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在19世纪,就深刻阐述了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内在联系,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发展关系,揭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是指人通过自己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占有自然,使自然为人类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进而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自然再生产是经济再生产的物质前提。因此.必须将经济扩大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持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再生产的三级循环圈与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5.
6.
布尔迪厄是文化再生产理论最杰出的代表,强调文化过程对于维护现存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有助于维护一个不平等的、分化为阶级的社会,并使之合法化.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的内容,力求探讨教育是通过何种途径和机制进行再生产的,并做出评价;同时分析了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的学术贡献及不足,希望以此为鉴,促进我国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8.
9.
何金龙 《经济师》2005,(8):18-19
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假设下,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认为经济能得到静态的短期均衡,在该均衡条件下经济以“常量”增长;放弃该假设,并对扩大再生产模型进行动态化扩展,则发现经济总是伴随“经济周期”、“就业下降”等非均衡状态,即市场要素不能出清,从而经济增长率下降成为必然。引入现代宏观经济学分析手段,避免经济非均衡发展,必须调节资本有机构成比例,这正是宏观经济长期均衡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11.
12.
随着我国整个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期,农业经济也进入了转型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面临着新的机遇和调整,并产生了新的特点。这些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将带来新的变革和挑战。鉴于此,本文在对转型期的农业经济新特点及其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新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全球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带动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的落脚点.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和科技思想为向导,通过对社会数字化嬗变的深刻探究,剖析数字经济新技术范式对社会生产过程所形成赋能效应,以及在社会再生产领域所带来的劳动的异化、活劳动代替及数据要素资源化进程加快等现象.在强调数字经济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应看到数字经济所诱发的非均衡性矛盾.通过多方面分析,希冀在抑制数字经济不利效应的基础上,为探寻我国数字经济新技术范式创新赋能制造业转型的路径提供思想支柱.  相似文献   

14.
刘晓华 《经济经纬》2006,23(6):11-14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及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使社会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往往不能保持,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在马克思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日趋严重,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西方经济长周期理论”就是其突出成果之一。但是,由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阶级的局限性以及在此立场上所形成的社会观、历史观和方法论,都制约和妨碍了他们对经济长周期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本质分析,这也是他们得不出科学理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制度供给、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朝贵 《经济师》2006,(3):186-187
制度变迁抑或技术创新一直是经济理论界关于经济增长理论争论的热点。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则坚持内生的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事实上,制度和技术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都发挥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制度供给不足和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滞后的双重制约局面,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和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成为当前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本文认为,基于财政是现代社会建设的核心,财政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不仅包括财政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关系以及财政与人口再生产的关系,而且包括财政与环境资源再生产的关系。这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原理,完善财政基础理论体系,避免不应有的财政政策失误有着重要意义。在当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指引下,强化对财政与环境资源再生产关系的研究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