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开放条件下,中国过剩流动性的波动受到了内生货币化进程和美元流动性输入的共同影响.内生货币化进程决定了中国的均衡货币化路径,即马歇尔K指标(M2/GDP)的均衡增长路径.而美元流动性输入则影响了中国马歇尔K指标围绕均衡路径的变动趋势,进而影响了过剩流动性的波动.本文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中国货币总量、实际产出,以及美元流动性之间的双重均衡关系,从而分析了1998年以来中国过剩流动性的波动规律.而加入马尔可夫链的非线性模型显示,在美国执行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1)”以后,美元流动性对中国宏观流动性状况的短期冲击效应显著提高.在美国已经开启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这些结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判断中国当前的流动性状况,并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2.
钟林超 《华商》2013,(6):18-19
中国的流动性过剩较西方国家更具隐蔽性,西方国家的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工具价格的高涨,前几年国际黄金价格翻番和近来美国、日本股市屡创新高就是其例证,而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则由于被影子银行所掩盖而并没有表现为资本市场价格和普通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同样,偏好储蓄的国人也没有感觉到手头现金的大量增加,过剩的流动性就像高悬的“堰塞湖”,随时威胁着我们的安全,考验着我国金融管控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赵卫东 《商业时代》2008,(10):70-71
本文从2005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和企业产能过剩成因入手,分析了产能过剩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的思路,短期商业银行应通过信贷调控和结构调控的方法,而长期则需要金融产品创新、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等,使我国商业银行逐步走出当前困境.  相似文献   

4.
2003年以来,我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流动性过剩。本文分析了流动性过剩的理解和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表现,说明了我国的流动性过剩是由于金融中介不发达所导致的相对过剩。最后提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在进入战略转型期,未来目标是发展成为全球多极金融中心之一。因此,国家在处理流动性过剩问题时应着眼于长远,慎重权衡各种利弊关系,充分认识流动性过剩存在的客观性及其带来的发展良机,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资本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5.
增加高质量资产的供给解决流动性过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稻葵 《新财富》2007,(4):34-35
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本质是高额、快速增长的国民储蓄与资产供给的相对不足所产生的长期性矛盾。这一矛盾如果不能合理解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给百姓带来的实惠。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根本之道,在于努力增加中国高质量资产的供给,具体措施包括推进房地产、债券市场的发展及吸引境外企业来中国上市。[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不足问题的交替存在,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和谐发展,是我国经济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2003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就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到2008年上半年为止,流动性过剩矛盾依然突出,中国人民银行以加强流动性管理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内容,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等时冲工具,大力回收过剩流动性.2008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又出现流动性不足问题.本文从我国流动性问题的表现入手,分析我国流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我国流动性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汪天倩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1):148-149
近年来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从存贷比的扩大,存款准备金,货币供应量不断增长方面分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指出产能过剩造成的产业结构失衡,热钱流入,银行同质化竞争和创新不足以及贸易的双顺差都是造成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原因,最后从商业银行监管角度阐述流动性过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流动性危机,盈利危机等各种风险,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的价格上升具有明显的输入型通胀特征。诸如物价上涨、信贷投资扩张、内需不足、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激增等等,正是经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综合体现,而并非独立存在。就未来结构性改革而言,笔者认为:中国要从流动性过剩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核心在于必  相似文献   

9.
浅析我国流动性过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骋  刘垦 《现代商业》2008,(17):154-155
“流动性过剩”已成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基础贷币供应量持续增加和商业银行体系资金过剩,其形成原因来自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本文分析了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然后根据成因提出解决流动性过剩相关合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市场》2008,(3):41-41
<正>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教授日前抛出惊人观点,称中国的金融体系已经处于一个"金融大爆炸"的早期。他强调说.中国的外汇流动性过剩不会因为成立主权财富基金或者引导企业更多海外投资而有明显缓解。当中国在国际分工当中贸易部门的能力持续上升,中国的资产价格有可能由于外汇造威的流动性过剩而不断膨胀。  相似文献   

11.
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世界流动性过剩转变为流动性紧缩.本文运用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美国贸易逆差是其向全球输出流动性的一个主要渠道,是前一阶段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带来了全球资产价格上涨.而美国消费下降、贸易逆差减小,则进一步恶化了世界流动性紧缩程度.世界主要经济体必须从优化贸易结构、调整汇率制度、加强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等多方面入手,解决流动性过剩或紧缩问题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后,全球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到流动性不足的逆转,全球迅速由流动性过剩转变为流动性不足,我国的流动性过剩状况也瞬间出现拐点。流动性的变化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流动性的内涵和外延界定及如何准确度量流动性,是研究流动性变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对流动性的各种涵义进行辨析,对流动性的度量方法和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特别是对如何度量我国的货币流动性进行了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3.
只要美联储和其他中央银行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给市场注入足够的流动性,就可以缓解问题中国国内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的仍然是流动性过剩而不是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国内银行也应该提高抵押贷款的发放标准,更加谨慎地审查自己的放贷8月,美国次级房贷危机惊吓了全球的买房人、商业贷款银行、中央银行以及资本市场。次级房贷危机是典型的政府鼓励居民购房,金融机构又将房贷资产证券化而导致的流动性短缺。在美国,银行对个人采取信用评级打分的制度,最好的为300,最差的则为900,  相似文献   

14.
流动性过剩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货币供给超过了货币的有效需求,在银行层面表现为存款与贷款余额间的差距不断扩大,而这主要是由宽松的货币环境和银行体系相对审慎的信贷投放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宽货币、紧信贷"的环境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将延续,这会对银行的稳健经营造成一定的威胁。通过对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影响展开讨论,进而提出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流动性过剩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金融资产的价格发生波动,而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长期存在,必将对我国的股票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现状,运用Granger因果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了流动性过剩与股市的关系,并采用IS-LM模型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从2004年开始初见端倪,2007年央行10次提高准备金率,6次加息,接连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抑制流动性过剩.种种迹象表明,银行体系汇聚了过多的流动性,而经济体系中又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阻碍了过剩流动性的输出,削弱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和化解流动性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流动性过剩成为了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分析流动性过剩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并回顾了中央银行对此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提出了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治标的技术手段以及治本的制度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经济主要是结构性失衡,具体表现为总需求结构性失衡和货币结构性失衡.其中总需求长期结构性失衡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外需(净出口)拉动作用明显,而内需不足.货币结构性失衡则是因为货币流动性过剩,从而加剧了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根据分析,笔者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汇率仍将呈现上升趋势,而长期必将存在一定幅度的下跌,并以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和原因 一、国内的经济结构失衡是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根本原因。流动性过剩不是一种简单的货币现象,而是资本的问题,是资本相对过剩的问题。现在流动性过剩表现的形式是资产的价格相对上升,资本就是要追求利润,哪个地方利润高,资金就会往哪儿去,资本对利润的追逐结果就是股市、债市和房市等资产的价格上涨。  相似文献   

20.
刘勘 《中国市场》2008,(3):12-13
<正>中国资本市场存在泡沫也许已无异议,但怎么对待这个泡沫却仍须大费思量。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资金.只有通过发展资本市场,把资金流动性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把货币市场过剩的流动性,疏导到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各个行业或区域去,尤其是我国正闹"干旱"的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