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地质文化维系着地质事业的发展及其特质内涵的提升,地质行业各单位在地质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深入推进地质文化建设。加强地质文化建设应明确四个原则:明确工作对象,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开展文化建设;贴近地质工作实际,体现地质工作特色;坚持文化普及与提高并行;坚持正面宣传,传播正能量。建议:弘扬地质精神;建设地质文化阵地;推动地质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建立一系列保障地质文化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弘扬“三光荣”精神塑造地勘队伍核心价值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光荣"精神是地勘文化的核心,是地质人在长期艰苦创业过程中形成的主人翁精神,"三光荣"精神的学习宣传和教育,是最大的文化建设,要加以总结、提炼、传承、弘扬,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地勘文化体现了地勘队伍是地质事业发展主体。地勘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对地质事业发展的主体性认识不足;主体多元化发展导致队伍凝聚力削弱;主体角色定位需进一步明晰;主体对地质工作社会责任意识有所淡化。推进地勘文化建设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推进地勘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地质勘查队伍的主体地位;紧扣工作主题,增强地质勘查队伍的主体责任感和整体凝聚力;深化主体改革,创新和完善行业制度文化;加强载体建设,营造地勘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地质精神是中国地质人的精神镜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地质精神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地质人不仅要在强国建设上有新作为,也要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上作出新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地质精神,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引领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应然之举,也是推进地学文化宣传普及的题中之意。在实践中,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奋力谱写地学文化建设和地质精神传播的"时代之笔"。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三光荣”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拓展,并成为广大地质工作者开拓先行、坚守奉献、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地质工作者更要把握时代机遇,继续弘扬和拓展“三光荣”精神,创新地质找矿突破新机制,丰富地质文化载体,推进地质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从其隶属于高等教育的类型定位,试图从高职院校的文化内涵、价值、目标、结构等方面,探索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发展;研究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的丰富与发展,即思考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是关系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对于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地方特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蕴含的地域风情、价值取向、人文素养,为地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产学合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提供丰厚的素材,地方高校是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阐释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理论内涵,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三个维度,分析郑州商学院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现状,重点探索...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域文化的休闲性农业模式的探讨——以苏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发挥地域特色。休闲性农业作为新兴农业发展形势,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和农业文化传承、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代休闲性农业的发展应该遵循可持续原则,根植于地域农业文化。该文以苏州为例,对休闲农业的特色、建设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进行了归纳,对休闲农业存在的品牌效应发挥、农业本质体现、文化内涵挖掘、创意力度、推广手段等方面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苏州地区醇香浓郁的农产品资源、悠久动人的农业民俗素材和丰富多样的特色非遗资源,休闲性农业提出了整合休闲农业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产品为品牌龙头,融合周边环境文化价值,传承苏州江南文化内涵、深度挖掘苏州农业品牌创新点、组织农业品牌会展,实现休闲农业品牌的目标、引入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品牌信息通道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张婷 《农业经济》2020,(5):46-47
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是建设特色小镇的重要模式,是当前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抓手,是乡村振兴的有力途径,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本文首先阐述特色小镇内涵,并结合特色小镇的基本现状,分析了特色小镇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加强特色文化传承和保护,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创新,促进文化创意人才集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三严三实"既与中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又在新时期创新发展,具有新的内涵。文化具有传承性,了解、学习、领会古人的修身、律己、做人之道,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三严三实"的理解和践行。"三严三实"既与中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又在新时期创新发展,具有新的内涵。文化具有传承性,了解、学习、领会古人的修身、律已、做人之道,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三严三实"的理解和践行。笔者通过阅读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等诸说,谈几点所思所悟。一、修身律已是为人之本,坚持自省是为人之要一是坚持学以修身,坚定信念。曾子  相似文献   

10.
《上海农村经济》2012,(12):31-33,5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经济水平的提高,奠定了文化发展的基础。而文化的发展,又往往反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互相促进、相互推动。廊下镇在"举农业旗、走旅游路、唱文化戏、打廊下牌"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的引领下,下功夫挖掘和传承农耕文化,创新和发展农耕文化,使廊下的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11.
杨旭 《中国土地》2012,(10):43-44
国土资源文化源远流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正确认识并传承优秀的土地文化传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和长期任务.笔者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襄阳市襄州区的实践探索出发,试对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国土资源文化的内涵 笔者认为,所谓国土资源文化,就是在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与土地、矿产、海洋等国土资源相关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积淀、传承和创新的过程,是全社会尤其是国土资源人土地利用、管理思想和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是基于大众传播方式的转变而出现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随着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对乡村文化的影响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事实。大众文化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多元化价值,提升了农民的文化内蕴,更新了农村社会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大众文化为契机,在坚守与创新之间探寻当代乡村文化的传承路径。传承意识上以内外多元化融合趋向引领乡村文化发展;传承主体上以农民为轴心,拓展乡村文化空间;传承环境上以市场化为导向,推动乡村文化输出。  相似文献   

13.
地质文化建设“三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质文化是地质事业发展的血脉和灵魂。地质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发展文化,实现由"劳动契约"向"心理契约"方向的转变;立足点是创新文化,实现由经验管理向文化管理方向的转变;着力点是品牌文化,实现由小公司做产品向大公司做品牌方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除了物质追求之外愈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汉服热"的兴起促使汉服成为复兴传统文化的焦点之一。活态传承是文化传承的最高境界,汉服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文化符号,在传承与发展中更应得到活化利用。本文分别从汉服文化内涵、汉服文化符号以及汉服活态传承的社会意义等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为汉服传承与长足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是一代代北大荒人传承下来的创业精神。新时代,历史重新赋予北大荒新的使命,北大荒精神被再一次赋予新的内涵。随着集团二次创业的伟大征程开启,大兴农场有限公司党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传承弘扬北大荒精神,冲破桎梏思想,锐意创新发展,在北大荒精神新内涵的指引下,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推广节本增效模式,深化助农服务活动,强化宣传注重落实,为助力集团"三大一航母"建设开启新征程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精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驱动力,具有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实现产业兴旺等积极作用。但是因主体认知偏差、传承断层断档及开发利用不当等问题,造成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因此,应立足于现实问题,坚守文化立场,坚定以人为本,坚持创造性转化,通过提升主体的文化自觉性、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及实施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既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更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创新性的传承非遗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营养、经济动力、治理基因,面对非遗核心价值背离和传承群体流失、国家发展战略导致保障措施不力和乡村非遗的发展空间持续微缩的困境,推进乡村非遗价值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融合、强化政策落实增强非遗传承的战略性、创新非遗资源耦合支撑助推产业发展将成为传承非遗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可行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瓦解了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加之对苗族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及创新的意识不足和受到外来多元文化的渗透,给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从苗族文化老人年迈、部分苗寨逐步消亡及苗语传承危机等方面分析苗族文化保护的现实状况,探寻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目的在于实现对民族文化的活态保护、传承与创新。四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存在产业链短、民居改造无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与发展不够、建设资金不足、利益联结机制缺乏等问题,亟需解决。契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应采取推进特色村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改善特色村寨人居环境、传承发展特色村寨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特色村寨治理有效、促进农牧民生活富裕等措施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相似文献   

20.
江苏民俗类农业遗产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生产民俗、生活民俗与民间观念。从整体特色上看,江苏民俗类农业遗产具有丰厚的地域历史内涵与地域文化特色,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反映了江苏和全国其他地区的文化关联性,是江苏文化具有多重文化交汇、多元共生的重要见证。从保护对策上,应该在尊重与了解的基础上,重视江苏民俗类农业遗产的全面传承与发展;重视文化重构,强化其文化内生力;文化产业介入与公共文化建设双管齐下,做好保护与开发的双重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