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霞 《南方农村》2003,(3):17-2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占很大的比重。改革前,受城乡分割体制的束缚,农业中沉淀着大量的“隐性”过剩劳动力。改革后,家庭承包制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的效率,使土地上隐性过剩的劳动力迅速显现。农民有了择业的自由,他们或是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就地转移”,或是“离土离乡”流动到城市谋取就业。但是,由于农业人口的庞大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不足以及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有限等等因素,农业和农村中仍然滞留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获得就业,不仅事关中国农业效率、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仍以农户分散生产为主,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劳务输出等形式向城市流动,导致了农村的空心化和乡村经济发展的萎缩。发展农村新型生产经营组织,有助于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在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现状。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在独特制度背景下发生的独特过程.不同的农村人口选择了不同的流动方式.西北贫困回族社区农业劳动力由于受到已有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劳动力流动呈现出了不同的方式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不同地区农村之间的流动为主;二是向城市的流动规模小,主要是在城市边缘地带从事重体力活,陷入了"低水平社会资本"的"社会隔离圈"困境.  相似文献   

4.
在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已经成为城市食物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在发展中国家,都市农业又成为城市减贫和吸纳外来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及空间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丰台区系北京市城八区之一,农业人口占其总人口的10%,农业人口14.7万人中的从业人员为72542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万多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丰台区农业近年来日益呈现出向工业、商业领域延伸的趋势。因此,发展都市农业对丰台区的经济发展、创建和谐社会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丰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特征1.发挥优势,形成了…  相似文献   

5.
非农产业对过剩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虽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非农产业已经吸纳了近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面对庞大的过剩劳动力,现有经济中非农产业的吸纳能力仍远远不够。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阻碍了小农户土地经营权利的转让。一部分小农户虽然土地经营收益差,但因无转移去向,也就没有土地经营权利转让的现实意愿。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就地转移是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良策 农业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城市膨胀、工业扩张、发展二、三产业,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二是利用劳动密集取向技术发展农业,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业部门内就业得以深化,同时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我国国情而论,采用后者,即就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办法,不失为良策。  相似文献   

7.
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转移的障碍及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过剩劳动力的原因与分布从全国来看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剩余劳动力 ,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 ,城乡之间劳动力转移主要体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向城市。目前引起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主要原因有 :(1 )农业内部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下降。伴随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农业投入和技术含量逐步提高 ,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 ,活劳动投入大幅度减少 ,单纯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 (2 )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日趋萎缩。在我国乡镇企业崛起的近 2 0年中 ,共转移了近 1亿农村剩余劳动力 ,但 1 990…  相似文献   

8.
总的来看,城市化是一个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这在我国,实质上是一个农业人口的转化过程。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造成我国农村人口基本上就是农业人口。与国外城市化的动力来自城市工商业对劳动力巨大需求不同,我国城市化的动力主  相似文献   

9.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通常是以非正式或非永久性方式转移,他们经常在乡村与城镇问来回流动,与发达国家比较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同时,由于现阶段城市往往不具有相应吸纳能力的产业,使得大批流动人口只能流入城镇非正式部门,继而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拟对农民工权益保障与社会管理改革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当前,普遍认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途径无非有三:一是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使农业内部就业得以深化;二是通过农村工业化,为乡村劳动力提供非农业就业机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三是通过城市二、三产业发展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本文认为,在目前第二、三种方  相似文献   

11.
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大量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但并不能转变为城市市民。从家庭视角来看,农业人口市民化可以定义为农业家庭由部分转移到整体转移,最终实现家庭市民化的过程。"分步转移"对传统农村家庭结构造成了冲击,降低了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资本能力与人力资本能力。家庭市民化是当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问题。通过构建"分步转移"决策模型,分别对核心农业家庭的部分劳动力转移、全部劳动力转移和家庭整体转移这三种情形进行成本收益估算,用边际方法分析不同情形下家庭净收益的变化,得出家庭市民化的本质是市民化能力不足。最后,以家庭为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南方农村》2006,(2):21-21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6年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表示,针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以下五大措施引导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一是保护劳动力权益。二是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三是解决廉租房和子女教育问题。四是提高流动人口定居的比重。五是提高不同类型城市的就业吸纳能力。五大对策引导城市化健康发展@立  相似文献   

13.
农业与农民发展资本匮缺是当前乃至将来农业就业淤塞大量隐性失业劳动力的深层原因。由于我国城市化将受到资源的强制性约束,仅仅靠城市来完全吸纳农村的过剩劳动力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流动投资的成本分析——兼与农业投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劳动力流动投资的成本分析——兼与农业投资比较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刘焕喜郭犹焕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是近年来经济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国外解释劳动力流动动机的理论主要是收入均等化理论①,即不同职业和地区间的收入差别导致了劳动力在不同行业和地区间的流动。国...  相似文献   

15.
一般地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必然会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带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相应发展,它们是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发展过程.我们计算了若干国家干和地区城市人口比重相对于农业劳动力份额变动的弹性系数.在其他国家与地区,弹性系数基本上都大于1,城市化过程呈现出比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超前进行的趋势.而中国除1952-1957年及1978-1982年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晋中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有5个特点: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程度与城镇化进程基本吻合;②小城镇发展成为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吸纳器;③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转化农村劳动力创造了条件;④乡镇企业结构优化,为转化农村劳动力奠定了基础;⑤对外开放和城市经济发展,为转化农村劳动力扩展了空间。存在的问题是:①多数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差,造成转移过程中择业面窄、就业层次低;②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造成转移大军的无序流动;③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④乡镇企业举步维艰,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弱化。要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一是要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要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创造更大就业空间;三是要健全和完善农村劳务市场和服务体系,提高其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7.
《南方农村》2003,(6):30-30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最近提出,加速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加速城镇化需要消除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为的市场壁垒。我国过去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导致城乡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沿海地区人口增长率较高,城市人口比例提高幅度较大,已经成为我国吸纳农业剩余劳力和农村人口的主要地区。中西部人口大省和人均耕地水平较低的地区城镇人口增长率低,城市人口比例提高幅度较小,是农村人口的主要迁出地。要鼓励人力资源从西向东流动,鼓励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从东向西流动。城镇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各种生产要素流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推进“三化”同步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工业重型化趋势明显,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不高,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人口的“半城镇化”问题突出;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劳动力的年龄和素质结构问题日益凸显;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较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资源加速从农业和农村向工业和城市流动。同步推进“三化”发展,必须把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作为目标任务。根据我国现阶段“三化”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应当发挥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应当发挥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实现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内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均进行着调整,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而这种外流受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很大的关联。[方法]为了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文章利用1978~2014年面板数据,通过GMM三阶段分析法将农村流动劳动力流入各产业的比重变化,与三次产业结构比的变化进行描述性的对比分析,并建立联立方程及模型。[结果]研究表明:大量农村劳动力脱离土地,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在我国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第二、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了劳动力的流动;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生性关系。[结论]并针对这一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更好的引导农村流动劳动力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形势和执政理念的变化,我国流动人口政策一直进行着相应的调整。流动人口政策能够直接影响劳动力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对社会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文章从劳动生产率角度出发,分析人口流动政策调整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政策对劳动力流动的生产率效应以2000年为界总体分为两个阶段,以前两者关系显著,以后相关性开始逐步降低。最后,文章对新形势下潜在的改革红利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