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萨沙 《西藏旅游》2011,(8):102-103
20世纪80年代初期,文物工作者在古格王国遗址调查对,发现了一个骷髅面具。面具最中间用两层布黏在一起,里外两面糊了两三层纸。面具外面,薄薄地涂上了一层粘土,并粉刷成白色:眼窝、脸部下方一些地方则溶咸淡红色。当考古工作者找到这个面具时,惊奇地发现糊面具的纸写满了葡萄牙文的《圣经》。  相似文献   

2.
每年雪顿节中,藏戏表演是一个重头戏。面具是篮色的,做工精细,纯手工制作的,面具上的表情似笑非荚,人们被那神秘莫测的表情吸引得呆住。这个是蓝面具藏戏所用的道具,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藏戏都是指蓝面冥藏戏。但是要仔细划分的话,藏戏可以分为白面具和蓝面具。白面具戏,系藏旗戏曲母体剧种,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十分广泛,藏语文称为”拉姆拔嘎布”,是仙女白面具戏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藏族民间面具艺术以繁多的品种样式,自成体系,根据表现内容、形式、样式特点和使用材质,藏族民间面具艺术大致可分为平板式面具、半立体面具、立体面具三大类;按形态来分,可分为硬塑型和软塑型两大类;按使用的材质和创制手法,可分为泥塑脱胎纸或布壳面具、布质面具、皮毛质面具、木面具、金属面具、石面具、泥塑面具等;按面具造型型制,则可分为以人物为基型的人物面具和以动物为基型的鸟禽灵兽面具和拟人化的动物面具.  相似文献   

4.
藏族民间面具艺术由于形成历史久远,文化积淀厚重,所表现的内容、形式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风格特色.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可分为原始祭祀面具、宗教面具、藏戏面具、民间歌舞说唱面具四大类,其中宗教面具又可分为"羌姆"面具和"悬挂"面具两类.  相似文献   

5.
古老的藏族面具艺术作为宗教文化与民间文化的载体,它的起源可追溯至1400年以前。“羌姆”面具艺术作为一种凝固着藏族悠久、凝重的文明发展史真实的写照物。  相似文献   

6.
《西藏旅游》2009,(12):44-45
当我们再次踏上古格故都札不让所在的这座土山时,根本无从寻觅那曾经闪亮的十字架和彩绘玻璃窗。只有残留的写满葡萄牙文的圣经书和一具奇特的骷髅面具,告诉我们那个遥远的未知……  相似文献   

7.
藏族民间面具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真实的写照、符号化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的成长,记录了自己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藏族民间面具艺术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他在发展中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彩.  相似文献   

8.
《西藏旅游》2013,(8):134-137
黑面王子 王子岗松顿旦生活在美丽富饶的色瓦仑王国,为了在远方的那哇波登王国寻找到适合的新娘,他戴上了黑色的火漆面具,遮挡了他原本牛奶一样白嫩的脸庞。可是带着希望上路的王子却在路上遭了难,沦落成黑面的乞丐,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流浪到了那哇波登王国。  相似文献   

9.
这个屋子缺乏生活设施,只有角落零零散散地摆放着各种面具和戏服、鼓、钹。一群女孩子穿着普通的棉质T恤,在屋子中央保持着一个抬手的动作不动。“1、2、3、4……”随着发令者的节奏改变,她们绕着屋子转起圈来。除此之外,我还能听到屋外传来阵阵念唱声,嗓音高亢嘹亮……  相似文献   

10.
藏戏的起源,是因为汤东熹布为了造桥而进行的一种集资性质的表演,带着大批舅女到处表演藏戏,后人回忆起来觉得藏戏美妙动听,遂保留了这个节目。当时为汤东杰布造桥的民工、渔夫和猎人等因劳作而脸被晒黑,被湖水映蓝了,故而汤东杰布在白面具基础上加工发展成为蓝面具,进行了精致繁复的装饰,整个面部装饰象征八吉祥徽。蓝色灵魂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