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人口红利 所谓人口红利,按照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的说法,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不断断增加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的较高的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2.
韦宇红 《特区经济》2012,(4):186-189
广西人口红利期与全国比较,具有开启时间晚、潜在人口红利理论值小、持续时间短的特征。虽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确实使经济增长收获了一定的人口红利,但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所面临的供求失衡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效应。广西还剩下不到3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黄金时期",为充分兑现人口红利,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努力将潜在的人口转变机遇转换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  相似文献   

3.
人口红利     
《天津经济》2012,(10):85
一、人口红利内涵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人口红利”一经提出,就质疑声不断,作者认为不能用简单的人口总抚养比来解释复杂的人口与经济关系,人口红利不是影响经济产出的主要变量,其无法论述人口对经济影响细节,无法解释我国经济的涨落和突变,在中国无具体的人或单位收获人口红利。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我国对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多年探索和研究的重要结果,而由计划生育政策所造成人口总抚养比的下降本身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5.
人口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防说:“1982年~200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与总抚养比(被抚养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下降对人均GDP增长的贡献到了26.8%。换言之,我们有1/4以上的人均GDP的增长是靠人口年龄结构优势获得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即劳动年龄人口达到了最充分供给状态,使“中国制造”保持了长期的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口红利要素纳入罗默经济增长模型,从人口红利的视角下,分析其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根据1997~2016年的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与劳动力、居民储蓄、居民消费和总抚养比是协整的,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总抚养比对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具有负向影响。在此研究基础上,以人口红利视角对江苏省经济增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蔡昉 《西部论丛》2002,(收录汇总):17-19
中国在长期享受“人口红利”之后,许多人预期这一经济增长源泉即将于2013年前后,随着“人口抚养比”的停止下降而消失。对此,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领域存在不同意见。观点差异之大,争论对立程度之深,论辩感情色彩之重,颇不寻常。  相似文献   

8.
人口红利消失之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昉 《西部论丛》2010,(12):17-19
中国在长期享受“人口红利”之后,许多人预期这一经济增长源泉即将于2013年前后,随着“人口抚养比”的停止下降而消失。对此,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领域存在不同意见。观点差异之大,争论对立程度之深,论辩感情色彩之重,颇不寻常。  相似文献   

9.
白晶 《西部大开发》2006,(12):25-27
由于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社会总抚养压力较小,这样就为社会提供了富足的劳动力资源。陕西已经进入了这样的“人口红利”时代,成为经济大增长的黄金时期。据测算,人口红利期留给陕西的时间还有30年。紧抓机遇兑现人口红利,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就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0.
《发展》2010,(6):157-157
国务院参事马力近日指出,中国人口抚养比将在2013年出现拐点,但仍然有25年“人口红利”期。马力当天在“2010中国人口与发展咨询会”上作报告时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1.68%,居世界最高列。2013年中国人口抚养比将出现拐点开始上升,但2010年至2035年仍低于53%的“人口红利”期标准,处在劳动力丰富、抚养负担低、储蓄率高的“人口红利”期,  相似文献   

11.
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按照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的说法,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的较高的资本积累。生之者众、食之者寡的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为人口红利。人口红利的形成取决于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人口多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背景条件,劳动人口多并不等于人口红利。另外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使劳动力有机会和资本结合;二是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大于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存在一个强大的后备军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没有这个后备军,经济就会进入均衡状态,人口红利将消失。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总结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相关研究文献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第一人口红利和第二人口红利的概念做了扩展。指出人口结构转变可能通过影响技术进步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并从金融市场的角度进一步对第二人口红利问题加以讨论,认为在这一系列问题上还有可深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中国形成了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就业压力非常大,却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人口红利期"能维持多久?所谓"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  相似文献   

14.
李雨谦 《发展》2013,(8):22-24
人口红利正式结束了,人口还债开始了;何处求新增长动力?在2011年中国15岁至59岁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出现下降后,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规模也出现相当长时期以来的首次下落。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2012年中国劳动人口总量为9.37亿,比上年减少345万。"十二五"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供应总量保持持续增加,但是根据人口出  相似文献   

15.
徐玮 《魅力中国》2013,(32):20-21
人口红利作为衡量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讨论和关注。本文以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数据为基础,研究临沂市人口年龄结构的现状以及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探寻延长人口红利期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人口转变带来人口红利 世界各国的人口,不论是否实行计划生育,都或迟或早会经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两次转变:第一次人口转变是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第二次人口转变是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相似文献   

17.
卓勇良 《浙江经济》2011,(10):54-54
以本专科大学生为主体的经济,应该是一种高素质、创意型,能促进和引导消费的经济,这与以"农民工"为主体的经济,将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李琳 《宁波经济》2006,(5):46-47
近期,很多观察家陇心忡忡地指出,随着十年后老龄化社会的真正到来,中国经济赖以增长的人口红利将消失,中国经济将受到新的挑战。曾经,我们一直以为,人口太多,负担太重,即使再大的经济成就也会因这个庞大得甚至有些不可思议的除数而消耗殆尽。巨大的人口负担,使得我们不得不发出一声声沉重的叹息。然而,实际上人口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1982年—200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与总抚养比(被抚养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下降对人均 GDP 增长的贡献到了26.8%。换言之,我们有四  相似文献   

19.
石良平 《沪港经济》2006,(11):52-52
由于发展经济学一直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劳动力无限供给型社会,因此在研究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中,我们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充分就业水平这一问题上.  相似文献   

20.
人口是谁的红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和资本、土地、技术一样,都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关于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古已有之.但是人口被当作"红利",却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事情,似乎人口本身可以像存在银行里的钱,或者一笔投资,本身可以产生出分红和利息来.显然,这一典型的金融或投资界的语言,把人口当成了实现某一目标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