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结合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实际问题,以信贷配给理论为基础,利用4省1014户农户样本数据,采用Probit、Tobit等方法考察了银保互联贷款模式对中国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中信贷配给的影响。研究发现,银保互联可以缓解农户面临的需求方配给和来自于供给方的数量配给。一方面,银保互联使得原本不愿意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农户将名义信贷需求转变为有效信贷需求;另一方面,银保互联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其完全数量配给和不完全数量配给都得到了缓解。总之,通过跨行业合作实现信贷和保险耦合的银保互联贷款模式对中国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939份创业农户样本,采用logistic、probit计量模型分析创业农户正规金融约束状态及成因。研究发现,创业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意愿强烈,60%以上农户处于金融约束状态。处于创业早期发展阶段、规模化种养业农户主要受需求型金融约束;处于创业发展阶段、创业业态具有创新性的农户主要受供给型金融约束,期望得到贷款额度高,难以满足银行抵押担保。基于此,提出"信用融资、项目融资、联合融资"模式,走出抵押融资困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农户调查数据为例,采用排序选择模型分别对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就样本而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户满意度不高。比较分析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户满意度影响因素发现,农户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期望和需求分为三个层次:简单快捷地获得贷款、以较低价格简单快捷地获得贷款、从安全可靠的专业银行以较低的价格简单快捷地获得贷款。农户三个层次的期望分别对应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村镇银行。基于此,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创新产品与服务、村镇银行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服务和建立金融共生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广东组建村镇银行的先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尚有16个省定贫困县,为了缩小省内贫富地区差距,有必要根据国家政策,在贫困县组建村镇银行。广东组建村镇银行,在资金人才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在组建村镇银行过程中.要防止黑恶势力的渗透,要避免菲律宾公司加农户模式的重演,要吸取“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储金会”的教训。未来的村镇银行应该在金融产品、金融监管、金融机制方面大力创新。  相似文献   

5.
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供需错位是突出矛盾之一。文章基于304份问卷调查数据,剖析兵团第五师葡萄产业融资现状,运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检验了农户融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的种植时间、收入及规模大小对其融资需求有显著的影响,不同生产信息的作用效果具有差异性;加入农业合作社和参与龙头企业订单对农户融资需求有显著的影响,且能够有效缓解葡萄种植的资金短缺问题。农户的年龄、性别及学历对其融资需求的影响不显著;选择亲戚朋友、银行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融资渠道对其融资需求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提升农户自身金融素养、保障金融供给及促进金融与农业产业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户融资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订单农业主要有农产品购销、合作、租地分包经营等形式,银行机构积极创新信贷产品,有效满足了发展订单农业的金融需求。但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需要进一步健全财政促进金融支农长效机制、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多层次担保体系等。近期,农业部调研组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就金融支持订单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走访了多家龙头企业和订单农户,并召开了2次座谈会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制度绩效、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模式的制度绩效 1、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模式,解决了金融机构与农户贷款博弈中长期存在的两个基本问题:金融机构在放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小额信贷的高固定成本。正规农村商业信贷市场机制存在两大障碍:第一,中低收入农户和农村新建企业缺乏抵押品;第二,小额信贷在获取信息、监控、收集和处理成本等方面的固定成本较高,限制了农户小额金融合同与交易。由于存在进入正规金融部门的限制,小额资金需求农户、中低收入农户、农村微型企业和个人只能求助于各种非金融安排,通过一系列非金融渠道来实现无法通过正规金融体系满足的金融需求。通过对农户问卷调查发现,非金融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南方5省的实证调研,从农户认知的角度对合作模式分类,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林农对合作模式的倾向性和影响因素,并找出了影响较大的变量取值范围。研究发现:农户对合作模式的倾向依次是:加入合作组织、联户经营、公司+农户和其他合作模式。影响显著的农户特征变量有:省份、年龄、文化程度和劳动力数量,农户需求变量有:技术服务、资金、市场信息和采伐指标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不同合作模式的选择与引导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从农信社向银行类金融机构转轨的过程中,原有运行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简称农合行)作为一种新型合作金融组织模式,如何结合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探索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逐步解决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已经成为包括广西县级农合行在内的所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也催生了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总量已比较庞大,但服务需求日益强烈的情况下,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已经成长为我国普惠金融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简单地说,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区别于现有商业运行模式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组织,主要包括农民合作社内部成员组建的合作金融组织及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借贷市场二元结构,探讨了农村借贷市场供给主体的构成、形式与运行机制,并对农户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中借贷的交易费用进行了比较,发现不同的金融组织形式有着各自的约束机制,因此在借贷中对农户产生的交易费用也各不相同。但发挥合作社金融中介的作用、推广互联网金融模式、规范银行借贷程序、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则有助于降低农户借贷的交易费用,提高农户融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金融自由化视角,本文从积极和消极影响两方面重审此问题.自由化缓解信贷空间错配问题,储蓄流出农村并被配置于相对高效的城市和工业部门;金融自由化意味着农村将获得逐渐增加的公共政策支持;国有银行反应过度,降低农户相对经济地位但后果并不严重;银行基层机构和部分农村储蓄本来就外生于农村经济;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下的低金融需求抑制了农村金融供给过度调整的不利影响;配置效率改善的正外部性抵消了(农户金融机会减少的)消极影响,自由化总体上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2013年山东和江苏两省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双重样本选择模型,识别影响农户需求型配给和供给型配给的因素。结果表明:家庭人口特征、经济特征、金融环境和地理特征等因素对农户需求型配给和供给型配给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影响农户是否遭受需求型配给的因素主要有:户主受教育程度、是否获得过正规渠道贷款、银行借贷利率、到银行网点距离和鲁西地区虚拟变量;影响农户是否遭受供给型配给的因素主要有:上年家庭纯收入、上年非农收入比重、家庭经营耕地面积、上年礼金支出、是否获得过正规渠道贷款、到银行网点距离、正规金融市场效率、正规金融市场规模、鲁中地区虚拟变量和苏南地区虚拟变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中国农村微观金融研究课题组"2005年组织的三省(区)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项目区农户调查的数据,发现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小额信贷项目的实际瞄准目标已从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上移到中等收入户和中等偏上收入户,甚至高收入户。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从需求方面讲,目标上移是因为贫困户对现有的小额信贷产品需求不足,同时,部分富裕户有较强的非农生产性信贷需求。小额信贷机构对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所做的变通,包括放松对贷款金额、联保小组和中心会议的要求,直接降低了富裕户参与小额信贷的机会成本。从供给方面讲,目标上移是由于在机构可持续性的压力下,小额信贷机构的中心主任和信贷员倾向于贷款给有非农经营项目和可以按时分期还款的农户。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上饶市农户融资现状进行考察后认为:民间融资已成为当前农户融资的主要方式。当前农户融资具有三种原生态的特征,即:融资需求规模微小,融资和金融服务需求简单,融资保证以原始的个人道德信誉、公众口碑为抵押品。农村的高利贷者实际上已成为农村的金融个体户,逐渐或者一直在农村发挥着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替代效应。农户融资原生态需要民间金融与之对应,而由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代行中央银行职责,把落后的民间融资形式逐步培育成农村民营金融企业,是当前形势下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微观视角分析了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创业行为和创业绩效的影响,将数字金融使用影响农户创业行为的机制细分为信贷约束缓解机制、信息约束缓解机制和社会信任强化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使用不仅缓解了农户的信贷约束,增加了农户的信息可得性,还通过特有的社会信任强化机制提升了农户的社会信任感,最终促进农户创业,提高创业绩效。同时,数字金融对非农创业和生存型创业的影响非常显著,对涉农创业和发展型创业的影响不明显。互联网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创业行为有正向影响,而银行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创业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数字金融使用对那些具有较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群体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试论建立以扶贫为宗旨的乡村金融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剖析目前我国农村扶贫贷款中较普遍的“扶富不扶贫”现象,可以从现有农村金融组织与资金合作组织的趋利性增强和由众多农户小额贷款回收率低引致的这些信贷供给组织的资金周转困难寻求解释,但不能由此否定扶贫资金使用的有偿性。基于上述认识,作者建议,不妨借鉴文中介绍的国外扶贫实践中有效的乡村银行经验,大胆尝试建立以扶贫为宗旨的乡村金融组织,这样就既能及时满足贫困农户对小额短期贷款的需要,又可保证信贷供给组织的贷款按期归还和资金的循环使用,实现农户与“扶贫银行”共同发展壮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安徽省金寨县是农业部认定的第二批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主要负责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试验任务。在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试验项目中,金寨县相关部门根据当地农村合作金融发育情况,按照"为农性、封闭性、自治性、可控性"原则,突出"政府支持、银行指导、主体运作、支持产业",积极探索形成了"社员股金+合作资金","社员股金+银行资金"和"供销股金+合作资金"三种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试点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对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试点"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重点研究信用互助业务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情况、影响信用互助规模的原因,以及社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意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Logistic模型,选取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生产情况、互助金使用成本、信用互助体验等15个指标作为自变量,对影响社员参与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意愿展开分析。[结果]反映农户个人特征的变量影响不显著,反映农户家庭生产情况的变量有正向影响,有关互助金使用成本的变量影响各不相同,体现信用互助体验的变量中仅有"知晓度"为正向影响,且较显著。[结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制度供给者的风险厌恶,导致农民金融需求不能充分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利于农村合作金融开展的重要载体,但有待进一步规范;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有助于建立长期、完整的农民信用数据库,成为各种形式农村金融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信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林牧渔等不同性质的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使用2015年和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采用四元Probit模型检验互联网使用对正规信贷部门、非正规信贷部门的农户信贷需求与信贷获得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1)互联网使用促使农户对正规信贷部门的借贷行为及信贷需求分别提高了25.69%和18.94%,对非正规信贷部门的信贷行为及信贷需求不产生影响。(2)互联网使用提高了农户的金融素养,促使农户开通“电子银行”的行为提高了7.14%,这两种行为显著促进了农户的正规信贷获得及信贷需求。(3)进一步分析显示,互联网有助于提高林农及高森林覆盖率地区农户对正规信贷部门的信贷需求和信贷行为,对非林业生产户及低森林覆盖地区农户的正规信贷获得的影响则不显著。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启示:继续推动数字金融发展,借助互联网发展降低信贷成本,完善农村地区的信贷服务;加强农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地区互联网的使用率;继续推动落后林区、通信设施不完善的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缓解林农信贷约束的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