元是“热钱”——国内外汇专家齐声呐喊;决不会放过任何破坏外汇市场秩序的行为和迹象——央行高官凌厉警告……。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在传递着同一种可能:几乎大多数国际投机家在梦想着今年的某个时候,手拿香槟,满脸欣狂,来欢庆中国人民币升值。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2005年全球经济的最大问号在中国,那么2006年最大悬念则在美国。2005年,国际金融界一轮又一轮地猜想——人民币汇率究竟怎样改革?结果,答案之聪明使那些下注中国出错招的“热钱”黯然而退。  相似文献   

13.
王琦 《中国企业家》2006,(19):60-64
海外“热钱”的涌入,不仅仅是推高房价、制造泡沫这么简单。它所带来的一连串连锁效应,很可能会深刻改变中国房地产业  相似文献   

14.
所谓“热钱”(hotmoney),是人们对国际套利资本的通俗说法,当被进入国汇率预期改变、利率高于外币时,热钱就会千方百计地流入套利。一旦这两个条件发生反方向变化时,热钱就会迅速撤出。最终目的就是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汇差和利差。这种行为表现在房地产方面就是迅速进入楼市,抬高楼价后脱手。  相似文献   

15.
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第一步大多会采取“投石问路”的办法,参加一个国际展览,特别是参加一个展团结伴到境外去参展,亲眼看看境外市场的反应,直接接触一些潜在客户,借此了解商机,摸索道路。这些企业“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中国产品的品牌和形象,对增强我国企业了解国际市场,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出口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为之喝彩。但是,也有个别企业在境外展会遭遇知识产权纠纷,甚至遭遇以涉嫌知识产权侵权为名义的查抄,跌倒在国外市场。这一跌,不仅严重打击了企业士气,破坏了商机,也损害了中国产品的整体声誉和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大量境外热钱通过各种方式流入我国,主要流入对象是国内房地产市场、股市、债市和期货市场等资本市场,最终目标是获取高额利润。境外热钱异常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健实施产生很大冲击。本文分析了热钱的进入渠道,盈利模式以及对货+币政策的冲击,从而针对相应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规避热钱流入引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张大丰 《英才》2005,(11):24-24
邓小平倡导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至少前一半已经基本实现了——不仅中国人,就是外国人也感到了中国“大款”的挑战。至于这些人是靠什么发家的,由于涉及隐私问题,人们无从查证。从印象上讲,其中一些人特别是当官的钱的来路不那么光彩,否则为什么要偷偷地转移到境外?  相似文献   

18.
林涛 《中国企业家》2009,337(8):28-28
乍一听起来,软件巨头微软要收购新浪,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情。 4月14日,来自境外的消息称,微软可能会收购新浪。微软在中国收购一家门户网站的价值何在?新浪不仅在业务上难以对微软做出太大支持,更重要的是,即使双方有此意愿,收购要获得中国监管部门通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相似文献   

19.
声音     
《政策与管理》2008,(17):11-11
“热钱已经开始撤离中国,现在中国处在十字路口,所有情况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危机来临前的征兆相同。”——欧美资金做多美元、做空石油和大宗商品的意图渐显,国内人士普遍猜测热钱已经开始撒离中国,经济学家左小蕾呼吁小心热钱的大进大出,避免出现类似越南的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20.
《东南置业》2013,(1):112-112
“现在的中国经济就是冰火两重天!就是中国的经济病了,好像发烧一会冷,一会热!什么是冰?冰就是制造业、家电业……这是行业非常的萧条,以至于在里面的人都想出来。什么是火?火就是奢侈品、高端豪宅……这些人们趋之若鹜的产品,是投资的方向。大量的热钱流入中国,可是这些钱都流向哪里了?你们知道么?”1月27日,融信澜郡邀请“中国财经第一人”郎成平教授把脉中国经济,解析投资理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