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中国收入分配与“人口红利陷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经济全球化影响中国收入分配的各个层面入手,通过数理推导和实证分析探讨了贸易全球化、生产与投资的全球化、金融深化、科技进步、教育水平等对中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贸易全球化短期内会加剧中国的收入差距,原因可归结为人口红利陷阱,但长期内将有助于缩小中国的收入差距;生产与投资的全球化也会扩大收入差距,而金融发展与深化对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最大;技术进步、受教育程度提高和劳动力由低阶部门向高阶部门的转移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收入差距过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贸易商品结构与收入分配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部分研究贸易与收入分配关系的文献把贸易作为解释变量,分配作为被解释变量,讨论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些研究一是忽视了后者即分配对前者贸易的反作用,二是偏重数量关系而忽视了贸易品结构上的变化。在用贸易品结构这个反映贸易质量的重要指标来代替贸易数量的变化以后,我们发现,不但贸易品结构会对贸易国国内的收入分配产生影响,而且国内收入分配的公平不公平也会影响贸易品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对于城镇人口脱贫时间产生了消极影响。研究发现,城镇贫困在1997年达到高峰,然后逐渐缓和;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在初期能使脱贫时间迅速减少,但边际效果是递减的;贫困人口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延长了脱贫时间,如果贫困人口的初始收入增加,则会明显缩短脱贫时间。  相似文献   

4.
利用CHNS数据,计算FGT指数,分解贫困变动,计算贫困弹性及减贫增长率。发现减贫效果具有波动性,经济增长对减贫具有正效应,但收入分配在不同时期减贫效应不同。1991-1997年贫困人口从经济中获益低于非贫困人口,1997-2004年与此相反。2000-2004年间,经济增长对赤贫不利,而收入分配对赤贫有利。政策含义在于,制定减贫政策时,既要考虑经济增长又要考虑收入分配;在贫困人口内部,根据遭受贫困的程度,制定不同的减贫政策;进行减贫评估时关注贫困人口构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2002年中国家庭住户收入调查数据,检验了贸易开放对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对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并稳健的正向效应。本文进一步验证了贸易开放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来看,贸易开放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影响大于对低技能劳动力的影响;贸易开放对外资企业职工收入的影响大于对其他企业类型职工收入的影响;贸易开放对资本报酬者的影响大于对劳动报酬者的影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国内的收入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开放程度不均衡,一些地区和居民被排除在开放利益之外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牛瑞瑞 《当代经济》2010,(9):156-157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人力资本角度研究贸易活动逐渐成为国际经济学领域一个新途径,最新研究更进一步从人力资本分配角度分析贸易现象:从人力资本分配角度解释贸易模式,研究人力资本分配对贸易后收入分配和贸易各国福利影响,以及政府政策在改善贸易引发的收入不平等状况中的作用。本文归纳、评述了这些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一个动态两要素模型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个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响效果,并从贸易比较优势和技术进步两个角度考察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别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收入不平等的变化是不明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厂商价格加成模型对汇率变动的收入分配效果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39个工业行业2002-2010年相关指标的年度数据和面板联立方程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实证考察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工资份额和利润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民币贬值提高了利润份额、降低了工资份额,从而恶化了收入分配不公,而人民币升值则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本文表明,汇率变动对收入分配的作用效果会受企业价格加成比例和资本产出比的影响——价格加成比例的提高会削弱汇率变动的收入分配效果,而资本产出比增加会提升汇率变动的收入分配效果。  相似文献   

9.
国际垂直专业化与贸易理论的相关拓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评论》2007,144(2):135-139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盛行是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明显特征,带来了世界贸易性质的改变与贸易量的快速增长。对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大量研究,使标准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方法与结论等得到拓展。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由产品间分工深入到产品内分工,在研究方法上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与贸易理论相结合的新的分析框架。从经济影响看,国际垂直专业化使贸易利益的范围扩大,而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较之标准贸易模型的结论更为不确定。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与收入不平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全球化被认为是造成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但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表明,二者之间不存在确定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不是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惟一因素,经济全球化的不同方面会对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内部不同群体的收入产生不同的影响。总体看来,经济全球化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国家间收入的差距,而对一国内部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两方面的;能否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取决于参与全球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该文利用我国城乡时间序列数据,对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做了新的探索.我们对引入预期收入增长的对数线性欧拉方程和二阶泰勒近似的欧拉方程进行了估计,结果说明,当期收入仍是决定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不成立;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有更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19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走低的收入增长率直接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仍然偏紧的流动性约束和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预防性储蓄动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应用动态门槛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多重均衡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多重均衡现象。当人均收入低于1007元时,存在着经济增长障碍,经济处于低水平陷阱;一旦突破低收入门槛,在同一的收入状态里省区经济增长率趋向收敛。然而,由于较高收入状态的省区收入收敛速度快于较低收入状态的省区,因此,我国富裕省区与相对落后省区的人均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我国目前还没有达到增长极限,不存在高水平陷阱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考察经济发展中的某些因素特别是家户特征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状况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别持续扩大,但按可比标准还没有达到两极分化状态。我们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结构转换已经成为影响当前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及其变动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以下几个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否符合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否遵循了巴拉萨的阶段比较优势理论?在分析时,把出口产品分成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并计算这三大类产品在1980—2000年期间巴拉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净出口比率指数。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基本符合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并遵循了阶段比较优势原则。  相似文献   

15.
1978以来,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官方估计,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1999年中国农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增长超过了城镇。而据我个人20多年来对一些农村和城镇的观察却是农村远远落后于城镇。另外,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在收入中的比重的下降快于农村,这也说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快于农村。在可比价格下对收入和消费的估计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计算上的差异来自用于描述真实水平的价格指数的巨大差异。价格指数的检验产生了一个质量的改变是否能够准确度量的问题。由于城镇居民有着比农村居民更高的收入水平,使城镇中产品质量的改变要比农村重要得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农户的面板数据评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对当地农户收入的短期影响。分析了退耕还林强度、工程参与程度、村参与工程的时间对样本农户人均年收入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1)工程参与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为正向关系;(2)如果在村级早一年实施工程,则人均年收入提高17.37%;(3)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消除贫困的影响尚考虑不足。本文利用农户的面板数据评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对当地农户收入的短期影响。分析了退耕还林强度、工程参与程度、村参与工程的时间对样本农户人均年收入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1)工程参与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为正向关系;(2)如果在村级早一年实施工程,则人均年收入提高17.37%;(3)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消除贫困的影响尚考虑不足。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贫困农村的食物需求与营养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来自中国贫困地区的农户水平数据,本文研究了总消费水平与食物和营养需求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中国的贫困农村地区,虽然食物需求非常具有弹性,弹性值估计在0.74左右,但营养需求则相对缺乏弹性,其弹性只有0.14左右。因此,一定程度的营养干预也许会对改善贫困地区的营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小凯和张永生在《经济学(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发表的"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中声称比较优势说等国际贸易理论的四大命题已经被否定,断言分工才更本质地确定了贸易结构。本文的文献综述发现并非如此,而且,在其他著作中,杨小凯(2001)也认为贸易结构和分工是由各国的技术和要素禀赋的比较利益决定。本文证明分工可能会提高生产效率,但并不改变要素禀赋与技术比较优势决定贸易结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加入WTO后,政府已经明确提出将农业保险及其补贴政策作为促进农业发展和稳定农民收入的替代性政策。然而,农业保险制度可能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本文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运用联立方程组对现行农业保险制度与农户农用化学要素施用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化肥、农药、农膜的施用决策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决策的影响不尽相同;同时,农户农业保险购买决策对其化肥、农药、农膜的施用行为以不同的方式产生影响。此外,本研究也表明了在我国现行“低保费、低理赔”的农作物保险制度下,鼓励农户参保并不会给环境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过去对小额信贷项目覆盖率的研究集中在供给方面,本文应用大规模农户调查的数据,从需求方面研究了中国三个小额信贷项目覆盖率低的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贫困地区试验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小额信贷项目不能自动地瞄准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许多贫困农户将自身排除在小额信贷市场之外。本文的结论是,尽管中国的小额信贷试点项目没有能自动瞄准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它们仍然对中国的扶贫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了提高小额信贷项目对贫困人群的覆盖率,需要通过减少对贫困人口的其他约束、依照贫困人群的需要定制小额贷款产品等方式来提高贫困农户对小额贷款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