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魏苗 《上海金融》2012,(12):41-43,121
本文在阐述利率管制条件下中国银行业利润结构的基础上,运用市场供求均衡理论分析存贷款市场的均衡利率,发现存贷利差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存款管制利率越低,存贷利差越大。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存款利率提高,存贷利差收窄,银行利润下降。因此,为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业必须实行战略转型,转变以规模扩张为核心的外延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以降低资本消耗、减少资本占用的中间业务为核心的内涵集约型增长方式,以实现银行业利润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利率市场化改革,即官方放松存贷款利率管制,放弃对银行存贷利差的保护,使资金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许多国家在过去几十年先后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体系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商业银行利润80%来自存贷款利差的今天,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必然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挑战。对商业银行而言,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不可避免的"高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会使其存贷利差减少,严重影响其利润来源。因而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及存款账户管理能力,对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和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商业银行利润的口水战目前处于周期性低谷。前期的争论围绕利差(息差)展开:非银行人士说利差高(一般指贷款利率减存款利率),商业银行获得暴利;商业银行人士说银行净息差(一般指净利息收入除  相似文献   

4.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大客户经营影响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具体到大客户经营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贷款利率下降导致利差收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利差收入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利率市场化以后,存贷利率由金融市场资金供需双方自主议价,为了争夺优质客户,在短期内不排除各家商业银行将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影响自身利差收益收窄。近期,中国银行业净利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研究美国银行业的利率定价机制,得出如下结论:利率市场化可在短期内完成;利率管制并未给美国银行业带来超额利差与利润;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利率市场化均不必然导致利差水平下降;完善透明且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催生其成熟的利率形成机制,联邦基金利率、LIBOR、国债及掉期利率分别作为美国银行业短中长期资金定价的基准利率。中国在不放松市场准入限制的情况下推进利率市场化,缺少一种机制来抵消超额利差;商业银行应建立融合利率、费率与汇率的客户关系定价机制,并重视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会计体系等。  相似文献   

6.
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最常用的一种管理方法,被普遍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以及风险管理中。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在银行总利润中占比过大,银行过度依靠利差收入的特征广受诟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本文基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分析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利差1逐步收窄,信贷市场呈现“以价换量”的竞争格局,商业银行以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模式面临较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存贷利差的演变和均衡利差的界定得到,当前信贷市场竞争已较为充分,商业银行总体利差接近合理水平。未来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路径应重点从降低商业银行负债端利率和强化成本控制两方面出发。  相似文献   

8.
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最常用的一种管理方法,被普遍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以及风险管理中。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在银行总利润中占比过大,银行过度依靠利差收入的特征广受诟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本文基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分析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最常用的一种管理方法,被普遍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以及风险管理中。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在银行总利润中占比过大,银行过度依靠利差收入的特征广受诟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本文基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分析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VAR模型对我国银行业盈利结构的实证检验表明,信贷规模与利差是影响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因素,但银行净利润对于资产规模的脉冲效应大于对利差水平的脉冲效应。高投资驱动增长模式是信贷规模扩张、银行高利润的根源。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实现我国银行利润增长模式转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服务和资本是商业银行的两个基本盈利手段。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定价市场上展开的激烈竞争,使获取存贷利差的空间将逐步缩小。而大力培植增值服务业务,开拓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将成为商业银行应对利差减少、支撑经营利润持续增长的必要手段。2003年1  相似文献   

12.
利率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方 《新金融》2006,(5):48-51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加速推进阶段;利率市场化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形成多方面的影响与挑战:银行竞争更加激烈、利率风险凸显、利差下降、利润滑坡,等等。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认识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冲击,加快构建利率定价与利率风险防控机制与体系,提高应对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王培明  樊欢 《时代金融》2013,(6):170-172
本文从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利差影响及其稀释因素两方面阐述,得出两点结论:一、利率市场化改革会使银行存贷利差缩减,对银行传统盈利模式造成冲击;二、贷款规模、高利率的小微企业信贷、中间业务收入会稀释利差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同时本文最后提出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要加大中间业务收入水平,向混业经营方向转变,同时要加大风险管理力度、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开发农村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4.
论合理利差     
利差是指利率之间的差额。如存款与贷款利率、银行与信用社利率、联行之间的利率差额等等,统称利差。本文所讲的利差是指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的差额,也把存款利率大于贷款利率的差额称之为倒挂,利率倒挂是银行经济工作中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合理利差是指存贷利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不断的加快,特别是存贷利差的趋小给一直以存贷利差作为主要收入的商业银行带来严峻的挑战,在加息通道形成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主要依靠赚取存贷利差来作为主要利润收入的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大环境,传统的盈利模式必须改变。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发展模式,采用薄利多销经营策略、对客户进行差异化管理、着力降低综合经营成本,提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切实防范利率市场化加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利率风险,加快业务转型,从而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保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今年农业银行率先在金融系统进行承包经营,既实行承包经营就要以利润为主要考核指标,而银行利润是由存贷利差所决定的,贷款利率低于“成本利率”(存款利率或拆入利率+费用率)银行就会亏损。银行贷款利率呈负利率状态,是不利于农行企业化承包经营,也不利于稳定存款,抑制对资金的过度需求的。为此,笔者对平乐县供销社系统贷款呈负利率状态进行了调查,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现实背景,对H-S(做市商模型)利差决定模型进行调整,构建利率市场化指数作为衡量利率市场化程度的代理变量,并利用45家商业银行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探讨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差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利差产生了影响,但利率市场化与利差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而是呈倒U型关系。整体而言,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的利差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差快速收窄,经营利润受到较大幅度的挤压,尤其人均业务规模较小且长期依赖高利差政策红利生存的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将面临严峻考验。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应及时转型创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战略,从而在激烈的金融同业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我国将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增速将会受到较大的限制。同时,由于存在非对称加息的可能(存款利率调高幅度或大于贷款利率调高幅度),存贷款利差将会逐步缩窄。因此,信贷业务收入增加、负债成本下降和利差扩大因素带来银行盈利增加的空间将越来越少,比较而言,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将对2008年银行利润增长的贡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王仰信  车华  张庆 《甘肃金融》2006,(11):57-59
2006年8月19日,央行再次将存贷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这是继过去11年当中经过8次下调之后的第3次连续上调,且与上次调息相隔不到半年,预示着我国利率进入了新一轮加息周期.今后,利用利率杠杆调控信贷投放将成为央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对于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的甘肃省农行来说,如何抓住加息机遇,扩大存贷利差,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