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按劳分配的“决定”作用(一)商品型按劳分配的产生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不再表现为价值,劳动者的劳动被直接当作社会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在作了社会扣除以后,从社会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这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产品型按劳分配。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与马克思的设想不同,是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那末,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质就是按劳动贡献分配;由于现实社会发展不具备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条件,因此不可能实现马克思设想的严格意义上的按劳分配。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按劳动贡献分配的分配形式,就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的本质是按贡献分配而言,我们也可沿用按劳分配这一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3.
一、对按劳分配原则再认识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按劳分配被视为劳动者之间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即在全社会通行的唯一分配原则。奉行这一原则的权威根据是马克思1875年写作的《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在他的这本著作中,对未来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设想是下列三方面的条件具备为条件的:一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共同所有;二是社会生产力发达,物质产品丰富,三是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消失。显然,这些条件在后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诸多国家都不具备。然而,基于对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按劳分配理论的机械、教条式理解,贯…  相似文献   

4.
一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认为,"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消费资料在各劳动者之间的分配还不能做到完全"公平的分配",而只能奉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即"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1].这里马克思第一次明确表达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按劳分配的思想,并把按劳分配中等量劳动相交换所体现的平等权利叫做"资产阶级权利".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著名青年经济学家刘福堂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创造价值量分配比按劳分配更科学.他分析说,马克思提出按劳分配时设想三个前提:没有商品、没有货币和单一的所有制社会.从我国社会主义现实看,马克思提出按劳分配的三个前提条件不存在,因而按劳分配只是一个理想和产品经济概念.从社会实践看,劳动是一种活动,不能成为一种价值尺度,体、脑劳动强度大也许创造出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大甚至为零,劳动强度小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甚至很大.所以按劳分配对具体劳动而言是无法把握的尺度,对社会劳动而言是无法具体的抽象.因而,几十年实行按劳分配的结果是“大锅饭”.  相似文献   

6.
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基本表现之一是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报酬较低。为确保劳动报酬稳步增长,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重建按劳分配实现机制。这个实现机制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它主要包括国家按劳分配制度在政策法规上的完善、企业对职工按劳分配制度的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组织对劳动者按劳分配权利的维护。  相似文献   

7.
按劳分配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实行按劳分配,可以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种是直接分配产品的形式;另一种是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实现按劳分配的过程中,采取哪种形式,则取决于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否存在商品经济这个重要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原来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再存在商品经济的,因而他们设想在那里将要实行的按劳分配,是采取产品直接分配的形式,即每个生产者给社会提供了劳  相似文献   

8.
武涛  肖月强 《特区经济》2004,(12):225-226
一、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工资制度改革 1.工资制度改革的过程与成绩 社会主义工资是劳动的报酬,是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货币表现形式,社会主义工资的职能有3个,即分配职能、激励职能和调节职能改革开放以来,工资制度改革经过了下述4个阶段:①早在1979年就普遍开始了奖金同单位留利或税收利润直接挂钩的办法,即职工工资总额中的标准工资仍由国家直接控制,  相似文献   

9.
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激励机制及其运行基础□张鹏飞王立柱一、发挥工资激励职能的前提——工资制度工资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是劳动的报酬。它具有保障和激励双重职能。工资的保障职能是指保证劳动者及其家庭人口基本生活需要,是劳动者劳动的基本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资料分配的主要形式。关于按劳分配的问题,虽然我国理论界开展过多次大模模的讨论,但是,过去的讨论,主要是在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前提下展开的。这样,就难免使人们对按劳分配问题的认识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重新认识和论证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原则,是经济理论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具有明显的区别,这是公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劳”,究竟指的是什么?至今看法各异。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粗浅认识。按劳分配的“劳”,从范围来说,是指个人劳动量而不是别的,这一点,大家的认识是统一的。因为在建立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劳动的前提下,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是平等的,消灭了剥削,大家共同为集体、为社会提供劳动,“除了自己  相似文献   

12.
韩郁郁  李航 《魅力中国》2011,(17):78-78,51
虽然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无论是从前提条件、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有很大区别,但是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仍然有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来阐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按劳分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传统理论一直认为,社会主义的分配,是按劳分配。本文则认为,撇开产权的孤立的按劳分配,是行不通的,是造成平均主义分配的根源。社会主义的分配,乃是按劳动产权分配。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是以其所有将劳动力和生产要素作为商品提供到市场上进行交换获得货币收益来进行和实现的,由价值规律客观调节的市场价格是分配的手段和实现形式。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仍然是我们理解现实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工资是在一定期间内,给予劳动者的报酬,亦称劳动的价格.根据报酬的性质,工资可以分为狭义工资和广义工资,前者仅指雇用劳动者的报酬,后者包括雇用劳动者和独立劳动者的一切劳心、劳力的报酬以及除货币工资以外所享受到一切和非货币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五大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我们党在分配理论和分配方式上的一次新的突破,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社会根据各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和提供劳务服务过程中投入比例的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具体说也就是劳动、土地、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共同参与收益分配。近年来,国有企业在职职工持股、技术、劳动等要素参与分配的问题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提出了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阶段的一个基本分配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根据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18.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争论不一,但马克思劳动价值中的价值思想应当是确定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包含着三个基本论断:劳动决定价值、活劳动创造价值、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为价值。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思想: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群众。当下,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思想就是要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为此,我们需要大力彰显劳动价值,深入探讨实现体面劳动的路径与对策,切实让广大劳动者共享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20.
按劳分配与提高脑力劳动报酬李枝葱按劳分配是马克思的"生产决定分配"的科学原理在社会主义生产高度发展阶段的特定分配形式。建国后,我国在建立公有制经济方面为按劳分配创造了条件。但是、我国现阶段落后的生产力和不发达的经济,决定了实行按劳分配必然有着自己的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