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最热议的话题之一。如何有效地控制碳减排是应对的核心。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作为走向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选择市场手段控制碳排放更具发展前景。市场手段控制碳排放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数量控制的排污交易,另一种是基于价格控制的税收。文章详细探讨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采用边际分析的方法,比较基于数量控制的碳交易和基于价格控制的碳税哪个更适合在中国未来使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中国碳减排量的边际成本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要大于边际收益曲线;而在长期,中国碳减排量的边际收益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大于边际成本曲线。所以,短期内实行碳税,长期内实行碳交易的做法,更符合未来中国的情况。研究结果对未来中国的碳减排政策的确立和实施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我国二氧化碳减排政策的实施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采取了减排措施,碳税和排放权交易制度是达到既定减排目标最有效的政策工具。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当前宜采用排放权交易制度为主,碳税为辅的政策方案。但由于碳税更简洁,管理成本、经济成本更低,当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宜过渡到全国统一的以碳税为主的减排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3.
正开征碳税和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目前控制碳排放的两大重要手段。自从《京都议定书》确立了碳排放交易制度,以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和北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为代表的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发展迅速。中国也已经在部分省市进行这方面的试点。作为减少碳排放的市场化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实质是碳排放权的有偿取得,它和碳税既相互联系,也相互区别(详见表1),各自发挥作用,共同推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实践中需要考虑这两种制度的有机协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  相似文献   

4.
在气候变化经济学的视角下引入稀缺租金分析碳管制政策的成本,选取了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这两种国际主流的碳管制政策,基于Nordhaus的对数函数和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核算了MAC和SCC,开展了碳管制的分布式效应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稀缺租金视角下的碳管制成本取决于一般均衡成本、因素禀赋和消费模式,碳管制的分布式效依赖于价格效应和福利效应。从成本效益角度分析,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均可以增加政府收益,祖父许可证制度更有利于实现效率和公平。此外,Nordhaus的对数函数和IAM模型具备自洽性、系统性和可行性,对碳管制的分布式效应评估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碳税政策、能源要素、碳排放和产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在引入环境公共支出与政府减排偏好的基础上重构政府目标函数,探讨最优碳税的决定机制与碳排放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实施动态碳税能够带来消费产出比的增长和碳排放总量的下降,有助于经济向消费驱动及绿色低碳转型。此外,本文还对两种不同减排关注度下的动态碳税情形进行了模拟,结果发现在应对碳减排问题上,政府最合理的态度是保持适度关注,此时实施动态碳税政策有助于经济发展向更高层次的均衡迈进;倘若对碳减排持过度关注态度,那么实施动态碳税政策则会产生“双刃剑”效应,在实现更高减排效率的同时也会对产出和消费产生强烈的“挤出效应”,令二者陷入“双重底部循环”。因此,政府保持适度的减排关注才是适应当下经济发展需要的占优选择,这不仅能够为实现“双碳”目标托底,更有助于经济系统向更高的消费、更高的产出以及更加合理的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6.
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有效进行碳减排的两个重要的制度选择。由于我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占国内排放总量的比重较高,且国际贸易对国内碳排放水平有较大影响,国际贸易成为我国碳减排制度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提高了我国碳排放总量,国际贸易和产业国际转移提高我国碳排放总量并影响我国国内部分行业碳排放水平。因此,国际贸易成为我国选择碳税还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重要参考。同时,我国实行不同碳减排制度对国际贸易产生不同的影响:开征碳税将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四大影响,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也将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三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回顾了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研究文献,然后以边际减排曲线为分析工具,对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利益分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承诺为依据进行不同交易范围下各国收益分配的实证分析。通过构建两阶段模型,文章讨论了发展中国家未来承担不同减排义务情况下现阶段的最优出口规模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非附件B国家"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需加强合作以应对利益分配不公,中国需要针对13亿吨最优出口规模,根据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规模调整和制度创新,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基础设施,引导企业自律性减排。  相似文献   

8.
温室气体减排的实践表明,相比传统的气候变化治理措施,设计合理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实现减排目标。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能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变的条件下,赋予排放主体更多的灵活性,用以选择成本最低的减排行动。目前,国际上主要以《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规定为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的法律基础,以产权理论和集体行动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研究碳排放权制度相关问题时,应立足国际视角将碳排放权作为人类的环境权益加以考量,并认识到碳排放权交易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9.
杨仕辉  胥然  魏守道 《经济前沿》2012,3(6):119-127
基于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构建了两个对称国家碳排放配额政策选择与企业碳减排选择的两阶段博弈模型,运用逆向求解法求得了均衡解,并通过进一步分析碳排放许可证政策、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和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的福利效应,得出了两国政府碳排放配额政策选择的激励相容条件和参与约束条件,确定了全局稳定均衡最优解及其条件;此外,还分析了两国政府碳排放许可证政策、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和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的环境效应和贸易效应。结果表明:从福利效应来看,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是全局稳定最优解,可以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Pareto改进;从环境效应来看,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也是严格占优的,有助于减少各国和全球净污染排放量;从贸易效应来看,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好于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因此,北-北型对称国家会优先选择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南一南型对称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仍然会优先选择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南-南或北-北型对称国家之间容易实现碳排放政策合作,实现全球环境合作还有待时日。  相似文献   

10.
碳排放影子价格是衡量单位碳排放增加引起的边际产出减少的货币幅度,即环境治理的机会成本,其测算对我国制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采用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以及粒子群算法对我国7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所在地区的影子价格进行测算,同时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现行交易价格进行对比,分析其是否存在扭曲。研究结果表明:我国7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所在地区交易价格与影子价格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但均存在较大程度的偏离,说明所在地区企业减排成本高、压力大,尤其是广东和深圳的环境治理成本较高,与此同时,湖北出现了"搭便车"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当下,全球气候显著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和气候灾难频发,形势愈发严峻,减少碳排放是全球应对气候恶劣变化的最佳选择,世界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碳减排制度,以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两大减排工具为主。碳税作为强有力的减排工具,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运用。文章总结归纳国际实践发展过程中各国不断调整的碳税征税主体选择,结合国内“双碳”目标的引领以及绿色经济发展的需求现状,对我国碳减排制度的继续深化以及碳税征收对象的选择提出建议:对国内年碳排放量百万吨以下的企业征收碳税,且对特殊主体免征碳税。  相似文献   

12.
我国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要实现两个基本目标,或者基于两个前提来进行制度设计:首先是保障我国的发展权,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必要的碳排放的基本需求;其次才是通过排放交易体系发现和形成中国的碳价格,使碳长期均衡价格等于社会减排边际成本,以符合经济效益的原则实现全社会减排。  相似文献   

13.
《环境经济研究》2019,(4):F0002-F0002
段茂盛,1973年生,陕西人,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管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段茂盛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与战略,尤其是国际和国内碳市场、碳税政策等。是我国政府在国内碳市场建设和运行方面的主要支持专家之一,牵头编写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送审稿)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自愿承诺必将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及其修订为中国提供了很多启示:循序确定排放权分配份额、拓展对温室气体与产业部门的覆盖、密切国际合作、坚持适度与公平原则、注重政策法律机制的综合协调等等。中国也应从欧盟的教训中得到启迪,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15.
碳税是减少碳排放的一种重要经济手段.文章通过分析碳税对就业的影响机制,构建了一个体现中国经济和就业结构特征的资源环境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研究碳税政策对劳动就业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效应,验证中国是否存在产生就业“双重红利”的条件.结果表明,总体上而言中国就业需求趋于下降,但对不同就业群体的影响有所差异.假如在开征碳税的同时选择合适的碳税循环方式,就有可能实现就业的“双重红利”.  相似文献   

16.
论文回顾、梳理近年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评估及机制研究,主要围绕研究方法、政策效应和影响路径进行文献分析述评。随着碳排放交易政策评估方法和数据的不断丰富,研究从先验的模拟分析过渡至后验的实证研究。大量成果集中在技术创新效应、减排效应、经济效应和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等方面,技术创新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效应。同时,碳交易政策效应还受到机制设计、“信号—预期”机制、成本效应以及效应间强弱关系的影响。综上,论文提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评估的研究视角从宏观逐渐演进到微观企业层面,碳市场的有效性是政策效应产生与作用的基础等研判,为及时调整机制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娆  杨小伟 《当代财经》2022,(11):125-136
财务资源是企业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目标和开展经营行为的重要保障,因而探讨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否会对企业的财务资源产生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9—2017年我国A股上市企业构建PSM-DID模型,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显著提高了试点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影响机制检验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通过预防性动机和交易性动机两条路径而影响试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进一步检验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试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提高作用在具有投资偏好的企业、处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高行业的企业和市场势力弱的试点企业中更显著。因此,政府要继续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向相关企业提供绿色资源支持;企业要增强对“双碳”政策的敏感性,在提高现金持有水平的同时,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低碳、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双碳"目标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其对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影响依然有待检验。结合1997—2017年中国省级数据,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测度地区绿色经济效率,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试点政策对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损益偏离视角展开机制检验。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地区经济效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PSM-DID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基本结论依然可靠。缓解"收益在外,污染在内"的损益偏离现象,是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机制提升绿色经济效率的有效途径。随后提出通过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进而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为评估碳税改革对中国经济运行以及碳排放的影响,引进碳排放要素处理技术,构建了包括政府、家庭和企业等部门在内的碳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E-DSGE)模型,仿真测度模拟征收碳税的政策效应。结果表明:技术冲击与碳税税率冲击对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正向影响较为明显,生产税税率冲击对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负面影响比较显著,固定碳排放上限政策长期有效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碳税政策虽能有效抑制碳排放增长,但短期对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碳税税率应设定在40%以下,2035年前最高税率区间为4.7%~8.44%;碳排放总量控制对经济影响较小,可根据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需要灵活设置总量目标。  相似文献   

20.
经验证据表明,很多国家都很难严格执行既定的气候政策。从理论上证明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府在经济剩余、政府税收收入和碳排放的负外部性等多重目标约束条件下,实施碳税政策时会产生时间不一致现象。结果表明,即使考虑到公共资金的边际成本,由于企业投资的不可逆转性和沉淀性,相对社会最优而言政府也会在事后降低碳税率,导致更多的能源消费和更多的碳排放。为克服时间不一致问题带来的效率损失,建议政府应建立独立的碳排放管制机构,对碳税政策做出可置信的承诺,改变电源结构,鼓励减排技术的投资,完善碳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