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六、中国同盟会 义和团运动后,人民的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孙中山看到了这一有利的形势。他感觉到已成立的、分散在各地的革命小团体,已经不能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因而便产生了把各个小团体的力量汇集起来,组织成一个统一的大党的想法。  相似文献   

2.
五、成立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脱险后,写信给英国政府和报界,对他们的慨然相助表示感谢;同时,给柯尔付了酬金,以示感谢。尔后,孙中山便着手撰写《伦敦蒙难记》。经过这一变故,他对清政府的专制残暴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革命的决心。  相似文献   

3.
<正>"革命"一词,源于西周,《周易·革卦》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里的"革"指变化,"命"即天命,革命就是秉承天意的变化。近代意义专指暴力革命的"革命"一词,来自西方。孙中山1895年在广州发动反清武装起义时,还自称"造反",不知"革命"  相似文献   

4.
<正>张静江是南浔巨富张颂贤的孙子。少年时冲进火海救人时被严重烧伤,落下终生残疾,髋骨摔折,股骨断裂。1902年被荐为一级参赞,25岁时随法国公使孙宝琦出国,赴欧途中结识孙中山。在船上偶遇孙中山之时,张静江就给了孙三万两银元。并约定:此后,张一门心思在巴黎做生意挣钱,孙中山要是需要革命经费,电报上只须用A、B、C、D、E五个英文字母,就可得到一、二、三、四、五万银元。  相似文献   

5.
凡之  昊魁 《农家之友》2011,(10):45-45
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之际,学术界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选择走"革命"之路。在讨论这个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时,民革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会长周铁农指出,孙中山本人曾经讲过: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我国发展史上很重要的一年。香港在历经百年沧桑之后将回归祖国,实现中华民族整整一个世纪的期盼。这是一件彪炳史册的大事,炎黄子孙都为之振奋和自豪。大家都知道,香港是被殖民主义侵略和掠夺的中国领土,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百年耻辱。收回主权,国家统一,成为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今天,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按照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定  相似文献   

7.
经济名词     
《农场经济管理》2011,(7):62-62
<正>『南昌起义』是指1927年8月1日凌晨于中国江西省南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反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由周恩来、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和贺龙领导。"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继承孙中山的武昌革命起义,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左  相似文献   

8.
2001年,观众将看到《抗美援朝》、《长征》、《日出东方》、《秦始皇》、《孙中山》、《笑傲江湖》、《郑成功》等7部重头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34集电视剧《秦始皇》,从千古一帝秦始皇公元前246年13岁登基称王开始,着力表现了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庞大帝国的前后经过。阎建钢执导,秦始皇由张丰毅扮演。30集电视剧《抗美援朝》,多角度地再现了这场对世界格局起着重要作用的战争。李前宽、肖桂云执导,古月、孔祥玉等主演。20集电视剧《孙中山》,记述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从1895年第一次武装起义到1…  相似文献   

9.
黄埔军校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苏联的经验和模式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所初级军事指挥院校,被誉为"将军的摇篮"。当初,富有革命民主思想的孙中山先生推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主张,因而,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也被吸收或考入黄埔军校,接受新的军事思想理论学习,进行军事专业训练,为日后成为战功赫赫的将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对革命者大开杀戒。中国共产党终于意识到独立掌握武装的重要性。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一批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教官和学生成为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经过20余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著名将帅。他们中间有:  相似文献   

10.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11.
对洪门水库渔业经营的几点建议龚建辉(一)洪门水库是我省第三大水库,有可养殖面积7万多亩,从1984年开始发展栏网养殖以来,现已全部开发利用,是我省大型水库中开发利用最早、利用率最高的一座水库。目前整个水库年产鲜鱼160多万公斤,产值600多万元。但是...  相似文献   

12.
四、伦敦蒙难起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不料,起义的前一日,在广州参加起义人员朱淇的哥哥朱湘见朱淇在起草讨伐满清的檄文,恐怕自己受株连,便向缉捕委员李家焯告密。李一面派人严密监视孙中山,一面向接替李瀚章任两广总督的谭钟麟报告。谭接到密报后,急忙调一千余名防营回广州城进行防卫。李家焯带人搜查了革命机关,查获了军旗、枪械,逮捕了陆皓东、程耀宸等6人。  相似文献   

13.
十一、为共和继续奋斗 武昌起义的胜利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震动了东西方的帝国主义。他们采取种种办法,对中国革命进行干涉和破坏。武昌起义后,为了迫使革命军和袁世凯妥协,便由英国驻汉口总领事出面,进行“调停”,12月初,南方革命军代表及北方袁世凯的代表在上海开始和谈。正在和谈进行的时候,孙中山回国,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并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袁世凯大为恼火,否认南北双方所订的一切条款。  相似文献   

14.
为弘扬"五·四"精神,农发行山西省分行由机关党委、工会、人事教育处及团总支牵头并带领全行团员青年于5月1日赴延安革命老区进行参观与学习,接受革命历史知识和革命传统再教育。这次活动中,团员青年主要参观了毛泽东同志从1937年至1947在延安10余年间的重要革命活动路线和旧址,毛泽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联系群众的光辉实践历程。团员青年还冒雨参观了中共中央旧址——杨家岭;  相似文献   

15.
《南方农村》2009,(2):55-55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有个提法引人注意。他说: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这里,我们党第一次把改革开放宣称为一次“新的伟大革命”,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我刚到井冈山、瑞金等地走了一圈,很受教育。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关于土地的事。   中国的革命和土地关系极为密切,我们甚至把一个时期的革命活动称作“土地革命”,可见解决土地问题是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中国革命的成功不能不说与比较好地解决了土地问题有关。作为跨世纪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大家回过头看看那时候的土地解决方案,应当对现在的工作有所启发。   1928年,井冈山根据地颁布了《土地法》; 1929年 4月,《兴国土地法》出台; 1930年,闽西党的“一大”通过《土地问题决议案》: 19…  相似文献   

17.
黎志 《农家之友》2013,(11):33-33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宋庆龄,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早年追随孙中山,坚持国共合作,奔走在革命最前沿。全国解放后,在建立中国福利会、发展儿童福利事业中贡献突出;她是国际知名的活动家,深受各国友好人士的尊敬;她一生中鲜为人知的廉洁自律、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更展现了“操比金石,节砺冰雪”的高尚品格。 福利会主席的慈母心 1950年8月,“中国福利基金会”更名为“中国福利会”,宋庆龄担任主席。1951年9月18日,她荣获苏联“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她把10万卢布奖金全部捐献给中国儿童、妇女福利事业。  相似文献   

18.
<正>在多年的鱼病诊治经历中,经常会发现有一种草鱼不明症状死亡,按常规诊断,没有发现其有目前一般性鱼病的表象症状,究其病因,只有一个共同特征镜检鳃丝切片有淡黄色气泡样的似虫体,其他没有明显病症。不明症状引起草鱼死亡时间和流行特点:2000年7月6日,潋江镇洪门村虎头茶鱼种池塘;2001年7月2日埠头乡垓上水保试验场鱼种池塘;2005年6月16日在长冈乡塘石村河岗坝的鱼种池;2011年9月13日,潋江镇南门村下埠桥鱼苗培育池。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农业近代化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恒心 《中国农史》2002,21(3):104-111
在中国近代史上 ,孙中山的农业近代化思想独具特色。具体表现在孙中山“重农”但不“独农”,既强调农业近代化是工业近代化和国家振兴的基础 ,又重视农业与工商各业的协调发展 ;既强调科学技术与农业教育在农业中的作用 ,又重视政府、农官在农业中的导向和管理作用 ;尤为可贵的是孙中山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把变革生产关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前提和首要条件 ,从而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孙中山的农业近代化思想在今日中国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农家之友》2014,(7):39-39
<正>1922年,朱德赴德国留学。贺治华在上海认识了朱德,便追随他去了德国。1922年冬,36岁的朱德和19岁的贺治华喜结良缘。1926年5月,党中央决定派朱德回国做统战工作。考虑到国内环境恶劣,朱德只好让妻儿暂居苏联。事实上,贺治华喜欢的是朱德的地位和物质财富,并不愿意跟着他回国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1926年底,贺治华背叛朱德,和在莫斯科读书的革命青年霍家新结了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