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业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区域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农业生态文明的各项支撑要素也存在显著差异。文章在构建我国农业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离差系数原理构建区域农业生态文明协调度评价模型,选取黑龙江、河南、四川作为典型区域,运用2007~2013年统计数据,对3个省的农业生态文明指数及其协调度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各子系统支撑作用的演化特征。研究认为,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以来,3个典型省农业生态文明指数及协调度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且均已先后进入"良好协调"阶段,但农业生态文明各子系统支撑作用演化的时空分异明显。因此,在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认识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优势条件及薄弱环节,把握发展规律与特点,因地制宜、因区施策,提高农业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匹配度,改善和提升农业供给侧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资源问题区域差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评价指标进行系统的分析、甄别与选取,从资源禀赋、资源安全、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基于资源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不仅遵循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激励性与约束性相结合"、"完备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指标选择原则,还特别针对资源问题的差异特征,创新了"通用性指标"与"区域性指标"相结合的差异化指标设置,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反应资源问题的区域差异状况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3.
农业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分析农业生态文明的影响因素入手,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科技四个方面构建了农业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2013年各省份农业生态文明指数进行了评价和空间分异特征分析表明,我国各省份农业生态文明水平总体偏低,且呈现出较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推进农业现代化,应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梯次推进的原则,针对不同区域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确定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和重点,优化农业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分析,在充分比较、筛选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从思想教化、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和保障体系6个层面,选取了25个评价指标,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黑龙江省为例,通过抽样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难以获取数据的思想教化层面进行了专门的调研。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居民生态文明习惯养成率较高,但生态文明行为与思想存在差距;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不高;城乡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有所提高,生态文明情感较深厚,但生态文明知识储备不足。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虽然逐年好转,但各层面发展不均衡,思想教化、生态文化及生态社会层面急需加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引导水生态文明建设方向的基础。探索构建适用于乡村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乡村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文章利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绘制水生态文明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研究当前水生态文明研究发展进展,建立第一层指标评价框架,同时以评价乡村水生态文明现状和未来水生态文明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关键文献指标高频统计和主观补充筛选出适合于乡村实际的具体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法建立了乡村水生态文明评价模型。结果 建立了以“水生态、水管理、水环境、水文化、水景观、水安全、特色指标”7个维度的第一层指标评价框架,确定了包含22项评价指标的乡村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9年数据对典型乡村进行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结论 构建的乡村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系统工程。土地生态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生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态系统安全研究的重要组成,对其研究有利于提高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土地保障。[方法]文章以塔城市为研究区,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方面构建土地生态安全影响因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揭示2009~2014年塔城市绿洲土地生态安全影响主要因素。[结果]塔城市土地生态安全主导影响因素为农业机械总动力、耕地面积、牧草地面积、农药施用量、林地面积、第一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化肥施用量等因子。[结论]构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管控机制,包括绿色经济发展机制,土地资源"三位一体"保护机制和科学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监管机制。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保护措施、科学利用土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着国家层面的重要生态功能,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区位重要,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探索绿色、和谐发展的新道路。为科学指导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十分必要。研究借鉴国内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国家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构建了以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意识与文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等5个方面为准则层、33项指标层组成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近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14年荔波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已完成2020的目标值的77.02%,较2013年有明显提升,但在生态文化培育与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并依据评价结果,分别尝试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文明文化与机制体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荔波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其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间的关系问题,没有生态安全,系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讨论了黑龙江垦区构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方法,提出了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质量和保护整治能力三方面23项指标在内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从发展循环经济、环境综合整治、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国土绿化、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垦区与地方合作共建、健全生态安全建设领导机制等9个方面推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经过十几年的生态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黑龙江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现有自然、经济、资源、环境等基础条件分析,结合党的"十八大"对新时期建设的新要求,综合层次分析、主成分分析、专家分析等综合评价,建立了黑龙江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旨在对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平等、共同、持续发展为宗旨的文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应在以自然资源环境为对象创造和享受社会财富的同时,促进自然资源环境的循环、更新、稳定、持续发展,形成共生、包容、协调、统一的人地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兼顾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认识、制定战略、总体谋划,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体制、机制,补充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将人类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6月8日-6月9日,"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理事长张少农发表了书面讲话。张少农同志指出,资源环境是生态文明的承载体,正确认识和评价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下一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要将服务国土资源管理、助推生态文  相似文献   

12.
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自然主体和空间载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素。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资源立国战略,是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需要,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资源生态管理是把资源系统和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线,以建设美丽中国为最终目标,把资源的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统一起来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为此,应创新管理思维,转变管理方式,优化国土空间,完善资源保护、节约立法,开展资源环境核算,建立保护资源生态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新的资源耗竭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3.
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的保障系统,水利工程系统与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安全,水利工程建设需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针,大力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构建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河南省水利工程系统与"经济—社会—水域生态"复合系统的协调度。结果表明:河南省水利工程系统与"经济—社会—水域生态"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其协调度受水利工程系统、经济子系统和水域生态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为促进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今后应加大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陶艳  计勇  张越  曹慧中  张翼  张洁 《水利经济》2023,41(2):78-85
水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关系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关系着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与变化,需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针,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探讨生态经济评价在中小河流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性,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基于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理论对各类水利工程的生态经济评价进行梳理,科学分析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经济间的关系;以现有的水利工程生态经济评价认知为出发点,了解国内外水利工程生态经济评价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总结了当前水利工程生态经济评价的相关理论、评价方法以及水利工程生态经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两方面提出了未来中小河流水利工程生态经济评价的研究与展望,为水利工程生态经济评价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5.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包括生态保护压力、生态文明建设状态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3个子系统、17个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样本城市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及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分析了我国主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地区差异,并提出进一步保持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土开发风险评估区划是当前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战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对于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格局、预防由于国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资源环境风险和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区域国土开发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⑴从理论上看,区域国土开发风险评估是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⑵从实践中看,国土开发风险评估是预防解决国土开发利用问题的现实需要。为此,探索构建了基于D-P-S-I-R的国土开发风险评估概念模型及相应的指标体系,采用三维魔方图法进行国土开发风险评估区划,以期为区域国土开发空间战略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构建兵团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2008-2019年兵团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制约兵团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8-2019年兵团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水平明显提升,呈现出"先上升后趋于平缓"的变动趋势;其中,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改善,生态文化意识指数呈现波浪式的攀升态势,而生态资源节约和生态社会发展水平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制约兵团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兵团产业结构的长期滞后性发展以及产业生态化水平较低;创新型人才以及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社会公共服务以及基础设施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8.
西部干旱绿洲区是典型生态脆弱区,土地生态风险反映区域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之间关系,揭示绿洲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生态环境演变关系,有利于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绿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整理分析2006—2015年土地、社会经济数据,从四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市绿洲土地生态风险变化规律,揭示2016—2025年土地生态风险警情;研究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绿洲土地生态风险预警随之提升;最后提出相应土地生态风险管控机制:(1)统筹城乡发展,合理确定人口规模;(2)调整绿洲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机制;(3)改善绿洲生态环境,提升土地生态保护机制;(4)调整绿洲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土地基础保障机制。绿洲土地生态风险预警研究有助于对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服务,为区域政府提出相关科学生态保护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北京生态文明沟域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北京山区以依托优质的生态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山区沟域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文从生态文明沟域建设战略出发,阐述了生态文明沟域建设的背景,即开展首都山区生态文明沟域建设是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北京山区已经具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沟域建设是当前北京山区发展的迫切需求,生态文明沟域建设是沟域经济发展转型的内在需要等4个方面。同时,该文梳理了生态文明沟域建设的理论基础,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系统论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论等。特别是从理论高度对生态文明沟域建设进行了战略思考,提出了生态文化引领战略、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区域和沟域统筹发展战略以及幸福导向型战略等四大战略。  相似文献   

20.
针对宜耕后备资源概念与特点开展其适宜程度与限制因子评价,可促进国土资源合理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了宜耕后备资源评价的技术路线、技术方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单元划分与实际状态值获取方法。研究表明:评价指标建立应充分考虑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现状地类改变对生态环境影响、水源条件、土层厚度等因素;应用可拓评价方法开展宜耕后备资源评价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较强。以浙江省岛屿型区域的岱山县为例开展了案例研究,评价结果符合岱山县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