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文琳 《魅力中国》2013,(32):143-143
学习方法的改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新课程理念强调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提高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2.
1.在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重视“知识”目标的达成《纲要》中指出:新课程“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规定和要求针对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明确改革方向的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课程重视基础知识的优良传统。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  相似文献   

3.
刘宏 《发展》2008,(9):93-93
物理学习过程,是一种知识的自主构建过程,这一过程,学生既要获得必要的物理知识、物理技能、物理学科思想,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要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与策略,才能为进一步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非常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实现人的主体性教育。诱思探究的创始人张熊飞教授指出: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变革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亲自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这种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终身学习意识和丰富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席顺安 《魅力中国》2009,(21):115-115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如何实现课堂教育素质化,如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变得十分重要,《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  相似文献   

6.
学生要发展形成性评价不可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潇慧 《发展》2005,(11):74-74
形成性评价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活动效果进行的评价.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应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调节活动过程,以保证目标的实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更加构成了知识的无限丰富与急速增长,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受到了极大挑战,转而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于是,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性转变,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培养全面发展,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这是第一次把"情感"纳入目标范踌,所以教学的重心要及时调整--关注"情感".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文章都是有情物",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有利凭借,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景和角色,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从而体验语文学科的魅力.作为教师更要作情感的火引子,因为"教师没有火花,就无法点燃起学生的火焰".  相似文献   

9.
邴翠萍 《魅力中国》2009,(17):60-60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新课标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课程改革目标之一。英语教学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是  相似文献   

10.
苏莉 《魅力中国》2021,(6):166-167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应率先转变观念,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培养学生"应试考试"向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转变.问题情境教学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所必要的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教学过程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让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消除多年来数学教育的消极影响.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重灌输,轻探究;重"学会",轻"会学",重"练习",轻"发问".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也要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2.
廖小波 《魅力中国》2013,(28):170-170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思想政治课就是说教,枯燥无味,死记记硬.学习政治,只要让学生背着该背的知识就可以了.然事实并非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的高考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纵观近几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已今非昔比,过去试题以"知识立意"正逐渐演变为以"能力立意",学生学习过程已由"知识中心型"转变为"问题中心型".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从他主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设计了一套针对"电子商务网站开发与建设"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调查发现,课程存在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技术有偏离,教学过程强调功能的实现学习、忽略网站的界面设计学习,学生没有完全掌握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过程没有强调团队合作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商务网站开发与建设"课程急需改革。文章最后给出了改革的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魏锦烨 《发展》2011,(11):156-156
地理新课改提倡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这对于实现课程改革后地理学科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着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李明 《西部大开发》2011,(10):118-118
如何从知识的教学中获得理智的益处,仍然是教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尽管知识的学习也是课程改革的目的,但以科学素养为核心,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化学课程改革,体现的不是知识的变化,而是关于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观念的改变。化学新课程并不轻视知识、否定知识,而是强调运用知识、提升知识并获得智慧,进而达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8.
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才学方法的改革.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设置"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述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新课程特别强调了美术教学的不可重复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布鲁纳说过:"自主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是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主导"和"引导"下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等方式侧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