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保障》2014,(11):52-53
随着《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意识增强,社会保险争议也逐渐增多。在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未依法缴费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如不缴、少缴费。对此,劳动者能否申请劳动仲裁,通过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保障》2012,(2):62-63
一些用人单位临时雇佣一些劳动力提供劳务,双方未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是劳务费,由于在单位财务中劳务费是在工资项目列支的,因此有社保机构将其列入社保缴费基数。很多用人单位刚刚申报了年度缴费基数,即有不少职工离职,相应地这些职工的缴费终止,但单位的缴费基数并没有减少;同时,在确定单位的年度缴费基数后,因职工新入职而增加的工资总额,通常也没有列入缴费基数。这些做法是否得当?  相似文献   

3.
咨询热线     
超龄人员能参加社会保险吗主持人:有的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以后,由于缴费年限不足,不能直接办理退休。用人单位愿意留用并继续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这种情况下能否允许用人单位为超龄人员办理参保并缴纳社会保险费?江苏读者周先生周先生:从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来看.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已签订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劳动者能否直接起诉(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赔偿养老金损失?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 某公司为鼓励劳动者提高文化与技术水平,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协议约定,对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劳动者,按原工资标准继续支付工资,其间劳动者不提供劳动,劳动者毕业后至少应在用人单位工作8年,如提前离职,须按未工作年限赔偿相应工资损失.后有劳动者未满8年向公司提出离职,公司能否要求其赔偿向其支付的读研期间的部分工资?劳动...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保障》2011,(12):62-63
案例回放 某职工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期间平均月工资为3500元,用人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平均缴费基数为2400元。2011年5月之后,该单位按其实际工资为其缴纳了社保费。该职工于2011年7月与该用人单位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能否要求用人单位将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期间少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直接支付给他,如果用人单位不同意,他能否在劳动仲裁、诉讼中提出该要求,仲裁诉讼应否支持?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那么在外派劳务时,能否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呢?近日,随着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书的送达,一起与此相关的劳务合同纠纷案落幕。法院依据行政规章认定,劳务公司向"出洋打工"收取管理费缺乏法律依据,判决被告某劳务公司退还原告胡先生押金4万元。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 用人单位因为厂区搬迁,无须继续履行劳动合同,遂告知劳动者并询问劳动者是否同意随迁或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认为用人单位单方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于是提起劳动争议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并要求其支付未提前一个月通知的"代通知金".劳动者请求能否成立?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办理了社会保险手续,并依法缴纳了工伤保险费,但没有缴纳其他社会保险费,如基本医疗保险费.若劳动者在未缴纳医保费期间生病住院治疗,能否直接要求用人单位赔偿医疗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保障》2014,(9):57-57
主持人:某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违法分包给不具有用工主体资格的个人,该个人聘用的劳动者在工作中受伤。因劳动关系不明确,劳动者以确认劳动关系为由起诉该建筑施工企业。一审法院确认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二审法院认为,劳动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规定“建筑施工、矿山企业等用人单位将工程(业务)或经营权发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并无法律规定发包方与劳动者直接成立劳动关系,因而认定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不当,撤销了这一判决,改判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用工主体责任。在接下来的工伤认定程序中,相关人员认为,法院生效法律文件已经实际否定建筑施工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因此,劳动者申请工伤认定没有《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所规定的“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不应认定为工伤。在此类案件中,劳动者与发包单位间究竟有无劳动关系?劳动者因工作原因受伤能否认定为工伤?  相似文献   

11.
当下,有不少已过退休年龄的劳动者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这些达到退休年龄后继续为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者,是否依然受到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保护,以及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后是否有权终止劳动合同,成为困扰双方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整理浙江各级人民法院近一年审结的相关案件,对照全国其他地区的类似案件裁判结果,分析论证达到退休年龄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构成何种法律关系,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处理此类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四十六条规定,“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我原所在单位没有给我缴纳社会保险费,我依此1:7头通知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申请劳动仲裁后,仲裁委却未支持我的请求,说证据不充分,我的请求不能成立。请问我的请求究竟能否成立?  相似文献   

13.
根据劳动关系的从属性标志、法定代表人在公司中的地位以及其与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制定法定代表人应当归属于用人单位而不归属于劳动者.因而,对于法定代表人薪酬争议,应当定性为委托经营关系中的经营薪酬债权争议,适用民商法处理.我国劳动立法应当对劳动关系、劳动者、用人单位、雇主代表等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包括法定代表人在内的雇主代表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归属关系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保障》2012,(11):62-63
案例回放《社会保险法》第五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并将失业人员的名单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十五日内告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如果用人单位未履行这些义务,将对劳动者产生什么影响,应承担什么责任?讨论意见View1只要属于工资福利范畴的就应当享受如果用人单位未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并将失业人员的名单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保障》2011,(9):66-66
主持人:《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合同终止。农村户籍劳动者在达到60周岁开始享受新农保养老金时,用人单位能否依据该条款与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劳动者可能仅仅享受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  相似文献   

16.
“逆向劳务派遣”的司法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者已经与用人单位建立了事实劳动关系,但用人单位一直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相反,用人单位与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劳务协议后,要求劳动者与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再让劳动者以人力资源公司劳务派遣员工的身份在其原岗位工作。用人单位的这种行为,被称为“逆向劳务派遣”。本文认为,逆向劳务派遣违反了《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侵害了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应为无效。  相似文献   

17.
在劳动关系建立前,如果有证据证明新单位就因劳动者未办理网上退工手续而心存顾虑,不愿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则可以要求原单位承担侵犯劳动者就业权的不利后果。劳动者追索未及时办理退工手续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劳动争议占全部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比重并不大,但却是较有特点且经常会存有争议的一个种类,由于发生争议时双方劳动关系已经不再存在,因此属于"后劳动关系时代"的劳动争议。除要求赔偿失业保险金外,现实中,还时有劳动者拿着某用人单位的证明,称因原单位未及时办理退工手续导致其被新单位辞退,并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是以劳动(人事)关系为基础条件的,从参加工伤保险到进行工伤认定,再到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均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人事)关系为前提。灵活就业人员是指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的人员,他们没有用人单位,也没有与其他主体建立劳动关系,难以纳入现行工伤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9.
第一条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等组织,应当采取宣传教育等各种措施,推动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 第三条劳动合同法所称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由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20.
劳动合同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关系、订立劳动合同时,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特别约定的供劳动关系双方主体互相考察的期间。试用期是劳动关系双方以较低风险相互考察对方的一种手段。在试用期间内,用人单位考察劳动者是否符合录用条件,劳动者则考察用人单位介绍的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