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目的:规划期内占补平衡由单一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换过程中,占用耕地质量将成为土地整理项目区选择的重要导向,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研究方法:基于Arc GIS平台,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综合考虑规划占用耕地质量、参与农用地整理的耕地质量、耕地集中连片程度等构建整理时序。以大邑县2010年耕地质量补充完善成果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占用耕地质量结构为先导,以耕地质量限制因子为基础,并进行选择性集中连片修正,对研究区内耕地整理时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2010—2020年建设发展需要占用耕地1179.80 hm2,其中7、8、9和10等耕地的面积分别为827.81 hm2、134.96 hm2、102.48 hm2和114.55 hm2;大邑县可参与整理的耕地总面积为28630.57 hm2,可新增耕地1191.37 hm2,其中7、8、9和10等耕地的面积分别为231.22 hm2、451.60 hm2、146.67 hm2和361.88 hm2。研究区整理时序:优先整理区耕地面积15277.58 hm2,新增耕地583.38 hm2,中期整理区耕地面积10574.31 hm2,新增耕地382.64 hm2;远期整理区耕地面积2837.32 hm2,新增耕地225.45 hm2。研究结论:通过对大邑县农用地整理时序分析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地整理效益,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对研究区内土地整理项目设计和选址,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为实现国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识别土地整治成效,探索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方法体系。研究方法:以田块为单元,从耕地自然质量、利用便捷度和稳定性三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构建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原有耕地和新增耕地综合质量进行重估,同时提出基于重估结果的耕地质量等别快速更新方法。研究结果:(1)重估结果与研究区实际调查结果相符,能够较好反映整治区耕地综合质量及其变化;(2)经土地整治后研究区19.6%的原有耕地质量等别有所提升,25.66%的原有耕地受整治活动对地表的扰动及工程措施局限性等因素影响,出现等别下降的情况,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整体偏低;(3)小规模、过度依赖于劳动力投入的耕地经营模式已成为制约区域耕地综合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研究可为类似区域土地质量重估提供参考借鉴,为占补平衡、土地整治管理等工作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治对中国粮食产出稳定性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整治对粮食产出稳定性的贡献,为制定合理高效的土地整治政策,促进粮食增产稳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H-P滤波法实证分析中国粮食产量的波动性及增长趋势,然后基于C-D生产函数,分别建立趋势产量和波动强度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土地整治对粮食产出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量均对粮食长期趋势产生不同程度促进作用;农业劳动力对主产区粮食长期趋势影响显著为负,对非主产区却有正向影响。(2)土地整治面积和单位面积投资额均降低了全国及主产区粮食产量的波动程度,土地整治规模在全国和主产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1.4162和-2.2215;单位土地整治面积投资额在全国和主产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7589和-1.3509。(3)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对全国和主产区的粮食产量波动强度影响为正,影响系数分别为0.8018和1.3931。可能是通过土地整治新增的耕地质量较低,产出不高,导致了粮食产量波动。土地整治投入在非主产区均表现为不显著。研究结论:应继续推进尤其是主产区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加大土地整治投资强度,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合理使用整治资金,注重提高新增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将土地整治投入和管理机制与农业生产系统运行机制、自然因素等有效结合,并制定差别化区域政策,以保障粮食增产稳产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文章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和数字高程数据,结合坡谱分析方法,构建了耕地上山指数,分析了2000—2020年耕地坡谱在省和区域2个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耕地坡度变化的因素。结果显示:(1)2000—2020年时间段内,湖南省耕地的平均坡度增加了0.09°,高坡度(10°以上)地区耕地面积比例增加了0.68%,湖南省耕地逐渐向高坡度地区发展。(2)在区域尺度,经济相对发达的长株潭地区和地形较复杂的大湘西地区,耕地上山现象明显;经济较发达、以平原为主的洞庭湖地区,耕地上山现象不明显;湘南地区受到地形限制和经济快速发展双重影响,耕地上山程度仅次于长株潭地区。(3)退耕还林、非农建设、土地综合整治是影响耕地坡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可通过积极稳妥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合理引导建设用地上山、严控新增耕地管理等措施,来减缓耕地在高坡度区域增加趋势,即减缓耕地上山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粮食安全的根本是在耕地,关键在于耕地质量。目前新增耕地主要源于土地开发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复垦项目等,这些新增耕地需要对其开展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了解新增耕地的质量状况,分析其空间特征,这对落实国家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等具有重要作用。[方法]文章以南方典型丘陵区域——江西省宜春市作为研究区域,在新增耕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学、景观生态学、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宜春市新增耕地质量的空间特征,掌握耕地质量等别的分布规律,了解耕地质量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政策提供依据。[结果](1)Moran′s I值结果表明宜春市2014年新增耕地利用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空间自相关性最强,而耕地自然质量空间自相关性最弱。(2)景观破碎度指数结果表明优、高等别的新增耕地质量破碎度大于中、低等别的; 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新增耕地质量多样性指数比较大; 优势度指数结果表明新增耕地质量等别优势度指数比较小,与多样性指数结果相呼应; 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新增耕地质量等别均匀度指数相差不大,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比较均匀。(3)质心结果表明2013—2014年间宜春市新增耕地质量的格局整体上是向西南方向变化。[结论]宜春市新增耕地质量不高; 新增耕地的利用水平差异性较小,自然本底状况差异较大; 新增耕地质量等别类型多,各质量等别类型耕地均有增加,耕地质量参差不齐,较高等地的新增耕地相对低等地而言更破碎化; 新增耕地的开发格局向着西南方向移动; 该研究为南方丘陵区的新增耕地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实现我国土地管理由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双管理的转变,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农用地分等工作和土地整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用地分等过程中的技术、方法是土地整治评价的基础;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和工作目标,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设计提供了方向,并为土地整治项目验收提供了技术支撑;农用地分等成果与土地整治项目验收成果相结合,可实现补充耕地的等级和数量不低于被占耕地的等级和数量,补充的耕地与其他耕地集中连片的原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地质量和数量的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云南省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方法]以云南省为例,以多因素综合加权法评价其2000—2016年耕地生态安全度,并利用GIS分析功能,分析其2000年、2005年、2010年、2016年空间格局变化,在此基础上,运用障碍度模型探索其障碍因子。[结果](1)云南省耕地生态安全总值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07年,缓慢上升阶段;第二阶段为2008—2010年,缓慢下降阶段,第三阶段为2011—2016年,高速发展阶段。(2) 2000—2016年,云南省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空间差异格局显著。Ⅰ级风险区及Ⅱ级风险区数量逐渐减少,Ⅲ级临界安全区、Ⅳ级次安全区及Ⅴ级安全区数量明显增加。(3)通过障碍度模型得出云南省耕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农户经济发展状况及农业生产需求两方面。[结论]云南省耕地生态安全在向良好态势方向发展,提高农户耕地保护意识及农户经济状况能确保耕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8.
中国土地整治文献分析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分析30年来土地整治的文献特点,提出土地整治的研究热点和主要进展,为中国土地整治的理论构建和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30年来,中国土地整治文章数量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地整治的研究尺度多为行政区尺度,对自然区域尺度和多尺度的研究较为少见;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研究、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治的效益评价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研究结论:中国土地整治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仍需加强:(1)重视土地整治本质内涵及核心理论与目标的研究;(2)提高土地整治数量与质量研究的同时注重对生态潜力以及粮食产能和粮食安全的研究;(3)深化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4)探索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新方法;(5)注重土地整治研究中的尺度界定和多尺度耦合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摸清耕地“非粮化”类型的时序数量转移和空间动态分布特征,为实现耕地“非粮化”分类管控提供科学方法和依据。[方法]文章以西北旱区农业生产典型县陕西大荔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的遥感解译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标准差椭圆的方法,探究大荔县耕地“非粮化”的时序数量转移及空间动态分布特征。[结果](1)数量变化上,20年间大荔县耕地“非粮化”类型呈多元化增加趋势,且近10年“非粮化”率急剧上升;(2)转移类型上,20年间粮食作物是耕地“非粮化”面积增加的最大转出者,其中2000—2010年主要转向杂果树类,增量较小;2010—2020年主要转向杂果树类、设施农业和水产养殖,增量巨大;(3)空间动态上,20年间大荔县耕地“非粮化”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加强,其中粮食作物和撂荒地向南部地势较低区域集聚;杂果树类、苗圃花卉和设施农业向北部海拔较高区域扩张;而水产养殖向东部河流集聚。[结论]根据西北旱区不同耕地“非粮化”类型的时空演变特征,为政府分类管控“非粮化”现象、优化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走规范化管理之路——河北土地整理经验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河北省经济发展占用耕地的数量逐年增加,2002年建设占用耕地数量约是1999年的16倍。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全省经济建设,河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坚持两手抓,一手狠抓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的足额收缴,一手狠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落实,使土地开发整理规模逐年扩大。1999年以来,全省共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614个,其中国家投资项目41个,省投资项目590个,市(县)占补平衡投资项目983个,新增耕地45706公顷,确保了全省耕地总量和市(县)耕地占补数量平衡。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还适应了全省农业大发展和农民奔小康的要求,有效地促进…  相似文献   

11.
记者从昨日召开的全省土地整治现场会上了解到,通过近10年的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工作,我省耕地质量明显提高,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全省绝大部分项目实施区建设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稳产农田地,新增粮食产能相当于6.3万多亩耕地的产出,有力地保障了我省的粮食安全,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相似文献   

12.
<正>自2007年辽宁省将土地新增费的使用权下放到地方后,大连市近年来对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投入呈总体大幅增长态势,从2008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4亿元。农村土地整治成效显著上述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很大程度破解了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通过村庄治理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提高了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增加耕地数量和质量。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工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土地综合整治的方式方法,坚持"三个聚焦"(即聚焦粮食安全、聚焦富民增收、聚焦生态建设),注重管理创新,大力实施各类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推动南通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土地资源要素支撑。聚焦粮食安全,耕地"数质"双提升充分挖潜耕地后备资源。多年来,南通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充分挖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狠抓土地整治项目和新增耕地建设,连续20多年  相似文献   

14.
正自2000年以来,土地整治工作实现了快速发展,从年投入资金不足10亿元、项目数量不超过100个,发展到年投入资金超过1000亿元、项目数量超过1万个,不仅取得了丰硕的土地整治项目成果,而且培养出一支土地整治专业队伍和大量的技术人员,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推动了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项目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一套好的政策制度,是项目科学运行的关键。近几年来,国家层面在总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践  相似文献   

15.
正四川省苍溪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土地贫瘠,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面对贫困山区特殊的自然条件、落后的经济条件,苍溪县大力探索土地整治助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引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近3年,苍溪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25个,争取项目资金3.42亿元,建设总规模达33.92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0.51万亩,新增耕地4.72万亩。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高两级,农业产出率提高  相似文献   

16.
评点·资讯     
正1【关键词】规范新增耕地管理【概要】3月3日,国土资源部印发通知,要求严格规范新增耕地管理,实行归口管理、统一核定,确保新增耕地数量真实、质量可靠。新增耕地的面积、地类、平均质量等别、项目实施前后耕地平均质量等别等信息,均应在立项、验收阶段作为上图入库必填信息进行填报。核定结果纳入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及时进行变更。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江苏省金坛市形成了"3+X"的管理模式,即政府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第一责任人,国土部门是依法行政的第一执行人,农民是耕地保护的第一守护人,并结合多项配套政策和措施。2008年至今金坛市实施各类土地整治项目675个,建设规模9936公顷,新增耕地2450公顷。但在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制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统筹协调土地整治规划金坛市土地整治规划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土地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南昌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7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和FLUS模型,对2025年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及空间布局进行预测模拟,探究低碳优化目标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南昌市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一升五降”特征,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变化地类;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显著增加,但年均碳排放增加量有所减少,生态环境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缓解。(2)2025年各地类结构更为均衡,有效杜绝了某种地类出现的持续减少或增加的恶性循环结果;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碳汇较2017年增加了2.04×10^(4) t,充分兼顾了多方利益,有助于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3)在不同方位上,各地类数量之间的比例得到显著优化;2017—2025年不同地类主趋势方向差异明显,整体呈现西北—东南趋势。  相似文献   

19.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和人类活动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研究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等别和粮食产能的影响,通过在千阳县水沟镇柿沟村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对原有荒草地进行综合整治和配套设施优化,整治为可重新利用的耕地,柿沟村土地利用面积增加了34.226 1hm^2,并通过田水路林的合理规划,既保证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又优化了区域内经济结构,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并将耕地等别提高了一等,创造了193.59t的粮食产能。该项目的实施对渭北旱塬区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将有力推动该区域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步伐。  相似文献   

20.
<正>为了严格落实"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等耕地占补新的政策,近年来湖北省黄冈市采取多项措施,严格把好新增耕地质量关,初步实现了新增耕地由注重数量向更注重质量的转变。自2014年以来,全市共验收耕地占补项目58个,新增耕地面积达1.892万亩,质量全部达到了新增耕地地力的要求。严格补充新增耕地的范围和条件黄冈市政府规定,新增耕地必须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区域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