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 坏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款项.因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为坏账损失.坏账损失的核算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转销法,即待应收款项实际发生坏账时直接计入发生坏账当期的损益,并冲销应收款项的方法.采用直接转销法核算时,通常销售收入的确认与实际发生坏账的时间不在同一个会计年度,使得收入和成本不能有效地配比,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应收款项可能是高估的,即不能反映其可收回的金额.直接转销法与税法规定的企业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在税前扣除的方法一致(除经税务部门批准可按应收款项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并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外,下同);二是备抵法,即估计可能产生的坏账,并计提坏账准备,实际发生坏账时冲减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和相关的应收款项的方法.采用备抵法时,可以弥补直接转销法的缺陷,但是,与税法规定的企业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在税前扣除的规定往往不一致.  相似文献   

2.
在审计企业所得税时,由于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差异,需调整的因素很多。下面将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及其调整方法浅述如下:一、坏账准备的计提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坏账准备的计提要求除了要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外,还要对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而且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低于5%的要说明原因。而按照税法规定,坏账准备应按照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之和扣除关联方交易余额的5‰差额计提,其计提额准予税前列支。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提取的超过税法规定的部分应做纳税调整。在实际调整时可以按照以下两种方法操作:一是计算…  相似文献   

3.
一、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对坏账准备提取的规定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并按照规定报有关各方备案,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而《企业所得税扣除办法》规定,经批准可提取坏账准备的纳税人,除另有规定者外,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对坏账准备金的处理,税法和会计处理的差异主要有/  相似文献   

4.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末对应收款项全面检查,对没有把握能收回的应收款项,应计提坏账准备。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坏账损失,一般应按实际发生额据实扣除。但经税务机关批准,也可提取坏账准备,提取坏账准备的纳税人发生坏账损失时,应冲减坏账准备;实际发生的坏账  相似文献   

5.
问:企业计提坏账准备如何进行纳税调整?答:《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由企业进行合理估计,而税法规定,除另有规定者外,坏账准备的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这样二者间就形成了差异,进而涉及到纳税调整的问题。实际操作中,关于坏账准备的纳税调  相似文献   

6.
现行会计计提坏账准备遵循的是2000年发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税法遵循的是2000年发布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二者在计提坏账准备方面的规定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一是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不同。会计制度允许企业根据以往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也就是说计提的比例由企业确定;税法规定按5‰计提。二是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不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可以计提坏  相似文献   

7.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规定,纳税人发生的坏账损失原则上应按实际发生额据实扣除。经报税务机关批准,也可提取坏账准备金。提取坏账准备金的纳税人发生的坏账损失,应冲减坏账准备金;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超过已提取的坏账准备的部分,可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  相似文献   

8.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于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计提坏账准备,其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账龄的划分、提取方法、提取比例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企业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应当根据企业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合理地估计。除有确凿证据表明该项应收款项不能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如债务单位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导致停产而在短时间内无法偿付债务等,以及应收款项逾期三年以上),一般不能全额计提…  相似文献   

9.
钱俊 《财会通讯》2006,(5):65-65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坏账准备”科目核算企业提取的坏账准备,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在对应收账款进行全面检查的基础上,按既定的方法、比例提取坏账准备。企业不论是以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赊销百分比法还是个别认定法提取坏账准备,其计提坏账准备、核销  相似文献   

10.
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对提取坏账准备的思路和方法都有很大改进,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缺陷,笔者认为应规范统一制定标准,对应收款项的损失程度做出合理判断,并在企业内部设立应收款项损失认定机构,由财务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分类计提坏账准备。  相似文献   

11.
为正确、全面没映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核销、收回、结余等情况,对坏账损失的核算和收回人账在会计上都通过“坏账准备”账户。由于每年的年终要把“环账准备”账户的余额与“管理费用”对应调整到规定的比例金额.所以在会计处理上应选择正确的方法。在实际业务处理时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转销法”;二是“备抵法”。笔者试就“备抵法”下“坏账准备”账户期末余额的调整;司题谈点技巧性建议,仅供参考。在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时.企业设置“环账准备”科目核算坏账准备金的提取、冲销、收回等。当企业期末应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大于其账…  相似文献   

12.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指出:"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风险准备基金(包括投资风险准备基金),以及国家税收法规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国家税法规定提取的坏账准  相似文献   

13.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企业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应当根据企业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合理地估计。方法有三种,即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销货百分比法。  相似文献   

14.
《企业会计准则》(2006)和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取消了职工福利费按工资总额14%提取的规定,将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用列入“职工薪酬”的范围,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先提取后使用的方法,提取比例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年末,如果当年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大于支用数的,应予冲回,反之应当补提,同时修订次年度职工福利费的提取比例;  相似文献   

15.
新会计准则与税法中有关坏账准备及损失的处理规定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对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差异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企业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和纳税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账龄分析法的账龄划分和估计坏账损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企业应当制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政策 ,明确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提取方法、账龄的划分和提取比例。”采用备抵法首先要按期估计坏账损失 ,按期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主要有 :余额百分比法、销货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等。账龄分析法 ,就是根据应收款项账龄的长短来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账龄分析法对账龄划分和估计坏账损失 ,一般是通过编制“应收款项账龄分析表”和“坏账损失估算表”来进行的。账龄的划分一般有四种方法。1 最后账龄法。是视每个客户…  相似文献   

17.
坏账准备是金额保留性账户,应当按应收账款的规定比例保留一定的坏账准备金,年内核销坏账时记入本账户的借方。因为应收账款年内有增有减,因此在提取坏账准备前可能存在五种情况:①坏账准备账户余额为零,应按规定补提;②坏账准备为借方余额,除按规定计算外,还应补足借方金额;③坏账准备为贷方余额,但小于应保留的金额,不足部分补提;④坏账准备为贷方余额,但大于应保留的金额,超出规定部分应当冲回;⑤坏账准备为贷方余额,且等于按规定计算的金额,这种情况不提坏账准备。  相似文献   

18.
坏账准备是金额保留性账户,应当按应收账款的规定比例保留一定的坏账准备金,年内核销坏账时记入本账户的借方。因为应收账款年内有增有减,因此在提取坏账准备前可能存在五种情况:①坏账准备账户余额为零,应按规定补提;②坏账准备为借方余额,除按规定计算外,还应补足借方金额;③坏账准备为贷方余额,但小于应保留的金额,  相似文献   

19.
在计算所得税时 ,由于计算方式不同 ,即企业按会计原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和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 ,我们称之为“永久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限于本会计期间 ,以后各期间也可能产生 ,而且发生后 ,不能在以后期间转回。“永久性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实际发放工资与计税工资之间及据此计提“三费”之间的差异 ;(2 )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与按税法规定可以列支的业务招待费之间的差异 ;(3)企业发生的利息收支与可以抵扣利息收支之间的差异 ;(4 )企业实际计提的坏账准备与可以抵扣坏账准备之间的差异 ;(5…  相似文献   

20.
苏强 《财会月刊》2007,(8):42-43
新会计准则与税法中有关坏账准备及损失的处理规定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对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差异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企业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和纳税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