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2012年中国烤烟生产重心演变轨迹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烤烟生产格局及其时空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揭示中国烤烟生产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文章通过构建重心拟合模型,计算了1978~2012年35年间中国烤烟总产量重心、烤烟种植面积重心和单产重心的移动轨迹、移动距离、移动方向以及移动速度等,并对总产量重心与种植面积重心和单产重心之间的时空耦合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中国烤烟生产重心整体表现出明显的由中向西、从北向南的演进态势。其中,烤烟产量重心35年间向西南方向移动了32.8°,平均每年移动距离为19.2km;烤烟种植面积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了28.7°,平均每年移动距离为17.1km;烤烟单产重心向西移动趋势较为明显而向南移动的趋势并不明显;烤烟产量重心与烤烟种植面积重心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实证分析结果证明,耕地资源禀赋、城镇化水平以及种烟劳动力机会成本和烤烟生产比较收益的地区差异是驱动烤烟生产重心不断向西南方向移动的重要社会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城区空间扩展遥感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TM/ETM+数据,采用遥感专题信息提取法与监督分类对广州市建成区不同时期城市扩展特征进行动态研究,分析了广州市1979~2002年间城市扩展的面积、方向和变化率以及城市扩展模式。23年间,广州市建成区面积净增加325.54km2,2002年达到397.4km2,比1979年扩大了近4.5倍,平均每年扩展14.15km2,年变化率达19.7%;广州市城市扩展模式基本上以旧城区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扩展的方式,形成圈层外扩和沿交通线路扩展的模式;在不同时期内,扩展速度差异明显,以向东部的城市扩展在各期最为突出。广州市建成区面积与城市GDP、城市总人口、城镇居民收入以及城市交通等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是建成区扩展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3.
基于RS与GIS唐山市工业用地空间扩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揭示唐山市1993—2003年工业用地数量变化、时空变化特征、扩展模式和景观指数变化。研究方法:以1993年和2003年两期LandsatTM/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借助唐山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及统计资料,运用Erdas软件进行人机交互解译,并借助GIS软件进行分析。运用土地转移矩阵、重心转移、扩展速度、景观指数计算等方法。研究结论:(1)研究区内工业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主要增加源为耕地。(2)工业用地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工业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3)工业扩展模式主要有飞地式跳跃扩展和同心圆式蚕食性扩展两种,其中以飞地式跳跃扩展为主。(4)工业用地斑块增加,平均面积减小,分形维数变大,破碎度增加,工业分布趋于分散。  相似文献   

4.
利用深圳市2000年、2005年、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扩张强度、扩张动态度、重心转移、紧凑度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5年深圳市城镇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在2000—2015年期间,深圳市城镇用地处于高速扩张状态,由511.37km2增至814.38km2,年均扩张速度20.20km2,扩张程度达到40.78%。城市整体重心沿海岸线和中部发展轴向西北方向迁移,各区重心迁移符合"三轴两带"发展规律,以西北方位扩张规模最大,呈现出多核心发展;城镇用地扩张区域差异明显,扩张面积、强度、程度、速度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能全面客观的刻画深圳各区城镇用地扩张特征;受发展历史、政策、地形地貌因素影响,扩张主要集中在西部滨海分区和中部分区北部及坪山新区周围,空间扩张的集聚特征由特区城市向后发展地区逐年增强。结论:城镇用地相对粗放、松散,紧凑度需着重提升;城镇用地空间布局和扩张模式需优化调整,实现有质量效益的精明增长。  相似文献   

5.
一、计算方法以天然林景观资产等级的确定为例说明。天然林景观是指由树木自然繁殖而形成的森林景观,是以乔木为主体,具有较高旅游开发价值的大片森林。北京市共有48个天然林景观,面积59676hm2,占森林景观数量和面积的13.6%和31.0%。1.景观面积的计算。北京郊区共有48个天然林景观,面积59676hm2,平均每处景观面积为1243.25hm2。2.日环境容量的计算。其计算可采用3种计算方法,即游道法,面积法和卡口法。这里采用面积法。即,C=A×D/a式中:C——日环境容量;A——可游览面积;a——个人应占面积(环境容量指标取4000m2);D——周转率(一般D取1)…  相似文献   

6.
[目的]耕地保护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的具体形式,这也造成耕地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在此背景下,农用化学品投入也有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转移的风险,加剧西部生态脆弱区环境保护压力。然而,目前研究还鲜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缺乏对粮食耕作面积与相应农用化学品投入间时空协同关系的分析。[方法]文章基于2000—2019年省级粮食耕作面积和用于粮食生产的农用化学品投入(化肥、农药、地膜和农用柴油)数据,利用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粮食耕作面积和农用化学品投入的时空协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19年中国粮食耕作面积和用于粮食生产的农用化学品投入重心整体向西北或西部移动,其中地膜投入重心移动速度最快,重心迁移速度大小依次为:地膜(11.16 km/年)>农用化肥(5.95 km/年)>粮食耕作面积(5.18 km/年)>农药(4.01 km/年)>农用柴油(3.67 km/年);全国粮食耕作面积与地膜、化肥、农药、柴油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结论]随着粮食耕...  相似文献   

7.
天津深层地下水安全开采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深层地下水资源组成和粘性土固结程度分析,第四系中更新统和下更新统是天津深层地下水的最佳开采层位。当集中在最佳开采层位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量控制在10mm/a以内,天津深层地下水的安全水位埋深为35~45m,安全开采量为26755×104m3/a,平均资源模数为2.90×104m3/a·km2。  相似文献   

8.
以湖北省2001—2015年县域和省域粮食生产数据为基础,运用粮食产量重心模型揭示了湖北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粮食生产与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模型,并对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5年湖北省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动态变化趋势一致,总体上呈上升态势,2001—2003年快速下降,2003—2015年连续增长,粮食产量变化最直接的原因是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2001—2015年粮食产量重心一直在京山县境内移动,但整体上向北偏东52.31°方向移动了11.82km。粮食产量与7个因素显著相关,其中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农药使用量是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四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五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借助ArcGIS10.2的空间分析等功能,利用城市扩张速率、城市扩张强度、景观扩张指数等研究方法,测度、描述与揭示合肥都市圈城市用地扩张过程及时空特征。研究表明:(1)合肥都市圈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数量特征:2000—2020年合肥都市圈建设用地面积扩张约3.5倍。2000—2005年,合肥都市圈的城市用地从520.27 km2增长到629.55 km2,净增长109.28km2,扩张速率为4.20%,扩张强度0.03%。2006—2010年、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分别净增长352.48km2、388.69 km2和445.46 km2;扩张速率分别为11.20%、7.92%和6.50%。(2)合肥都市圈各城市的建成区扩张速率与扩张强度在2000—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以及2016—2020年四个阶段中,除了桐城市在200...  相似文献   

10.
1986~2016年呼伦湖水域面积动态变化及与气候因素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呼伦湖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大湖,在呼伦贝尔市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动态监测呼伦湖水域面积是呼伦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方法]以呼伦湖地区1986~2016年Landsat系列卫星TM、ETM+、OLI影像,通过目视解译提取呼伦湖31年的水域面积,分析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特征,并探寻其动态变化的气候驱动因素。[结果](1)1986~2016年呼伦湖水域面积动态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呼伦湖水域面积最大为1991年的2315.94万km2,最小为2012年的1761.90万km2;(2)呼伦湖水域面积与生长季平均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降水量、平均气温、蒸发量虽然在统计上与呼伦湖水域面积无显著相关关系,但间接地与平均相对湿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呼伦湖水域面积与乌尔逊河、克鲁伦河年径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从长期来看,呼伦湖水域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减少区域分布在东北部及南部;不同气候因素对呼伦湖水域面积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关关系且影响各异,需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郑州市城区空间扩展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ARCGIS软件,对郑州市建城区地图的数字化,通过叠加分析得出1988到2002年的14年间,建成区面积从73.73km2增加到159.00km2,面积增加了85.27km2,年平均扩展速率为5.64%。郑州市城市空间扩展呈放射状模式,城市扩展方向变化是:城市质心位置经历了先向东南方向偏移,继而又向东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构建“三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冲突融合研究框架,基于适度边界化解“三线”冲突,为调控城市扩张、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空间叠加分析识别“三线”冲突、价值测算模型、空间插值法提取适度边界。研究结果:(1)理论分析表明,“三线”冲突可划分为农田—建设型、生态—建设型和生态—农田型,基于价值均衡原理推荐适度边界作为化解“三线”冲突的空间界线;(2)在徐州市城镇开发边界内,农田—建设型冲突面积为34.06 km2,生态—建设型冲突面积为25.56 km2,生态—农田型冲突面积为4.60 km2,适度边界内的冲突区域(38.39 km2)应保留建设用地,其余冲突区域(21.33 km2)建议保留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3)冲突融合得到2025年徐州市城镇开发边界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分别为55.21 km2、76.63 km2和378.54 km2。研究结论:本文基于价值均衡原理,采用适度边界解决“三线”冲突的新思路和研究结果,能够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定量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地质勘查投入是反映我国资源潜力投入的重要依据。以我国2000—2017年地质勘查资金投入数据,通过区域重心法计算资源潜力投入重心,基于ArcGIS平台刻画我国资源潜力投入重心移动轨迹,并对重心迁移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过去的18年间,我国资源潜力投入重心整体自东向西迁移,移动轨迹沿正西→西北→西南→西北方向运动,迁移距离为294.31 km,移动速度呈现先快后慢再加快的趋势。中央资源潜力投入重心由陕西省迁移到甘肃省,迁移轨迹受政策影响明显。“胡焕庸线”位于资源潜力投入重心的右侧,前期资源潜力投入重心向胡焕庸人口密度线右侧移动,偏离程度增加,后期两者偏离程度减小。资源潜力投入重心迁移轨迹与区域成矿地质环境和国家矿产勘查开发政策、矿产品价格、环境政策有关,但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预测城市扩张规模,从而为合理调控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通过Granger检验提取城市扩张的驱动因子,利用BP神经网络结合小波处理对建成区扩张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未来几年长沙市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将呈递增趋势,以年均约27 km2的速度扩张.研究结论与GM(1,1)模型及回归模型预测方法相比,BP 神经网络结合小波处理的预测精度最高.其预测结果可为城市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地区干湿区界线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利用1960—2013年黄土高原地区的76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降水、平均风速、日照时数、相对湿度数据,采用Penman Monteith模型计算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潜在蒸散量,进而计算干燥度指数。运用线性趋势法、Mann 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干燥度趋势进行了分析,运用反距离加权差值(IDW)研究了干燥度界线的动态变化格局。[结果]近54年黄土高原地区干燥度指数呈微弱增加趋势,四季变化中春季呈上升趋势,冬季为减小趋势,夏、秋季变化不明显,空间上兰州以西,银川—太原一线北干燥度指数呈减小趋势; (2)干旱与半干旱区界线在1075°E, 375°N以东表现为经向变化,以西为纬向变化,近54年干旱区范围变化不明显; (3)半干旱与半湿润区界线南北方向波动变化明显, 20世纪90年代向南扩张到华家岭—六盘山—平凉—庆阳—延安—三门峡—长治一线以南,半干旱区面积达到最大,比20世纪60年代的半干旱区范围扩大14%,比2000—2009年大5%左右。[结论]近54年黄土高原总体上地区呈干旱化趋势,半干旱区面积扩大,半干旱与半湿润区界线年代际南北波动频繁,变化范围大,半干旱区是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相似文献   

16.
国家计委拟出一个纲要,初步设想对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提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的目标。近期目标:从现在起,用1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坚决控制住人力造成的水土流失,全国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积不再扩大。初步安排,这一期间增加森林面积2900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17%左右,新植人工种草面积2000万hm2,林网化农田达到5900万hm2,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现在的3.6万km2,增加到5万km2,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万km2,建设梯田、坝地等基本农田500万hm2,治理沙漠化面积11万km2,一半左右的退化、沙化、碱化…  相似文献   

17.
据国际农业生物产业应用服务中心统计,自1996年以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连续9年以20%的速度持续增长。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超过5万hm2的生物技术大国,已经由2003年的10个增加到2004年的14个。  相似文献   

18.
1999年至2010年呼伦贝尔市重要湿地遥感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9年、2002年和2010年3期TM/ETM影像为数据源,综合应用RS与GIS技术,以呼伦贝尔市西南六县为重点研究区,对其湿地进行专题信息提取和分类,了解呼伦贝尔湿地近10多年来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11年来,研究区湿地面积萎缩严重,总面积减少3 522.07 km2,变化率为36.5%。其中新巴尔虎右旗和陈巴尔虎旗湿地面积减少最多,变化主要包括湿地向非湿地的转变和草甸沼泽湿地向草本沼泽湿地的转变。初步反映了呼伦贝尔盟湿地的退化现状,为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成都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RS和GIS技术对成都市主城区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主城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是城市绿地与耕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城市绿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为6 850hm2、占2000年城市绿地面积的41.47%,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为5 323hm2、占其面积的31.01%;②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达2.74%;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中以交通用地变化速度最大、年变化率达13.45%,其次是建设用地和耕地、年变化率分别为9.68%和-5.10%;③主城区土地利用程度呈现增强趋势,其总体变化值为0.134。这说明在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中,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速度在整个城区的扩张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城区土地利用集约度会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2003年,河南省商丘鱼类良种场在黄河滩区刘灿鱼场进行池塘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获得较好的效益,现将养殖情况介绍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一般在667—1005m2之间,池塘深度2—3m,水深1.5—1.8m,池塘边坡比为1∶3,池底平坦为沙土质,无淤泥,保水保肥性能好,进排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