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书趣事     
我读书向来是囫囵吞枣,这一点早在我上小学时候,父亲就提醒我了,说我读书不如妹妹认真。同样一篇文章,我早读完并到外面玩了一圈,妹妹却还在那一字一字地读。但是当父亲问起文章中一些小问题时,妹妹总是一口答出,我撅着嘴半天答不出。此毛病就这样被我保留至今。有一天  相似文献   

2.
听骂     
一天老师来家访 ,对父亲说我哥读书懒 ,成绩差。父亲说 :“山里娃读几年书就够使了 ,十八岁就给你(指我哥)讨床席 ,早成亲早好。”山里人把媳妇叫“席” ,草席的席。老师无奈。老师又到邻居木娃家 ,木娃和哥同续四年级 ,一样的读书懒 ,成绩差。木娃父亲一听老师说了 ,就骂木娃 :“为人在一个好字。读书 ,你要读好书 ;种田 ,你要种好田 ;当干部 ,你要当好干部。外面的世界大着呢 ,读好书才会有出息。”那是个夏夜 ,哥没挨骂 ,哥想看看木娃挨没挨骂 ,木娃果然挨骂了 ,哥听得入迷。当时木娃父亲在乡里当干部 ,而我父亲是老实的种田人。木娃父…  相似文献   

3.
我读书的缘起,是受父亲的熏陶,父亲执著读书的血液,永远涌动在我的血管里。记忆中,父亲通读过历代古籍典册,又写得一手好字,加上在众人面前滔滔不绝地讲述天文地物,各个朝代惊人的演义,因此被人们称为“演讲大师”。我小时候极喜欢读书,由于家里贫窘的生活限制,根本买不起书,为了过一把“书瘾”,要常常步行五华里去乡驻地的几处书摊前租书看。  相似文献   

4.
悲壮的母爱     
罗暄 《乡镇论坛》2011,(9):14-14
我们家有4个孩子,父亲长年在外,工资也少得可怜,家里家外的一切,全靠母亲一人操劳。 那年夏天.被锁在家里的我领着弟弟妹妹闯了祸.年幼无知的我.竟然用家里杀虫的农药药蚂蚁。结果,毒死了一只正在下蛋的老母鸡。  相似文献   

5.
老家客厅的墙壁上曾挂着一个陈旧的大相框,吸引客人的不是里面发黄的老照片,而是一张五角面额的破旧人民币。这张钱是我九岁时父亲放在里面的。记得一次家里卖兔子,兔贩子走后,我和妹妹在他停车的地方捡到了五角钱。三十年前的五角钱对农村孩子来说,简直是一笔巨款。我们满心欢喜地交给了父亲,谁知他却严厉地训斥我们为什么不早说,推起自行车就去追兔贩子。  相似文献   

6.
李恒 《秘书工作》2006,(9):21-24
上一期我给大家讲述了我的父亲胡耀邦博览群书、点滴积累等鲜为人知的读书故事,使大家对父亲勤奋好学的精神及独具一格的读书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给大家讲述他在读书过程中如何学以致用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与其他内地第二代接班人刚刚开始适应家族企业不同,早在十几年前,尹明善创建力帆集团之初,儿子尹喜地就加入了父亲的企业。那时他还是个在校的大学生。尹明善说,"既然他自己的意愿是放弃读书,选择开始工作,我就同意了。"  相似文献   

8.
曾自 《秘书工作》2011,(6):51-54
读书,对于我的父亲田家英来说,是须臾不可无的生活内容。在他短短44年的生命中,书籍伴随他度过了一生。母亲曾对我讲过,有一次,毛泽东同父亲谈完工作,聊起读书的话题,聊到高兴处,主席对父亲戏言:“将来你死后,墓碑上什么字也不要留,我送你五个字‘读书人之墓’.  相似文献   

9.
北漂的父亲     
何春华 《乡镇论坛》2011,(23):38-38
父亲是一个水电工,在北京跟着一家装修公司四处给人装修房子改水改电。我也在北京读书。怏放寒假的时候,我准备找父亲商量买票的事,想和他一起回老家过春节。打父亲的手机,打不通,我心里有些慌,不知道怎么回事。于是,我就给包工头打电话,包工头说:“你爸在工地干活呢。他的手机从衣袋里掉下来,摔坏了,这两天忙,  相似文献   

10.
曾自 《秘书工作》2009,(7):38-40
我手头保存着一张当年毛泽东和读书小组成员在杭州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照片(如右图)。这个读书小组里有我的父亲田家英。  相似文献   

11.
王艳 《人力资源》2016,(4):78-79
人间四月清明日,我怀念父亲.在这个时节里,时间只有两段: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和与父亲分离的时间.“人生必奉一职,走心才能乐业”,父亲当年所言牵出丝丝缕缕的动感记忆,那是上一代人老而弥纯的职业情怀. 所谓“天职”,就是上天安排你结缘的职业 12岁,应该是读书的时候,可父亲家穷,爷爷是拉黄包车的,供不起我父亲读书.父亲只好去养犬户给人家喂犬.当时大连被日寇占领,父亲不得不自己解决填饱肚子的问题.就这样,父亲开始了“狗窝”生涯.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眼泪     
小时候,我非常恨我的父亲。 我家庭出身不好,父母的感情、父母与祖父母之间的感情都不和谐,经常爆发家庭战争。在那样的情形下,父母很难有好心情,尤其是我的父亲,脾气暴烈,稍不听话,我就会挨打,弟弟妹妹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雪上加霜,穷小子命运多蹉跎■ 罗盛75年出生于深圳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宝青汽修厂一名普通修理工,母亲则在环卫处当清洁工,一家五口,就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生活。实在拿不出钱来同时供他和两个妹妹读书,大妹只读完小学,二妹读完初中就退学,罗盛也只读到高三,便被昂贵的学费挡在了大学校门外。  相似文献   

14.
磨笔尖,爬格子,是件苦差事。然而几十年来,我一直把它作为自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乐此不疲。   我 1996年 8月正式退休。此前,因身患恶疾,所以早两年已处于半休状态。恶疾与孤寂曾使我对黄昏之年失去信心,但读书与磨笔的爱好,又频频在召唤我。所以,不管在职、半休或全休,我在读书之余,坚持练习作文,并向报刊投稿。从 1995年至 1999年,在自治区内外多家报刊发表了上百篇长短文章,其乐无穷矣,受益不浅。   常言道:豆腐白菜,各有所爱。人生社会缤纷缭乱,当各有所需所爱。我一贯既不嗜烟酒,也不迷歌舞,唯独喜欢读书报练…  相似文献   

15.
词典的故事     
捅马蜂窝这样的事情相信很多文章里都写过,淘气是孩子的天性,在冯骥才先生的笔下,“我”和妹妹同样也在半是淘气半是好奇的心理驱使下经历了、这么一件事情。文章语言朴实流畅,读来会为“我”的举动会心一笑,那是童年的生活,更是永久的记忆。  相似文献   

16.
读书与写书     
韩进彬 《审计月刊》2007,(10):62-63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读书。那时候,不像现在书多得恐怖多得令人眼花瞭乱。书店很少又很小,书架上我印象最深的书就是《向雷锋学习》、《雷锋日记》,再就是连环画《三国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水浒传》之类。我爱读书的原因也恐怕就是读书的机会太少了。读到小学五年级,下学期才上一个多月,我妹妹出世了,无人照看,只好回家当保姆。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还很艰苦。我1953年在天津市区出生的,衣食住行那个艰苦劲儿不说了,最枯燥的是文化娱乐生活,主要靠听收音机,长辈们叫它“话匣子”。我家的那台收音机已经旧得发黄了,是父亲在解放前买的——日本生产的。平时,父亲用它听大鼓、评书,听新闻;母亲听评戏、广播剧;我和哥哥、妹妹守着收音机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学龄前儿童广播”和“星星火炬”广播。  相似文献   

18.
长兄为父在中国旧时大家庭中十分普遍,尤其是穷苦家庭,父母生活压力大,长兄就要早早地承担起抚养、教育弟弟妹妹的职责,弟弟妹妹也要将长兄视作父母一样尊敬,接受长兄的管理。这是一种权责的对等。时过境迁,长兄成家立业,弟弟妹妹也相继长大,这种权责体系就要被打破,长兄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小家,弟弟妹妹也想要自己的生活。这种依靠个人能力来维持的管理体系最终会因为个人能力和精力的穷尽而被打破,打破后长兄还只是长兄,作为父亲的职责就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9.
父亲的庄稼     
王世虎 《乡镇论坛》2008,(29):42-42
东方的鱼肚白才露出地平线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在去往庄稼地的路上了。美美地喝上一大瓢水,把锄头往肩上一扛,毛巾往腰间一搭,父亲便意气风发地出发了。崎岖的山路上,父亲迈着轻盈的步伐,嘴里哼着欢快的小曲儿,仿佛去赴—个盛大的宴会,惹得母亲担心不已.总会在他出门前不停地叮嘱:你小心点,慢些走!父亲若无其事地把手一扬:这路我早熟透了,哪儿高哪儿低一清二楚,闭着眼睛都能走个来回,怕啥!  相似文献   

20.
孝与缘分     
李正华 《乡镇论坛》2013,(36):24-24
有一个朋友,自小就失去了母亲,和弟弟妹妹的关系一直都不错,与父亲关系却总是不好,几乎每次回家,都会和父亲吵架。按照她说的:和父亲没有缘分。缘分是一个很微妙的词汇。按照词典中的解释,它“是中国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一个抽象概念,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联结,是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