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敖汉旗为研究对象,运用AHP法和德尔菲法从旅游资源价值、环境条件、开发条件3个方面选取村镇历史、乡村民俗、山水风光、乡村田园风光、安全性、卫生状况、植被覆盖率、旅游环境容量、可进入性、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及客源市场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得出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得分为64.46。结果表明:敖汉旗乡村旅游资源总体良好,具有很大的乡村旅游开发潜力。最后根据评价结果为其发展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试论政府在社会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旅游资源是城市中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政府主导其整合与开发既是我国现阶段的客观需要,也是对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借鉴。政府应在科学规划、机制创新、设施完善、政策制定、投资引导、人才培训、宣传推广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森林康养作为旅游新业态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和大众的青睐,成为研究的新焦点。森林康养旅游的产品形式和开发模式等定性研究有了较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森林康养旅游的开发潜力评价指标及开发体系仍属空白区,文章总结借鉴国内外森林康养旅游的研究成果,构建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价体系,为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支撑。[方法]从森林康养资源价值、森林康养环境价值和开发建设价值3个层次,选取8个准则层,界定32个指标层,构建了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测评的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进行评价。[结果]以辽东山区为研究地,选取辽东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桓仁、盖州、宽甸3县市进行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评价,得出桓仁地区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较大。在森林康养旅游开发中,环境价值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资源价值,再次是开发建设价值。[结论]森林康养旅游是新兴的旅游业态,是森林资源利用新形式的有效探索,构建的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对于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实践发展的有效抓手。但由于森林康养旅游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开发潜力评价在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上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从养生资源、养生环境、旅游基础和社会支撑条件4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包含45个评价指标的森林养生旅游评价体系,利用熵技术修正确定指标权重,结果显示养生环境权重最大;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安徽省5家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潜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潜力最高,为最佳开发区域。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旅游收入的稳定增长,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文章立足于武陵山片区区域主要旅游资源发展现状与分类,分别应用"三三六"评价法和模糊综合法对该区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发展并不均衡,旅游资源及产品同质性大、重复开发较多,同质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多于合作。该文针对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加强人文旅游资源竞争力的深度开发、提升自然旅游资源合力的整体开发、改善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系统外部环境和利用"旅游扶贫"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对策措施,以期对该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石.基于芜湖市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地格文化,以旅游资源的类型、品味、城市RBD、新城特色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了芜湖市旅游资源的特质,并就芜湖市城市旅游开发条件和市场感知机会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了"芜湖市--区域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前景及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湖北石首天鹅洲湿地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湿地评价能帮助人们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湿地资源。通过采用多层次分析法对天鹅洲湿地旅游资源的价值进行分层、分权重的评价实践,探讨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湿地评价方法,为天鹅洲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可利用潜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旅游资源的科学评价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本文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科学地对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级评价与特色评价;并最终针对甘孜州旅游资源的特色与优势提出了旅游开发的战略构想,以期为甘孜州、四川省乃至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以期对重庆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环境质量、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和乡村旅游社会发展4个方面构成评价准则层,向下分20个具体指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系统分析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结果]在评价准则层中,四个部分的权重分布为乡村旅游环境质量(0.465 8)乡村旅游资源开发(0.277 1)乡村旅游社会发展(0.161 1)乡村旅游经济发展(0.096 0);指标层权重处于第一层次的有乡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0.377 0)、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0.370 8)、乡村旅游扶贫效应(0.350 2)和乡村绿化率(0.326 5)。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为83.50,为2级水平。[结论]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在环境质量、开发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上较为均衡,且有较大提升空间,应重点加强四个部分的协调发展,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环境和资源开发的优化;交通开发难度较大和整体经济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成为制约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乡村旅游的投资力度,吸引优秀人才,提高旅游就业率成为重庆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赵强军 《农业经济》2023,(9):126-127
高质量发展对少数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提出高要求。少数民族具有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对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推进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旅游资源概况为切入点,分析黑龙江省嘉荫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指出目前嘉荫县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已经开发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旅游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旅游业的产业化进程加快等。同时从产业定位、旅游产品品种、资金引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论述了这一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进一步提升其旅游竞争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产业发展情况,提出缩小区域差异、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运用现代化推广技术等发展意见解决山西省乡村旅游业发展道路上的问题。[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各级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对其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策略进行研究。[结果]山西乡村环境舒适得分最高,自然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优势。乡村旅游可进入性得分为0. 81,可进入状况良好。山西乡村权重为0. 534,乡村性特点不突出。山西乡村旅游资源的设施因子得分较高,乡村旅游景点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开发空间和潜力较大。外围吸引物权重最低,可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农业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评价结果总分为6. 25,这表明指标权重得到调研对象的一致认可。[结论]山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综合特征前3位的权重顺序为乡村性乡村资源可进入性。山西省在乡村旅游业的经营与发展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乡村旅游区域差异明显、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浅、乡村旅游地缺乏知名度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山西省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古村落保留了古朴的民风和建筑风格,蕴含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近年来,随着古村落旅游的持续升温,古村落的开发与挖掘已成为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在对走马塘地域文化与建筑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走马塘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影响因子排列顺序依次为资源价值>开发效益>资源吸引力>开发条件>资源保护,并根据调查结果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希望能为类似走马塘的古村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立足于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结合其特色进行资源分类并对乡村旅游资源做出评价,以期为河南省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合理规划、定位提供借鉴及参考。[方法]依据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形态、特征、功能、用途,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采用国标分级标准,构建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等级分类体系;选取目前对于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采用最多的层次分析法(AHP)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做出评价。[结果](1)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可分为5个主类、19个亚类以及55个基本类,该分类体系较为全面地概括了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功能及类型;(2)资源开发价值是评价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最重要指标,其次是资源经济价值;(3)乡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乡村设施完善度成为评价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指标,这主要与河南省乡村旅游业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资源环境效益,只注重资源开发、不注重配套设施完善有关。[结论]河南省在发展自身乡村旅游产业时,注重自身丰厚资源的利用、合理开发传统村落资源、加强乡村居民环保意识培养和乡村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战略实施的重要区域之一.池州市境内生态环境良好,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且品味较高.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条件、开发条件、旅游条件三方面对池州市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旨在为池州市旅游合理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促进其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日益增长的休闲游憩需求,为具备区位优势和景观效应的边缘地带提供了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机遇。立足于资源特色,构建核心产品,实现主题营销,是边缘区突破核心区极化作用和屏蔽效应,实现旅游开发创新的重要途径。与南宁、桂林—阳朔核心区域以及周边县市相比,茉莉花是广西横县独一无二的资源特色;认为广西横县旅游业开发创新,应立足于茉莉花资源特色,致力于茉莉花旅游核心品牌,构建以六景、横州为核心,南梧高速、湘桂铁路、209国道、101省道、郁江水系为交通骨架的旅游精品线路,以南宁、北部湾经济区、广东、东南亚为主要目标市场,实现主题营销。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农业旅游资源分布及其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黑龙江省农业旅游资源分布及其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为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文章对黑龙江省农业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型论述,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黑龙江省农业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根据农业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对指标的打分值与指标权重值加权计算各类型农业资源价值指数并分析资源价值。[结果](1)根据农业资源分布、地理环境、气候天象、人文特色,将黑龙江省农业旅游资源划分为地文农业旅游区、水文农业旅游区、气候天象农业旅游区、生物生态农业旅游区、人文农业旅游区5个区域,各区域各有特色,差异性明显。(2)根据各区域资源价值指数分析看出,气候天象农业旅游区的资源价值最大,其次是地文农业旅游区,然后是水文农业旅游区和生物生态农业旅游区,人文农业旅游区的资源价值最小。[结论]黑龙江省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农业旅游资源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在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的五大发展区域中,气候天象农业旅游区和地文农业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价值较大。黑龙江省可以持续开发建设这一类农业旅游项目,并根据季节性与地理环境特征着力打造冰雪农业旅游。  相似文献   

18.
论大武夷旅游经济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业是当今全球最庞大,最富生机的朝阳产业,其收入超过石油、钢铁、建筑而成为后前全球最大的产业。旅游业也是人们最向往的消费目标之一。近年来,省委主要领导同志考察武夷山,根据新的形势要求,提出了武夷山旅游开发要拓宽思想,要构建大武夷旅游经济体系的新思路,这对加快以武夷山为龙头的闽北旅游业发展,带动闽北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指导意义。l构建大武夷旅游经济体系的条件一1.】资源价值闽北是我省重要的旅游经济区,境内山I!!秀丽、资源丰富。闽北旅游资源又是闽北各项资源中最具比较优势的一种特色资源…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章从资源现状分析入手,构建河南省生态旅游资源开评价体系,以区位商法、特尔菲法与加权求和的方法,对河南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及潜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70~100分的一级开发区包括郑州、洛阳,46~69分的二级开发区包括焦作、新乡、济源、安阳、南阳、开封,30~45分的三级开发区包括驻马店、平顶山、三门峡、鹤壁、信阳,10~29分的四级开发区包括商丘、濮阳、漯河、许昌、周口。并分析河南省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对概念理解不够全面,缺少特色资源;旅游经济的带动性不足,旅游产业的外向度较低;资源开发不当,生态环境失衡;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水平需要提升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打造精品景区,发展高端市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旅游外向度;加强规划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等资源开发策略,旨在为河南省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资源按属性和特征进行分类,构建湘西少数民族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研究,旨在对其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文章采用多目标多因子评价方法并结合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现状,从旅游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开发条件和社会效应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对主要单体进行打分,定量评价乡村旅游资源的等级。[结果]凤凰古城、老司城遗址等共32处为五星级旅游资源,五星级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代表性,有很好的观光价值、开发条件和产业带动作用,四星级旅游资源73处,优良级以上乡村旅游资源共196处,占资源单体总数的83%。[结论]湘西乡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很强的开发潜力;乡村自然资源景观特征明显,优级旅游单体数量较多,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知名度;乡村民俗类资源单体众多,包括饮食传统、节庆活动、乡土特产和乡土名人等,多为民族独有文化,具有很大旅游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