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面板数据,利用非线性动态随机效应估计模型,对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健康的医疗和收入、教育等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的健康存在显著的状态依赖,总体上从30~35岁开始变差;初中以上的教育水平对保持良好健康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收入对健康的影响符合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即持久收入越高,农民健康良好的概率就越大,并具有显著性;当期收入的影响不大;持久的医疗价格对健康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而当期医疗价格的影响不大;各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存在着性别差异。因此,在制定健康政策时,除了医疗,还需高度重视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严天强 《山西农经》2023,(2):13-15+78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能够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文章基于1997—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实证模型检验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农业机械投入置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背景下,以2000—201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与台湾地区)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我国农业机械投入强度区域差异与极化程度。[方法]用泰尔指数分解和极化指数探讨我国省际农业机械投入强度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极化特征。[结果]我国不同空间尺度农业机械投入强度在研究期内都表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地区农业机械投入强度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投入强度最低;从泰尔指数分解来看,除西部地区外,全国及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农业机械投入强度差异均呈收敛趋势,且区域内部差异是造成中国农业机械投入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年均贡献率超过80%;从极化指数结果来看,我国农业机械投入强度表现出一定的极化特征,其中,全国及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的农业机械投入强度在研究期内逐渐向区域均衡演变,西部地区则由区域均衡向区域集聚转变。[结论]应有效提高我国及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化投入质量与效率,缓解区域差异与极化程度,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采用倍差匹配法(DID-PSM)与BFG方法,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农合")对农村居民健康人力资本的影响以及健康人力资本对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农合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短期健康人力资本水平,对农村居民的长期健康人力资本也有促进作用,但效果尚不明显;健康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劳动参与,也有助于增加其农业劳动时间、提高其农业劳动收入,但对其非农劳动时间和非农劳动收入无明显影响,且长期健康状况的下降比短期健康冲击对农村居民劳动参与的影响更大。本文研究结论佐证了政府投入大量财政补贴以实现农村医疗保险全覆盖是值得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Grossman模型,阐释了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农户环境卫生设施影响中国农村居民健康的中介效应,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该中介效应进行了依次检验和Sobel检验。研究表明,存在以农户环境卫生设施为中介变量的显著正向中介效应;对于社会经济地位各个维度,农户环境卫生设施影响健康的中介效应在不同性别及收入群体间存在差异;男性和低收入群体,存在收入通过环境卫生设施影响健康的中介效应,而女性和高收入群体存在家庭经营范围通过环境卫生设施影响健康的中介效应;相对男性和高收入群体而言,教育通过环境卫生设施影响女性和低收入群体健康的中介效应更为明显。通过改善农户环境卫生设施提升农村健康人力资本,应根据个人社会经济特征实施差异化政策。  相似文献   

6.
个体收入剥夺影响因素的确定对于降低农村居民的主客观个体收入剥夺水平、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CGSS2010数据,采用计量模型分别研究了农村居民主客观个体收入剥夺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影响农村居民个体收入剥夺的因素包括年龄、教育、家庭经济水平、房产数量、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年龄、教育及西部地区对这两方面作用方向不一致;仅对客观收入剥夺有显著抑制作用的因素是性别、非农就业、婚姻;主观收入剥夺方面,个人收入有显著降低作用,政治面貌的作用方向则相反。  相似文献   

7.
传统理论认为农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通过替代效应引致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然而这种效应在中国并不明显。本文首先从收入效应、教育效应与结构效应三个方面构建了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机制,并采用2004—2012年中国25个省份种植业的投入产出数据,改进了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分别计算了种植业各投入要素之间的CPE替代弹性与MES替代弹性。结果表明,考虑了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之后,劳动力与机械投入之间的CPE替代弹性与MES替代弹性均分别为0.469及0.529,小于仅考虑劳动力价格变化的结果。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并不能显著的提高农业机械投入水平。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因素解释了部分机械投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91—2008年的统计数据,以医疗服务配置与利用为视角,通过构造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会通过农村医疗服务来改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但改善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均会对农村居民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更多影响的是农村医疗服务的利用,而城乡收入差距更多影响的是农村医疗服务的配置;目前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农村居民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2020年我国1 584个县域样本的横截面数据构建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经济数字化、数字基础设施、治理数字化和生活数字化来实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即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越高,农村居民的增收效用越大;数字乡村建设对中部、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较大,而对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没有显著的影响;相对于非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对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增收效应更大。据此,应进一步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数字素养、增强数字乡村建设的区域平衡性等,以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地区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和人口老龄化程度都高于城市地区,收入不平等会增加个体遭受到的相对剥夺,而人口老龄化是否会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取决于中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状况。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5年数据,以村内其他居民为参照组构建相对剥夺测量指标,考察相对剥夺对中国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多层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收入的相对剥夺对农村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受较强程度相对剥夺的农村中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精神抑郁程度较高,且这种影响在以不同指标来测量相对剥夺的情况下均存在。进一步地,本文发现,相对剥夺对农村中老年人的客观健康状况并无显著影响,且相对剥夺对健康状况的不利影响主要作用于45~60岁的中年人、男性和来自收入不平等程度较高地区的农村中老年人。收入不平等引致的相对剥夺给农村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改善农村地区的收入分配格局,有利于农村中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本文研究为深化农村地区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相对剥夺和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关系视角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地区)、自然资源依赖度高的地区和自然资源依赖度低的地区,从整体和分区域研究自然资源依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探究不同区域其影响程度的差异性,进而为弱化各区域城乡收入差距,解决由城乡收入差距拉大造成的各类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自然资源依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利用1999—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从全国和分区域实证分析了自然资源依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针对全国,自然资源依赖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分区域结果,针对自然资源依赖度高的地区,自然资源依赖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针对自然资源依赖度低的地区,自然资源依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不显著。[结论]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降低经济体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针对自然资源依赖度高的地区,政府通过将部分自然资源收益转化为农业创新基金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自然资源收益向农村公共资本转化,完善现有的自然资源收益分配及转化制度; 鼓励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延长资源产业链;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1979—2015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变异系数和平滑转换模型,实证阐释了农业信贷配给对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信贷配给是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异产生的重要诱因,农业信贷配给程度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异的作用机制存在"阀值效应",当转换变量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超过临界值时,其作用机制会较快地由线性机制转换为非线性机制。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是,降低农业信贷配给程度,实现农业信贷配给程度的地区均衡,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异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异质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会对城乡收入产生不同的影响效应。文章基于2000-2017年我国大陆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运用差分GMM分析方法,考察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异质性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铁路设施的缩小程度大于公路设施,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缩小作用,其他等级公路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不显著。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过程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劳动力转移、加大落后地区教育资源投入。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1997年、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利用随机截距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当前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农村居民健康不平等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需方可及性变量中收入和医疗保险对健康影响显著,供方只有医疗服务价格显著,需方影响程度大于供方。1997—2006年组内相关系数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家庭对健康的影响在削弱。四周患病模型中看病等待时间由原来的显著变为不显著,主观自评模型提供所需药品、去卫生机构时间由原来的显著变为不显著,这说明供方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但需方存在个人障碍,降低了卫生服务利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的农村居民样本数据,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人力资本投入差异对农村居民个体间的收入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消除变量之间的自选择性和降低估算偏差。研究发现,接受较高水平程度的人力资本投入能够使农村居民的月收入提升63. 9%。此外,人力资本投入对新生代群体收入的影响要更强,女性人力资本投入增加引起收入增长的幅度要高于男性。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入水平,并鼓励农村女性接受高水平教育。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探求农村劳动力外流背景下耕地撂荒的影响机制,以期为耕地撂荒破解之道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条件过程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劳动力外出务工确会减少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促进耕地撂荒;(2)纯务工劳动力既会直接影响耕地撂荒,也会通过影响留守农业劳动力的投入进而影响耕地撂荒,而兼业劳动力只有间接影响;(3)农户非农收入削弱了劳动力外出务工(尤其是兼业劳动力)对留守农业劳动力的负向影响进而减少耕地撂荒;(4)农业机械化提高是把“双刃剑”,既增强劳动力外出务工与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的负相关关系,也减弱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与耕地撂荒之间的负相关关系;(5)当且仅当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度高时,无论非农收入和机械化水平高低,劳动力外流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将不再显著。研究结论:应着力增强留守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激发留守农业劳动力农耕的内生动力;同时,对于不同非农收入和机械化水平的农村地区,应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并推行制度创新,并配套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完善,减少耕地撂荒。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1年~2014年中国农村面板数据,分析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全国与东中西部各区域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皆受到以下五个变量的显著影响:上一年度的农村人均文化消费、农村人均收入、人均文教娱乐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人均文教娱乐财政支出、农村恩格尔系数。但是不同区域之间这些因素对文化消费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文化消费的惯性作用在东部表现最强烈;中西部主要受到收入的影响;恩格尔系数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在中部最明显。基于不同地区的影响差异,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大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区域特色文化,满足居民各类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6年的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匹配得分法研究互联网使用对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从消费结构看,互联网显著地促进农村居民的生存类消费,而对于享受类消费影响不大;分年龄层看,互联网促进了农村地区青年人的生活用品和服务消费、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说明青年人是未来农村地区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群体;分性别看,农村地区男性更多地占据了消费决策的主导地位,互联网显著促进男性群体生存类消费水平,对女性消费没有明显促进作用。上述发现表明,政府要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和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缩小城乡消费差距,优化农村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6年的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匹配得分法研究互联网使用对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从消费结构看,互联网显著地促进农村居民的生存类消费,而对于享受类消费影响不大;分年龄层看,互联网促进了农村地区青年人的生活用品和服务消费、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说明青年人是未来农村地区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群体;分性别看,农村地区男性更多地占据了消费决策的主导地位,互联网显著促进男性群体生存类消费水平,对女性消费没有明显促进作用。上述发现表明,政府要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和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缩小城乡消费差距,优化农村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社会中,金融权利的不平等会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导致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加大。在本文中,笔者对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展开研究,指出普惠金融发展通过破除金融门槛效应、弱化贫困效应弱化及涓滴效应而对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了借助普惠金融发展而减少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