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失地农民住房安置状况的考察,从社会学、城市学、经济学等角度分析了当前各地实施的失地农民住房安置政策中存在的对农民消费权益的侵害、城市新贫民的大量产生及"城中村"等问题,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失地农民的住房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如解决不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土地制度、安置补偿等问题,失地农民将难以顺利地变为市民,我国城乡一体化难以健康发展。本文从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失地农民城市融入、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四个方面对失地农民问题进行了综述及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失地农民数量逐年增加。文章在分析土地对失地农民具有的就业、保障、归依功能的基础上,分别对社会保障安置、货币安置、留地安置等5种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方式进行了简要评价,并设计出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的"福利包"方案:主要包括对失地农民的补偿、保障和就业安置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基于山东省的调查数据,利用方差分析方法,本文从单一维度和综合指数两个角度剖析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结构特征,并借助OLS回归模型检验城市融入差异的影响因素。结论显示:(1)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的综合融入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但心理认同层面则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2)年龄与综合社会融入之间呈"倒U型"关系,但不同年龄组在不同维度上具有不同的融入特点;(3)人力资本存量越高,融入优势越强;(4)自营劳动者的融入水平优于其他群体;(5)党员所代表的政治身份对社会融入具有促进效应。此外,由于迁移的特殊性,失地农民四个维度融入次序与经典的移民社会融入模式迥然有别。因此,政府应根据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差异性特质,建构分类施策机制,支持和引导其分层有序地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征地拆迁现象,由此产生失地农民。本文基于对皖东乡村的实地调查,提炼出现阶段失地农民安置补偿的实践样态,尝试以农民的视角去重新解读新时期失地农民的安置选择逻辑。笔者尝试从“主体嵌入”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失地农民在安置地选择上的关系嵌入、安置方式选择上的制度嵌入和生计选择上的资本嵌入三大维度,提出构建失地农民安置补偿过程中的全生命周期的沟通机制、社会保障一体化和利益共享机制,进而促进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机制转型。  相似文献   

6.
肖阳  付小艳  赖松清  殷鸣 《山西农经》2022,(24):12-15+20
借鉴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分析方法,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测算库区农民失地前后的福利水平。研究发现,水库建设中的移民安置工作使得农民福利水平有所改善,福利水平由征地前的0.497提高到0.540,移民安置能够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失地后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社会融入福利水平明显下降,尤其是农民的社会融入福利亟须提高,其他福利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空间。要提高库区失地农民的福利水平,重点是依靠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适时提供心理辅导等措施,提升农民的社会融入水平;基于福利水平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还可以采用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畅通农民申诉渠道、创新就业机制等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叶继红 《农村经济》2007,(3):114-116
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和浦口区为例,具体分析了影响失地农民城市适应能力的因素,认为影响失地农民城市适应能力的因素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政府需要针对其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失地农民尽快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一大批失地农民群体,其所组成的社区被称为失地农民社区,失地农民社区建设的好坏,影响着失地农民心理上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关系着失地农民能否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也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立。文章从渭南市失地农民社区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失地农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支撑体系、健全管理体制、提高社区参与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现代化的过程包含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工业发展和城市对外扩展都依赖着国家对于土地的征收。2016年底,中国城市化率为57.6%,预计到2020年达到60%,如此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其代价就是衍生出大规模的失地农民群体。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非均衡性以及失地农民个体有其特殊性,无法给予每个失地农民最契合的安置方式,许多人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维持基本收入来源的务农工作,成为"种地无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城市边缘人。就业是民生之本,对失地农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促进其融入社会生活、有效规避社会风险等方  相似文献   

10.
探究房地产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对认识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提升城市规划和居住满意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河南省18个地级市房地产投资额、GDP总量等数据,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河南省房地产行业空间分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分类保障: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莉 《农村经济》2007,(10):70-73
当前,农民已分化为纯农户、农民工和失地农民,三者在职业、收入、居住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因而其社会养老保险也应有所别:对纯农户,应采取"基础养老保险" "附加养老保险"模式;对农民工,应实行"个人账户" "社会统筹账户"模式;对失地农民,应探索"个人账户" "基础养老金账户" "储备金账户"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纯农户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配套制度;明确失地农民主体地位,完善失地补偿安置制度,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城市主流社会的排斥、知识与技能的不足以及社会支持的缺乏,是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应为失地农民重构社会支持网络、提供与劳动法相关知识的培训、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促进失地农民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农户搬迁后在安置地的融入和发展是决定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分析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有利于为实现农户更好融入新环境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文章从社会融入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搬迁农户社会融入指标体系,利用8省16县969户的搬迁农户样本和多层模型分析技术,实证检验了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 与村内安置相比,外村安置、乡镇安置和县城安置对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增大,具体表现为对搬迁农户经济融入、社会交往融入以及心理融入的影响。机制分析得出:安置方式通过影响农户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其经济融入,通过影响农户的旧关系网络和新关系网络的建立影响其社会交往融入,通过影响农户对新环境的适应程度影响其心理融入。结论 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开展帮扶,满足搬迁农户的安置需求,促进农户融入新环境。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探究农民工家庭化迁移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及城市融入的中介作用,为完善新型城镇化机制和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新迁移经济学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利用珠三角6个核心地市的典型调研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假说。研究结果:(1)家庭化迁移显著提升农民工宅基地退出意愿;(2)城市融入4个维度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比排序为:心理融入>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居住融入,其中,居住融入最弱并呈现“遮掩效应”;(3)不同代际迁移阶段以及宅基地退出模式中,4个维度中介效应呈现次序分异。研究结论:从深化城乡联动改革、健全城市融入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差别化宅基地退出政策等入手,完善新型城镇化机制与宅基地退出政策。  相似文献   

15.
新经济形势下失地农民现状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博雅 《农业经济》2012,(5):106-10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大量的土地被征用,随之而来的就是从土地上游离出来的大量的农民的产生,这些农民世世代代以种田为生,除了种田出苦力没有赖以为生的技能.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安置失地农民的办法,真正让失地农民尽快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是十分必要的,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政策运行向心力概念,阐释征地政策对失地农民的影响.征地政策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政策的中心利益现象和边缘性利益现象.征地政策自身运行的力量与政府和征地单位推动征地政策运行的力量共同组成征地政策运行的向心力.征地政策的向心力强使失地农民市民化,引起他们对市民化的反感,他们难以实现身份认同和角色转化;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经济基础较差,难以承受城市生活的经济压力,难以实观与城市市民社会生活的融合;就业安置和培训缺乏,失地农民城市就业能力较弱,难以进入城市正规就业体制之内,难以实现与城市主流社会的融合;社会保障不足,失地农民市民化缺少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难以解除后顾之忧,难以实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国家对农民的优惠政策运行的向心力使一些失地农民不愿意被市民化.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征地政策,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实际困难,加快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谢中  江华 《南方农村》2009,25(5):46-49
目前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的安置方式主要有货币安置、社会保险安置、留地安置和就业安置等。但因安置方式简单,政府单一的安置方式与农民多种安置的愿望相冲突以及补偿安置标准过低和缺乏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的存在,并未能消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本文在分析产生上述矛盾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失地农民实行科学补偿安置的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的巨变,城镇化的加速,催生新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本文利用实地调查访谈的数据资料,基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理论基础,提出失地农民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从根本上制约了失地农民获得公平的经济收入、社会分层、政治地位的机会,是阻碍其城市融入进程的根本原因。文章认为: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特征,和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相比,具有较大差异,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应充分考虑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特殊性,消减政策的负面影响,引导失地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获取城市职业,为失地农民城市融入提供经济基础,继而形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城市融入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9.
试析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空间的扩展,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土地不断被征用,而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征地补偿、房屋拆迁、就业安置、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权益却得不到保障。为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保障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的权益,需要制定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探索城郊结合部土地征用过程中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新方法,给城郊结合部农民拆迁以“市民待遇”,为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提供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建立和完善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城镇化",大量的农村土地被用于城镇化建设,甚至一些村庄还出现整体搬迁现象,导致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且城乡就业模式的迥然不同使得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越发凸显,仅仅依靠安置补偿款无法保障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他们正面临着"无地、无岗、无保障"的生活窘境。本文首先分析了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而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纳入到城镇化进程中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对促进城镇化发展及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