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黑龙江省经济的高速发展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国家天保一期、二期工程的有效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停止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出台,为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效益,跨区域生态补偿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被逐渐关注。如何建立合理的生态功能区的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博弈视角研究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的现状和生态补偿的主客体,探求各级政府间的利益冲突关系,寻找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路径,以推动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工作的更好开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将生态补偿项目与扶贫战略相结合,是有效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与扶贫的辩证关系分析,归纳目前在我国推进生态补偿扶贫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扶贫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贫困与生态环境、扶贫与生态补偿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并系统归纳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补偿扶贫所存在的机遇和挑战。[结果]贫困是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诱因之一,生态环境恶化又进一步加剧了贫困。生态补偿是扶贫的重要措施,但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补偿与扶贫的不断结合为生态补偿扶贫提供了新的机遇;法制监管和长效保障机制的缺失、各部门管理职责交叉,缺乏统一管理、市场化参与程度过低,公众补偿意愿不高、补偿标准难以确定,补偿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对生态补偿扶贫的顺利实施造成了重大的挑战。[结论]应从不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可持续的生计模式、兼顾公平与效率、大力进行生态修复和农村环境建设等方面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扶贫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关于建立荒漠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荒漠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工作的现状,论述了荒漠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荒漠生态补偿要以国家投入为主导,强化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两项措施,并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禁限政策的实施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基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行与维持等角度,必须对受影响主体——农村居民因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实施而做出的贡献和受到的牺牲进行补偿。本文基于两个水源涵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624个农村居民调研数据,运用Tobit模型和D-H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居民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受访者的平均受偿意愿为978.76元,职业、家庭人口数、家庭年平均收入、对当地生态环境满意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急迫性对是否参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受偿有显著影响,年龄、受教育程度、对当地生态环境满意度、生态环境破坏对自身影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带来的损失对受偿金额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作为中部崛起支点的湖北省面临着资源稀缺和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双重压力,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经济手段。基于此,湖北省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应当面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确定核心任务,完善生态补偿的标准,探索完善市场机制与政策手段和社会治理手段相结合的路径,构建"分类、分区、分级"的生态补偿运行机制,解决生态补偿实践中的管理体制问题,整体提升生态补偿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选择条件价值评估法对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进行生态补偿意愿调查,建立二元离散选择模型,以此来分析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情况,得出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影响居民生态补偿的因素,计算生态补偿支付额度,并总结生态补偿的障碍。研究表明:在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居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生态补偿以及环境重要性的了解程度的变动,都会对居民生态补偿有所影响,而且计算得出居民的生态补偿支付额度偏低,为357.04元/年,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耕地生态补偿资金有限以及补偿效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确定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实施的优先次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当量因子法、系数修正法和灰色预测模型揭示了该省16个城市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差异,并在预测目标期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确立了各市耕地生态补偿的优先序。结果表明:2007—2016年间,湖北省16个城市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自基期(2016年)至目标期(2025年),湖北省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有所增加,各城市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差异明显,按照耕地生态补偿优先序由高至低可将16个城市划分为5个等级。确立耕地生态补偿优先序,有利于提高补偿资金配置效率,为建立健全我国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8.
补偿标准的确定是生态保护利益补偿中最关键因素。它不仅关系到补偿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还关系到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可持续性。丹江口库区水源地保护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协调供水方和受水方之间的利益关系。文章阐述了丹江口库区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现状,对其保护生态成本和机会成本进行了核算,提出构建丹江口库区水源地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合理评价和提升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绩效,从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及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不同主体功能区实施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TOPSIS模型和GIS技术建立了绩效评估体系,并以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湖南省不同功能区实施绩效结果呈现中、东部高,西北和西南低的空间分布,84个县(市)为中级和良好水平,占全省总县(市)个数比重的68.85%;(2)湖南省实施绩效结果由好到差依次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应加强对生态功能区的各种政策落实提高实施效果。说明构建的评价体系可反映同一功能区内各县市实施相对绩效,有针对性的找出规划实施影响因素,为规划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森林具有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特征,森林生态补偿在解决市场机制失灵造成的外部性、调节森林生态保护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等功能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回顾了我国森林生态补偿的制度建设及其发展过程,综合梳理了森林生态补偿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森林生态补偿绩效的评价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等研究进展发现,由于学者对森林生态补偿绩效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运用的不一致,导致了评价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因此,森林生态补偿绩效研究应该更加关注社会效应指标的完善、补偿效率测算的效应滞后性和补偿制度的可持续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浙江在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森林生态补偿、跨省流域及省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耕地生态补偿等方面积极开展有益的探索尝试,形成了可借鉴推广的成果和经验。特别是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性的探索。文章采用例证和实证的方法,对浙江生态保护补偿的做法和经验、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得出启示:(1)要建立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相衔接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促进生态产品公益性价值实现;(2)要建立与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相衔接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促进生态产品所有者权益实现;(3)要鼓励开展基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交易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促进生态产品溢出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讨“多主体协同”对流域生态补偿运行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厘清流域生态补偿运行绩效提升的内在逻辑,为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主体关系、协同态度对流域生态补偿的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协同能力对流域生态补偿的生态效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则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侧面反映出现阶段流域生态补偿运行绩效仍不尽人意。(3)主体关系是影响流域生态补偿运行绩效的关键变量,在协同态度、协同能力对运行绩效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参与者决策是否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高质量关系主要受沟通、信任及公平的影响。(4)多群组分析结果显示,高质量的主体关系更能提高受益区群体参与流域生态补偿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流域生态补偿的社会效应。研究结论:为发挥“多主体协同”在提升流域生态补偿运行绩效方面的积极作用,需重视加强异质性主体对共同参与流域生态补偿的期待与信心,提高各主体生态保护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利益相关者间关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正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德国的生态保护是一个成功的"先发展后治理"模式,其所实施的"生态补偿"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实壁垒。而且,这一经验可以为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德国对生态影响的界定及生态补偿措施德国《联邦自然保护法》第14条明确提出,所有导致地表构成或其用途发生变化或者导致与地层相连的地下水位发生变化的行为,都可称之为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思路应立足于湖北省主要资源环境问题。湖北省当前资源环境问题主要有大宗矿产资源缺乏、水污染严重、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不容乐观、自然资源消耗强度过高、"三废"治理不充分等方面。这些问题的集中发生,已影响到湖北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湖北省应采取措施,以解决主要资源环境问题为重点,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协调好工业化和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系,采取多项措施,推进生态文明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着国家层面的重要生态功能,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区位重要,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探索绿色、和谐发展的新道路。为科学指导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十分必要。研究借鉴国内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国家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构建了以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意识与文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等5个方面为准则层、33项指标层组成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近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14年荔波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已完成2020的目标值的77.02%,较2013年有明显提升,但在生态文化培育与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并依据评价结果,分别尝试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文明文化与机制体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荔波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其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建立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动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协调流域上下游生态经济利益、调动各方流域保护治理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本文分析黄河流域完善生态补偿的必要性,提出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重点方向,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掌握中国25个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用地现状及时空演变规律与特征。研究方法:在界定生态用地内涵和范围的基础上,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逐年变更调查数据,以及全国城镇土地利用汇总成果,借助Arc GIS 10.3软件平台,分析中国25个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现状及2009—2015年间时空演变特征,并总结生态用地变化原因。研究结果:(1)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结构及差异较大,面积总体稳定;(2)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变化幅度不同,人口较为密集、经济较为发达的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减少幅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3)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的第一大类流向是耕地,一定程度上受现行有关土地政策影响;(4)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用地质量总体改善。研究结论:尽管近年来中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用地保护卓见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监管,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保护。  相似文献   

18.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主体功能区划为背景,通过分析作为保护型功能区的苏北某县为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付出的成本,并依据区位熵理论确定成本分担系数,核算外部应承担的生态补偿标准,得出该县2010-2020年应得到的生态补偿金额为52.8亿元。设计了以为实现主体功能区划而产生的生态成本来进行核算的方式,为明确主体功能区划的生态补偿标准带来了便利。  相似文献   

19.
中国耕地保护生态治理内涵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厘清耕地保护生态治理内涵并明确实现路径,为丰富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耕地保护与治理提供理论支 撑。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法、推理法等。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存在空间适宜性差、作土垂直关系紊乱、生产 生态功能失衡等问题。(2)聚焦耕地保护新要求,中国耕地保护生态治理核心内涵包括“耕地空间适宜性、作土垂直关 系匹配性、耕地生产生态功能协调性”等三个方面。(3)实现路径包括科学技术领域突破、部门形成合力、政策对接融 合转型、区域之间协同共进等。(4)保护与治理工具包括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提升耕地空间适宜 性;调整粮食生产布局、确定合理复种指数等强化作土垂直关系的匹配性;对耕地生产空间进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减 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和灌溉投入强度,优化耕地功能的协调性;建立耕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实现三性协同。研究 结论:中国耕地保护从单独侧重数量、质量保护进入到保护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新阶段,要建立起源头控制、过程监管 和末端治理的全流程治理新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多元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服务功能退化严重,这不仅对区域的生态安全带来威胁,也成为制约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瓶颈因素。廓清生态功能区的基本范畴,挖掘我国生态功能区政府治理的瓶颈因素,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政府治理,实现科学的、持续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公共管理势在必行。结合国际日益强调对完整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全方位保护的迫切需求,梳理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政府治理状况,努力查找现有生态功能区政府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加强生态功能区政府治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