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体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进行主体功能分区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引导空间开发秩序和均衡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三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与结论: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9个基本单元区划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政府应根据区划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将我国国土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基于公共财政视角,中央财政应当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居民进行生态补偿。本文结合云南实际情况,通过分析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在实施生态补偿功能时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实现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合地域资源特点和空间差异,新疆主体功能区划将新疆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三类。从主体功能区战略实际实施情况来看,兵团与地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交错"、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规划政策体系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现行绩效考核制度以及不同主体功能区间的冲突是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的现实阻力。需要从兵地融合、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规划政策的具体化、改革绩效考核制度、协调不同主体功能区间的发展等方面进一步调适,来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为合理评价和提升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绩效,从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及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不同主体功能区实施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TOPSIS模型和GIS技术建立了绩效评估体系,并以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湖南省不同功能区实施绩效结果呈现中、东部高,西北和西南低的空间分布,84个县(市)为中级和良好水平,占全省总县(市)个数比重的68.85%;(2)湖南省实施绩效结果由好到差依次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应加强对生态功能区的各种政策落实提高实施效果。说明构建的评价体系可反映同一功能区内各县市实施相对绩效,有针对性的找出规划实施影响因素,为规划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宏观视域下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分区及其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规划已经展开。海岸带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区,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比较突出,故有必要对海岸带进行主体功能区划。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国土空间规划,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还涉及到海洋。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在与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划保持一致的同时应当有自己的特色。对海岸带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后必须对不同的区域实施不同的管理政策。海岸带主体功能区既要实施分区管理,又要考虑综合管理,在管理体制上也要二者兼顾,才能更好地实现海岸带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近日发布。《规划》对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划分做了阐述。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按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三类;按层级,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自“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进入一个新格局,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为各个地区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战略、思路和模式。而在四个主体功能区中,限制开发区因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的生态安全,其区域政策目标与区域政策工具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和谨慎。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湖北省2005年各类土地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重点分析了1995~2005年全省及17个市(州)耕地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过程;对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都呈下降趋势,耕地的生态赤字出现小幅度波动,全省属于耕地不可持续类型;以2005年数据为依据,17个市(州)中,只有神农架林区表现为生态赢余,属于可持续类型,其他均属于不可持续类型.  相似文献   

9.
2007年,国家出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中国国土划分为四类功能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10.
《上海农村经济》2011,(9):46-46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即将公开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第一个全国性国上空间开发规划。  相似文献   

11.
以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在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基础上,采用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兰州市2009年的生态可持续状况进行了评价,通过和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相比,来验证改进的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并且和其他省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着国家层面的重要生态功能,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区位重要,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探索绿色、和谐发展的新道路。为科学指导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十分必要。研究借鉴国内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国家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构建了以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意识与文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等5个方面为准则层、33项指标层组成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近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14年荔波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已完成2020的目标值的77.02%,较2013年有明显提升,但在生态文化培育与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并依据评价结果,分别尝试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文明文化与机制体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荔波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其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掌握中国25个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用地现状及时空演变规律与特征。研究方法:在界定生态用地内涵和范围的基础上,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逐年变更调查数据,以及全国城镇土地利用汇总成果,借助Arc GIS 10.3软件平台,分析中国25个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现状及2009—2015年间时空演变特征,并总结生态用地变化原因。研究结果:(1)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结构及差异较大,面积总体稳定;(2)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变化幅度不同,人口较为密集、经济较为发达的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减少幅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3)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的第一大类流向是耕地,一定程度上受现行有关土地政策影响;(4)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用地质量总体改善。研究结论:尽管近年来中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用地保护卓见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监管,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保护。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生态足迹模型,对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以贵州省关岭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关岭县的生态经济发展处于一种大生态足迹、低生态承载力、高生态赤字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禁限政策的实施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基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行与维持等角度,必须对受影响主体——农村居民因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实施而做出的贡献和受到的牺牲进行补偿。本文基于两个水源涵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624个农村居民调研数据,运用Tobit模型和D-H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居民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受访者的平均受偿意愿为978.76元,职业、家庭人口数、家庭年平均收入、对当地生态环境满意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急迫性对是否参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受偿有显著影响,年龄、受教育程度、对当地生态环境满意度、生态环境破坏对自身影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带来的损失对受偿金额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国内信息     
我国出台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即将公开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第一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同时,还按照开发内容,将国土空间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三类。优化开发区域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应该优化进行工业化城  相似文献   

17.
郭沙 《农业经济》2016,(4):39-41
以旅游功能区规划为视角探索农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管理,有助于树立整体规划、和谐规划、系统规划的意识。按照旅游功能区划分,尊重生态环境基本规律,建设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开发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可分为核心空间、过渡空间、边缘空间,改变当前以核心空间为主,忽视边缘和过渡空间建设的问题,将三个空间区域紧密相连。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是三大空间主体,即游客、目的地、村民及管理者。为此,我们应注重空间系统与空间主体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打造和谐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8.
郭沙 《农业经济》2016,(4):39-41
以旅游功能区规划为视角探索农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管理,有助于树立整体规划、和谐规划、系统规划的意识。按照旅游功能区划分,尊重生态环境基本规律,建设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开发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可分为核心空间、过渡空间、边缘空间,改变当前以核心空间为主,忽视边缘和过渡空间建设的问题,将三个空间区域紧密相连。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是三大空间主体,即游客、目的地、村民及管理者。为此,我们应注重空间系统与空间主体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打造和谐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并以黄梅县为实例,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进行定量评价。最后,通过与综合指标法进行对比分析,论证生态足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可行性,并分析此方法的作用与不足。  相似文献   

20.
主体功能区制度背景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现实命题,而目前国内学者专门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尚不多见。农业在浙江重点生态功能区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存在着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水平不高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加剧等问题。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可持续农业,具有区位条件优越、资源优势独特、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但也存在耕地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推广困难的劣势,同时面临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机遇以及资源空间压缩、劳动力资源流失的挑战。应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和"限制"准则出发,发展节约型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培育绿色精品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休闲观光农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并实施一系列保障措施,实现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