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择了正确的团队,就是完成了80%的工作。”这是很多风险投家投资企业时的经验之谈。调查发现,与传统企业家往往单抢匹马打天下不同的是,大多数活跃在新经济领域的第三代企业家,都喜欢抱团创业,他们中间90%以上都有一个三人以上的团队。他们的创业也因为一开始建立了一个非常专业、分工明确、互补明显的创业团队,而使企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当企业扩大到一定阶段,也能够摆脱家族企业的弊病,迅速地吸引风险投资,确立良好有效的企业制度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2.
以前,农村里的人都爱往外跑,因为大家都觉得“墙外”才是处处黄金,家里也为有人在城市打工而骄傲;而今,却有不少人争相回归农村创业,原本满地“黄金”的农村,如今真正成了浙江企业家掘金的宝地。近年来在浙江约有2万家企业看到了农村的新商机,投资近80亿元,淘金“新农村”。传化、新希望等不少大型企业也把下一步发展目标放在了农村。  相似文献   

3.
《英才》2003,(5)
时下很多中国企业家喜欢玩一种叫“扮上帝”的游戏。这些人在创业早期时,往往天不怕地不怕,高呼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冲破一切规则、打破一切神像、用尽一切办法,去取得自己的位置。当终于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时,使开始不把自己当人看,他以为自己是神!于是在自己的鼓动或默许下,躁动的幕僚、无耻的媒体、盲从的员工,开始一场造神运动——幻化自己的生平、升华自己的不同、神话自己的命定,把偶然总结成必然,把冒险演绎成胆识,把偶有灵验的平常人吹捧成无所不能的“上帝”。曾在一个电视对话节目中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很成功的企业家被他的一  相似文献   

4.
本届“未来之星论坛”基本上成了柳传志、牛根生、朱立南等人与未来之星代表老中青三代企业家的现场交流与答疑会。获奖的都是成长迅猛的企业,其首脑自非等闲,但是对“柳大师”(语出牛根生)等前辈还是表现出相当的尊敬,并且争相求教。由于问题都来自企业现实,因而论坛少了宏大、深奥的演讲,更多对症下药的淋漓痛快。  相似文献   

5.
我听过张瑞敏讲卫生创建海尔的故事,我听过汪海讲创建双星的故事……一个个都是产品积压,债台高筑,濒临倒闭的小厂,经过企业家创业和再创业的神奇之手,十几年就可以创办成有影响的国际化大公司,无论你是学者、官员,还是经营者都会受到启发,甚至震撼。 何为企业家?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在我看来,企业家就是别具一格的创新家,就是敢担风险的创业家。厂长不一定是经营者,经营者不一定是企业家。企业家者,经营者中能创新,善创业之谓也。 创业要看形势,要分阶段。人称中国乡镇企业的创业有三个时期,三个阶段:八十年代是“胆商”…  相似文献   

6.
我创业是因为有梦想,三年前创立普派和今天创立法度网都是这样。没有梦想的人创业很难成功,有梦想什么人都可以创业。虽然创业的困难比想象中的要多,但跟梦想比起来,都很渺小。创业三年来,我总结得出,一个项目要成功、要长远发展离不开以下三个条件:  相似文献   

7.
<正> 在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存在的“59岁现象”与民营企业“各领风骚三五年”的“长不大”问题都反映了我国企业在企业家层面上存在问题。本文应用系统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隐藏在上述现象背后的更深层次原因,即企业的发展依赖于企业家,而企业家问题更根本的是因为企业经济系统自身结构的不完备,这种不完备使得优秀企业家的培养、“出线”权力与企业家才能的发挥受到阻碍。  相似文献   

8.
本文构造一个企业家关系维度社会资本、认知维度社会资本和结构维度社会资本对企业创业绩效影响的概念理论模型,研究发现企业家关系维度社会资本和认知维度社会资本对创业生存绩效影响显著,但是与创业成功绩效负相关;企业家结构维度社会资本对创业生存与成功绩效都有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家三种社会资本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之间存在一种结构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非常需要“白手创业”这样一些人。他们身上蕴藏着“企业家精神”的根与源,真正的企业家应该在这群人中出现。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当不少人凭着技术、资金、经验……以“浑身是胆”的勇气投身到创业的大潮中去时,不少企业家却为人才的流失而头囊不已。“跳槽”显然已成为了当下企业圈内最流行的词语之一。职业选择自由化、工作更换频率高已经成了不少就业者,特别是年轻就业者的显著特征,薪水少、发展空间小、老板脸色难看、福利待遇差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员工,特别是优秀员工们跳槽的原因。这也难怪,一边是满睫牢骚的企业家们:现在的员工,比老祖宗还难侍候;一边却是踌躇满志的年轻员工:赶明儿我也要当“老板”。如何化解矛盾?内部创业不失为一个双赢的选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企业家们大体上都是聪明人。但是,企业家们的聪明却是有“小聪明”与“大智慧”之区别的。“小聪明”,算不上是什么专有名词。民间对天资聪颖,顽皮好动,爱动脑筋搞点儿小制作,或者喜欢来点儿恶作剧的孩子常有此评。聪明而“小”者,谓其聪明得未上正路,无关宏旨是也。  相似文献   

12.
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一些气质,正好都是中国企业下一个阶段最缺乏最需要的东西陈宏、邓锋、朱敏,这三个名字国内企业界尤其是实业界可能还不太熟悉。我觉得有必要郑重向国内企业界介绍这三个人——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一些气质,对国内企业界未来5—10年的发展可能很有启发。这三个人都是“海归”,但却是在美国创业获得巨大成功后回国的“企业家海归”。陈宏在美国创办的  相似文献   

13.
鹰岩 《英才》2000,(11)
雷菊芳的生存智慧定位理想主义者的雷菊芳,自言喜欢“想入非非”。13年前拿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的她,硬是执迷不悔地下海成了一名科技“个科户”,这事发生在80年代的西部,几乎是不可想像的。当东部企业家在讨论如何第二次创业时,西部的民营企业家雷菊芳还处于原始积累的阶段。总跟自己比的她,从不跟风。抢先在市场上打出现代藏药的招牌,并非是她的幸运,全在眼光独到。据说,当年一批颇具实力的民营企业家浩  相似文献   

14.
顾欣 《中国新时代》2006,(7):112-115
王梓木还喜欢滑雪、骑马等。“企业家需要一定的刺激,刺激往往从冒险中获得,企业家需要有一种冒险精神。”“我比较欣赏华泰的王梓木,感觉他是个从容的人,心态积极、乐观,有很多爱好,游泳、骑马、滑雪,打高尔夫,生活、工作调节得很好,松弛有度。”一位采访过王梓木的记者这样评价说。这个评价是公允的,认识他的人都这么说。在哈尔滨出生,从小就喜欢运动的王梓木,少年时期就经常横渡松花江。清晨练长跑,365天风雨无阻,“三九”天也是短衣短裤,他冬天跑步的照片甚至还上过画报。大学时,除了游泳,他还喜欢上了跳水,上了三米台,又上五米台,后来…  相似文献   

15.
<正> 一个企业之所以成功,首先是企业家做人的成功;而企业家做人要成功,关键是做一个“有好习惯的人”。因为成功,只青睐“有好习惯的人”。我们的企业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做事先做人”。可是在企业现实日常经营活动中又有多少人真正作到了“先做人”呢?据国外的一项统计资料显示,自行创业的中小企业中,有40%的小老板,在创业的第一年就不得不面临关门大吉的命运。而存活下来的60%中,约有八成  相似文献   

16.
资讯平台     
企业家需要哪些素质 什么是中国的企业家,企业家需要哪些素质,如何培养中国企业家?作为中国著名的经济理论专家,曾担任过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现任中欧国际商学院执行院长的刘吉认为,21世纪的企业家必须具备“三商”、“四能力”、“一素养”。 “三商”即高智商、高惰商和高胆商。21世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家必须做到这“三商”结合。 “四能力”首先是创新能力;其次是应变能力,要学会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赚钱;第三是公关能力;第四是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对于企业家而言,破山中贼不易,破心中贼则尤难。企业家的“心中贼”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海散人 《英才》2003,(6):44-47
中国企业家协会在1987年曾经评选出20位全国名企业家。时过境迁,今天仍春风得意屈指数来竟不过两三位而已,大多数都成了过往烟云。仅就此而论,足见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的“伤亡”率之高。究其原因,是经营不善?是环境恶劣?抑或是自身素质使然?有人说,企业家的胸怀有多大,企业就能做多大。实际上,一企业家的视野有多远,也决定也他领导的企业能走多远。而企业家的视野在很大程度上受其身世、早年工作及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对于以创业型为主的中国企业家队伍来说更是如此。因此,面对尽管“伤亡”率极高但仍日渐壮大的中国企业家群落,如果抛开他们个体成长的背景去分析他们的生存形态与未来走向,都有可能陷入空洞化的推断,也不能复原中国企业家队伍从个人素质到经营风格的多样性,因为仅仅20余年的历程,不可能彻底抹去发轫于工、农、商、学、兵的中国企业家的出身“底色”。  相似文献   

19.
成功的女企业家正变得和篮球明星一样受欢迎。她们受欢迎是因为在男人掌权的经济社会里,她们成功的背后牺牲了很多,别人又太好奇于探究她们的一些所谓“灰色事实”。“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应酬最多的人是我,休息最少的人是我;陪笑最多的人是我,快乐最少的人是我;住店最多的人是我,回家最少的人是我;朋友最多的人是我,心灵孤独的人是我;看似潇洒的人是我,麻烦最多的人是我……”这是流传民间的一段歌词,搞笑又辛酸。和许多女性领导者一样,崔荣华喜欢把自己置于人群的中心,而不愿处在“顶尖”和“孤高”的位置。做酒店时,每当…  相似文献   

20.
我这一年来往研究日本丰田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日本企业在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主要关注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孔子的《论语》,另一个就是王阳明的“良知”体系。《论语》大家都知道,但王阳明的“良知”体系是什么?为什么日本人如此推崇王阳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