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旅游产业集聚的进程,旅游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分析了乡村旅游产业集聚的基本机理,并以河南省南阳市乡村旅游产业集聚为例,进行了具体的研究。研究乡村旅游产业集聚机理主要是为了找出乡村旅游产业集聚的原因,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强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信任是人际间走向合作的基础。小农进入市场途径不是取消小农家庭的生产组织形式,而是农民农场一体化,农民农场一体化的最主要形式是合作制。中国社会关系取向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并带有“圈子主义精神”的“熟人信任”。这种以亲缘和拟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特殊信任”是中国农民走向合作的行动逻辑,促使个体农民在面临市场挑战时合作行为发生及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发展,但同时也内在规定了合作对象及范围的“规模界限”,最终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向更大规模、更大地域空间的拓展。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经济组织是需要以契约、产权等现代制度为基础的“普遍信任”来做支柱,而不是以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个人信用”来维系。  相似文献   

3.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在此背景下,论文首先从资源共享、市场需求、政策支持三个方面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基础及动力机制;其次,以产业链为切入点,归纳了农村一三产业融合、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两种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解析了三次产业融合过程中人力流、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与基础设施的融合及运行机理;最后,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提出了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措施,具体包括以农业立足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政府政策支撑及人才培养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测度河西走廊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度及竞争态势,以准确把握河西走廊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方法]以2012—2016年为时间节点,采用区位熵及产业集聚竞争态模型从县域角度对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20个县(区)的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度进行分析。[结果](1)河西走廊每个县(区)乡村旅游业集聚度和竞争态势具有一定的差异,总体包括优势区、潜力区和劣势区3种;(2)乡村旅游产业属优势区的县(区)占河西走廊县(区)总数量的50%,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中部地区,以张掖市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优势区逐步形成;(3)乡村旅游产业属潜力区的县(区)占河西走廊县(区)总数量的15%,产业竞争态势不断增强,但仍具有一定不稳定性;(4)乡村旅游产业属劣势区的县(区)占河西走廊县(区)总数量的35%,其中以武威市最多。[结论]河西走廊每个县(区)乡村旅游业集聚度和竞争态势空间分布不均匀,不同县(区)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度差异明显,以张掖市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优势区逐步形成,但其他地域乡村旅游产业不稳定性依旧较高,需政府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乡村旅游集聚是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利于提升乡村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同时,产业集聚作为重要的经济现象,探讨集群过程中涉及的不同利益主体及对乡村旅游的贡献,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乡村旅游大省四川省为研究对象,建立旅游企业、农户和政府三者的集合,通过合作博弈论以及Shapley值分析乡村旅游集聚过程各参与者的贡献率。[结果] V(F)=V (P)=V (G)=0,V (FP)=60,V (FG)=70,V (PG)=60,V (FPG)=80,说明旅游企业、农户和政府的联盟可以获得最大的集聚度。同时,Shapley值结果表明,旅游企业、农户和政府经过合作后的集聚度均有所提高,且在旅游企业、农户和政府三方合作博弈的前提下,旅游企业、农户和政府对合作均做出了贡献。其贡献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旅游企业、政府和农户。[结论]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旅游企业、农户和政府的合作联盟,有效提高其集聚度,实现乡村旅游集聚和各个参与者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绿地面积减少,农村凭借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乡村旅游业逐步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率,而且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本文基于新经济背景下以产业融合视角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策略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产业集聚的新态势,逐渐形成乡村产业集聚区。乡村旅游产业集聚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集聚效应,建设特色城镇,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的关系,为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可以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创新中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集群作为一个自组织的复杂系统,其形成、发展、成熟、衰退或重生遵循动态演化的生命周期模式。基于生命周期视角,深入探讨了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旨在为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旅游产业聚集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运用区位熵指数法、地理探测器和GIS空间分析法等对2009—2019年贵州省旅游产业聚集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州旅游产业聚集度处于全国较高水平,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贵州呈现出中、北、南部旅游产业聚集程度较高,东、西部较低的空间分异现象,但异质性正逐渐减弱,聚集状态趋于均衡;旅游产业的空间分布差异是诸多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取决于单一影响因素;在研究时段内,贵州旅游产业呈现出以经济、市场条件为主导的聚集特性。贵州可以通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丰富产业业态、提高产业市场化水平、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旅游产业聚集,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集聚度,对乡村旅游相关政策、战略、模式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将有利于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采用区位熵模型测度2012年和2016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集聚度,采用竞争态模型对各地级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集聚度竞争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2016年,延安、铜川、渭南、商洛、汉中和安康6个区域乡村旅游产业的集聚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竞争优势明显,为全省乡村旅游集聚区。其中铜川的集聚度值最高,为6.31。但2016年相比2012年,渭南、商洛、汉中和安康的集聚度呈下降趋势,而延安和铜川增强。西安、咸阳、榆林和宝鸡的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竞争力较弱。2016年相比2012年西安、咸阳和榆林竞争力提高,长远看,具有竞争潜力。宝鸡属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劣势区。[结论]陕西省乡村旅游产业集聚的竞争态势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今后可通过加强区域间合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各地资源优势塑造旅游品牌,来提高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我国沙棘产业发展现状及空间集聚特征,探索沙棘产业的时空演化规律,以期为我国沙棘产业空间布局的合理优化、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1988—2020年企查查平台沙棘企业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沙棘企业空间分布范围、空间集聚程度、企业经营内容等方面,对沙棘产业时空集聚特征及布局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 (1)1988年以来我国沙棘企业数量持续增加,但2008年以来增速明显提升,2018年涨幅最大;(2)对2010—2020年沙棘企业进行全局自相关与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沙棘企业具有显著集聚特征,空间集聚程度在11年内不断加强,形成了疆北、青甘、陕晋蒙、东北蒙东四大集聚单元;(3)我国沙棘企业现有经营内容以原料种植、初级加工和沙棘销售为主,产、研、销区域分工明显,一体化水平较低,沙棘科技研发与精深加工整体较弱。结论 我国沙棘产业集聚优势显著,但也存在空间分布不均、产加销布局分散、精深加工与科技研发能力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全国各地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产业集聚视角下特色小镇新业态运营存在小镇产业规模偏小、产业层次低、组织化松散、主导力量错位、产业间不够包容、配套措施跟不上等方面问题,建议发挥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挖掘区域根植性的自动稳定器功能、进一步提高小镇产业集聚的组织化程度、实施产业包容、打造服务型政府,真正推动小镇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乡村营地旅游已经成为乡村旅游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化旅游产业发展视角研究乡村营地旅游项目开发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借鉴意义。当前,乡村营地项目旅游项目开发正面临缺乏顶层设计、企业与政府开发缺少平台、项目开发缺乏特色污染环境、国际经验不足等问题,为此从国际化旅游产业视角出发,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有助于乡村营地旅游项目开发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15.
近年来,国内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步入蓬勃发展时期,但随着而来的是同模式、低质量、高成本等问题的出现,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应进一步增强其内涵和质量建设,加强与农业、文化、养老、教育的融合,开发乡村旅游+模式,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进而促进乡村旅游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产业融合的咸阳市乡村旅游价值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咸阳市为研究区探究基于产业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的价值体系构成,以期为咸阳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开展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游客参与乡村旅游情况,通过即时访谈法了解导游和当地商户对咸阳乡村旅游的认识,并归纳产业融合给乡村旅游带来的有利价值。[结果]产业融合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多种有利价值:(1)功能价值,主要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内容需求的多样性,即56.0%的游客想参观民俗民居景点,37.0%的游客想参与生态休闲、瓜果采摘项目,5.0%的游客想体验农事活动;(2)资源价值,61.5%的乡村旅游资源属于一二级旅游资源,发展水平低,产业融合解决了乡村旅游资源落后问题;(3)情感价值,不同游玩同伴寻求的情感体验价值不同,产业融合使游客的情感体验更深刻和多元化;(4)品牌价值,目前仅有20.0%的省外居民参与了咸阳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推动省外游客涌入,提高了其品牌意识;(5)市场价值,乡村旅游不再分淡旺季,扩充了旅游业市场;(6)人才价值,目前旅游管理团队和从业人员中的高知识水平的专业人才仅占20.0%,基于产业融合背景,吸引了更多人才加入乡村旅游队伍,调整了咸阳市的人才结构,促进了人力资本的高效利用。[结论]基于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具有六大价值:功能整合价值、资源融合价值、情感交融价值、品牌宣扬价值、市场扩充价值和人才创新价值。在以后发展中,要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身,扩展视野和发展思路,实现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振兴乡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为促进该产业的健康发展,应从整体上进行战略布局,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应注重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和生态宜居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乡村旅游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呈现快速扩张的发展态势,为解决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提供了诸多选择和途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旅游产业要素在一定地域空间内的组合方式、分布状态及经营效果,对区域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文章从空间结构视角对大连市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回顾,选取了大部分近城郊区,如金州新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等地作为案例实证对象,总结出大连市乡村旅游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并归纳了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大连市乡村旅游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经历了点-点离散阶段、旅游增长极阶段、旅游区(带)阶段、旅游集聚区(群)阶段4个演化阶段;在演化过程中存在乡村旅游在行政区内发展不均衡、旅游空间错位等空间问题和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单一等市场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乡村旅游与农村可持续生计耦合协调发展对促进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方法]文章通过构建乡村旅游与农村可持续生计系统指标体系,以熵值法与变异系数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9年青岛市城郊4区3市乡村旅游与农村可持续生计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空间布局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1)乡村旅游与农村可持续生计耦合协调度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村可持续生计水平呈现波动增长。(2)从时空分异特征来看,2010年各区市多呈失调状态,2015年以中级协调为主,2019年黄岛区实现优质协调,其他区市达到良好协调状态。(3)单一影响因子分析显示人口密度对2010年耦合协调度分布状态解释力最强,乡村旅游景点密度对2015年、2019年耦合协调度分布状态解释力最强。(4)因子交互影响分析表明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结论]各地区应着力于发挥乡村旅游资源要素集聚的推动力,培育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合理开发与持续利用;聚焦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企业参与对于提升乡村旅游扶贫绩效具有重要作用。从企业参与的角度分析乡村旅游扶贫问题,发挥企业在乡村旅游扶贫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方法]由于外部性问题,政府行为对乡村旅游扶贫最终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客观上要求政府给予相应支持和规范,以更好发挥企业的扶贫作用。以政府监管与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关系分析为基础,构建政府监管与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演化博弈模型; 从政府监管角度,模拟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演化博弈过程,分析影响博弈双方策略选择的相关因素,探索政府和企业的演化稳定策略。[结果](1)政府监管行为对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策略选择具有显著影响,企业实质扶贫的策略选择取决于政府严格监管的强度。(2) 要保障企业长期进行实质性扶贫策略,政府的支持措施要有力度,并保持严格监管的强大压力,对虚假扶贫的处罚要到位,解决企业在扶贫中的盈亏问题。(3)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扶贫过程评估机制和事后审计机制,有效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政府应发挥市场监管作用,保护良好的市场环境。[结论](1)获取足够多的收益是推动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基本条件,而政府足够强的监管则是保障企业长期进行实质扶贫的关键。(2)针对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难点,政府要强化对企业参与实质扶贫的激励机制,加大对虚假扶贫惩处力度,培育企业参与的意识与能力,优化企业介入环境,以提升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