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经为中国经济带来高速增长的有利人口结构即将发生转变。尽管业界关于“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有多种说法,但对于这一趋势的出现已形成共识。那么,一旦“人口红利”消失,是否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未雨绸缪,寻找新的增长模式?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恐惧“人口红利”的消失吗?劳动力比较优势真的就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惟一的可依赖优势吗? 本期专题为读者提供了多种视角观察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2.
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正在将其全球采购中心设在中国。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这一前景无限的采购链中,所占份额却还不足20%!中国的优势不仅仅属于中国企业。那么,我们该如何赢得这一本来属于我们的“蛋糕”?  相似文献   

3.
魏杰 《经济界》2005,(4):38-40
中国企业已经从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阶段,而上升到资本走向国际市场的阶段,即我国企业出国创业办厂。这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对此我们不应有任何非议。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实现资本走出去?中国企业产品走出去主要靠成本优势,例如劳动力比较便宜,但是这种成本优势在资本走出去中却不可能起任何作用,因为企业出国创业办厂所聘用的不是我国劳动力,而是所在国的劳动力,因而不可能靠成本优势走出去。既然这样,中国企业究竟靠什么优势才能走出去?我认为主要是靠技术优势。不过,这里讲的技术优势,既包括核心技术创新,也包括非核心技…  相似文献   

4.
单靠升温乃至过热的市场拉动,单靠全球对我们迅速成长的疏忽,单靠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已经难以保证我们中国企业的持续成长。面对缺少技术.缺少资金,缺少品牌,中国企业的下一步该如何抉择?面对越来越多的贸易纠纷,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该如何与中介机构联手应战?而在这诸多现实疑问之前,我们先要冷静思考:中国真的已成为“世界工厂”了吗?“世界工厂”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我们的工业化道路究竟该如何走?  相似文献   

5.
苦涩国茶     
茶叶,人说是国饮,这几年在世界上走俏,反映了现代人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时尚。而作为世界茶乡的中国茶在生产流通中却出了不少问题。我们传统的陶瓷优势不断丢失,看家的国饮难道也要失去优势?——主持人  相似文献   

6.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的稀土资源占全世界已知储量的80%,其地位可与中东的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我国稀土的优势发挥出来。”这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针对中国稀土资源的一段讲话。小平对一种资源评价和期望如此之高,相似的案例恐怕不会多。那么,小平同志为什么把中国稀土与中东石油相提并论?14年过去了,稀土的事情办好了吗,稀土的优势发挥出来了吗?这是读过小平同志这段讲话的人都会想到的问题。一、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稀土蕴藏量丰富,稀土资源储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且品种齐…  相似文献   

7.
面对不明朗的全球经济形势,面对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挑战,中国企业领导者如何创造优势竞争力?如何保持优质可持续增长?如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如何实施优先发展战略?为中国经济的持续恢复,消除结构性矛  相似文献   

8.
《楼市》2014,(17)
正Q1.2012年"大美之江生活圈"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两年过去,之江城市建设有哪些飞跃?2.之江板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对之江未来的发展有哪些优势?应该如何将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3.目前之江留用地开发情况如何?这对区域的配套、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4.在之江如何继续推进旅游休闲业的发展?5.之江交通配套的推进,为整个之江带来了哪些利好?  相似文献   

9.
刘春雄 《中外管理》2012,(10):86-87
那些靠着渠道红利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目前必须学会"二条战线的营销",既在传统渠道如鱼得水,又适应现代终端的营销逻辑。为什么弱小的中国本土企业在强大的跨国公司面前,能够存活、成长、成熟乃至壮大?有一项优势基本上是中国企业所独享的——这就是渠道优势,或称之为中国企业的"渠道红利"。人口红利与渠道红利中国的人口红利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将制造基地转移到中国。本来中国  相似文献   

10.
当代,指导各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然而按比较优势理论的原则,发展中国家应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及资源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生产并出口技术及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这一国际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无法赢得长远的经济发展优势。只有在国际竞争中真正拥有竞争优势的国家才能不断地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长足发展。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发展、行业结构等多个方面。不同国家的竞争优势的形成、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过程各有不同。当代中国正面临着如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该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晓真 《上海质量》2004,(6):20-22
中国制造业在发展战略上是强调民族工业,还是融入跨国公司?技术路线上是走自主创新?还是引进技术?产业选择上,是高技术?还是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2.
林靖 《人力资源》2004,(1):16-17
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中国企业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人力资源这一难于突破的瓶颈,这似乎使中国企业陷入二律背反的情状之中。中国具有人力资源的优势,但在企业的竞争力方面,又恰恰在人力资源方面缺乏一种强有力的竞争态势。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能否成功与跨国公司抗衡?关键在于企业的人,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竞争中无论是抗衡,还是  相似文献   

13.
问:有专家在《中国企业家》杂志撰文称,格兰仕现在拥有的竞争优势只是过去的资源能力。如果失去了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格兰仕适应未来的优势还有什么?  相似文献   

14.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入世后的中国及其企业将汇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面对国内与国际市场一体化和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国企业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世纪的国际国内新态势、新特点,从而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在新世纪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起好头,开好步?这是广大企业经  相似文献   

15.
《英才》2003,(2)
我认为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基本上可以用四个底线问题来回答:第一,凭什么凝聚人心?第二,凭什么安排今天(核心业务),明天(增长业务)和后天(种子业务)的三层业务链?第三,凭什么获得比较竞争优势?第四,凭什么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根据我的观察,大部分成功的中国公司都体现在第三点上,也就是说在比较竞争优势,即比别人强这一点上。比如早期通过“双轨制”通过政策资源致富,比如近来通过“广告战”通过市场做品牌,都是成功的例子。傅先生的精彩之处在于,他通过第三条道路——经营“关系资源”,获得比较竞争优势。“关系”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词,通过关系成为著名企业家的也大有人在,比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家》2006,(21):98-98
这是一份企业创新自测单,旨在帮助中国的CEO们拓宽思路,指导他们的创新实践。1.您是否制定了覆盖广泛的创新议程,它不仅涵盖产品和服务,而且涉及到运营和业务模式?您的企业是否拥有清晰且与众不同的创新组合? 2.您企业的业务模式是否独一无二?您是否清晰地了解您的企业应该在行业价值链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您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企业应如何有效利用全球资源?以何种方式进入海外市场才能形成竞争优势?以怎样的产业布局可以合理地规避风险?在日前举行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曹玉书道出中国企业“走出去”四大攻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发展观察》2012,(6):29-32
宣晓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员)刚才永伟已经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创新所面临的优势和劣势,那么中国向创新国家转型究竟能否成功呢?这显然是我们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我们知道,目前创新转型已经被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其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寄予了很高的期  相似文献   

19.
沈然 《中外管理》2004,(3):46-47
东盛的3A模式是否适用东盛当前的企业情况?当企业拥有一个强势产品之后,该如何用好这一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又面临怎样的挑战?让我们来听听专家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作为少有的能够在中国独立开发房地产的投行,麦格理的优势还能保持多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