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业自解放以来的增长主要源于公肥、农机动力等现代物质要素的 投入的增加,并以其产出效率的降低为代价。1965-1979年,农业技术进步作用的-58%,1979-1988年为45%。利用科技进步促进我国未来农业增长在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技术创新。在现有技术水平下,提高技术效率仍有一定的潜力,但促进技术推广的根本措施在于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工业,增加现代物质生产要素的供给是科技兴农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今天的中国农业,即使科技兴农,促进其有效稳定增长的第一需求仍然是改革性的政策投入。  相似文献   

2.
王思明 《中国农史》1996,15(1):67-79
本文是一篇比较中美农业发展的论文。文章以发展经济学中诱发技术发明与体制变革理论为指导。重点分析比较了人口与资源、经济转型及科技教育等方面因素对中美农业发展的影响。指出;因资源禀赋的巨大差异,中美在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侧重和选择。从历史上看,美国因人少地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劳力,因而技术发展倾向于节约劳力;而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洞地少人多,人地矛盾引导技术发展倾向于节约土地。外部因素的影响虽然存在,但决定技术发展长期趋势的是内源性(endogenous)动力。此外,现代农业之所以不同于传统农业主要在于它们各自所依托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农业现代化建设与经济转型及科技教育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文章在对上述问题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1999年4月10日,中美两国签署了“中美农业合作协议”。这意味着我国向“WTO”又迈进了一步。中国农业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是符合当今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潮流的,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经济国际化就是对农业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的转换,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际经济大循环,并据此调整国内资源,出口那些密集使用丰裕要素的商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的商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和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双向流动,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从经济角度看,国…  相似文献   

4.
从农业的长期发展进程来看,主要存在两种发展模式:一是粗放型农业经营发展模式。即通过扩大耕种面积和追加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作物的总产量,从而提高农业收入水平。二是集约型农业经营发展模式。即通过改进生产管理技术、更新品种,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率来扩大农业经济收入,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逐步采用这种增长方式。一、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中国需要扩大农业产出来满足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农业产出的增加可以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也可以通过改进农业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5.
农业高新技术: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新技术是现今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由过去的要素驱动、资本驱动转向技术驱动、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在当今科学技术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武装农业,正在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主流。20世纪的后半叶,中国以世界7%的耕地生产了24%的粮食,养活了22%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人口、资源和环境的重负使中国农业在进入21世纪仍面临着艰巨而久远的任务,根据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国情,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唯一可行的出路在于采取高新技术战略。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问题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它不但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体现为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我国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变革时期,这个变革归根到底是发展,发展是硬道路,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整个社会从不发达经济转向发达经济,向繁荣,健康,明的阶段前进的过程,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可见,发展不仅是数量的增加和速度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由量的变动引起的结构性变化,应该是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发展道路应该是根据自己的国情,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人口增长并提高人口素质,同时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环境,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应该是经济,科技,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4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和分析了中国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表明:在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中国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年际间增长速度差异较大,但推动各年度增长的关键力量均是技术进步;在四大地区中,只有东北地区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其他三个地区均增长,且增长动力相似;由于技术效率提升乏力,超过40%的省份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相似文献   

8.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初探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农业生产各种要素相对稳定的综合产出的三大效益的合力。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所有要素中,制度要素起着灵魂的、导向的作用。制度要素与其他要素的结合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动态、适时、适量、适度;二是紧密不可分离;三是先进的、合适的制度的比较成本较低,效益较高,而落后的制度造成的恶果较严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深刻原因是中国“三农”问题存在着两大矛盾:其一,中国人口对粮食等食物需求与中国农业提供粮食供给的矛盾;其二,农民的富裕速度总是相对慢于城镇居民的富裕速度的矛盾。解决这两大矛盾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物流体系的进步,近几年农业发展迅速,但同时面临严重的农业生态资源环境问题,转变农业绿色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绿色生态化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农业高效、安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发展道路。农业产业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形式,也符合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本文以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出发点,提出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单元回归和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了辽宁小城镇地区农业人口非农化与各种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辽宁农业人口非农化是在人口、劳动力增长过多过快、人均耕地资源和积累资金双重短缺、粮食生产发展相对不足的条件下开始的。在这种条件下,积极发展广义农业对农业人口非农化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比商业饮食服务业对非农化具有更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任何一种产业单独对非农化的推动作用都是有限的,应该以各种形式的工业化和各种产业的相互配合来推动农业人口非农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点或时期内,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口;或者是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人口.人力资源是最特殊和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正如世界银行对中国进行考察后指出:"中国的经济前景将取决于能否成功地调动和有效地使用一切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永续盘存法和2008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28个国家1995~2013年的农业净资本存量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采用Malmquist-TFP指数分解方法测算了农业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及偏向效应,并比较研究了不同要素禀赋类型国家农业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28个国家存在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大部分国家的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提高;第二,农业技术进步在资本投入与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与劳动力投入之间节约劳动力要素,在资本投入与土地投入之间节约土地要素,但总体偏向于节约劳动力要素;第三,不同要素禀赋类型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不同,人少地多型国家农业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偏向较为稳定,而人多地少型国家的农业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偏向则变化较大,甚至出现反转。基于此,各国要充分利用由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带来的新机遇,选择与本国要素禀赋类型相协调的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模式,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距及空间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虑空间因素的影响,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收敛性,以期为缩小中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提供指导。[方法]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1978—2015年中国大陆28个省(市、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Moran′sⅠ指数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并使用空间误差模型探讨其收敛性。[结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较为明显的地区非均衡性特征;根据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将28个省(市、区)划分为"快速上升型""平稳上升型"和"持续下降型"3种类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弱→强→弱"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情况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收敛速度加快;分阶段来看,市场经济制度正式确立之后,空间收敛速度明显降低;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构成来看,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存在空间收敛趋势;分地区来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收敛速度呈现中部、西部、东部依次递减的格局。[结论]考虑空间因素的收敛性分析更能客观反映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应充分重视地区间的空间效应,通过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措施,逐步缩小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制度变革与农业增长的国际经验李 我国目前迅速的工业化或经济发展能否稳定地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增长及发展状况,而农业的增长及发展又与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农业的土地制度变革或创新密切相关。因此,总结国际上一些典型国家及地区农业土地制度变革的历...  相似文献   

15.
正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十三五"时期,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加大的多重挤压下,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业环境技术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我国"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的真实效率水平,在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核算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非角度SBM超效率模型测算2011—2015年我国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并将农业污染排放纳入Malmquist指数框架中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加以测量。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环境技术效率最高(1. 084),西部次之(0. 704),中部最低(0. 476);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9. 5%,增长动力主要源自绿色技术进步,而农业绿色技术效率贡献有限;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高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地区差异方面,东、中、西部地区平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不均衡,呈现西、中、东部地区依次递减的特征。针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逐年下降的原因,本文重点从政策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脑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根据人类活动环境影响及利用有限资源的新认识,提出改变全球社会经济行为的行动计划。其中心思想是通过改变发展与消费方式来提高生活质量。为此,提出了人类社会必须走资源、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是在世界人口不断增加、资源超量开发、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为寻求保护人类及其后代能够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与发展,保护资源的供需平衡及永续利用,维护环境的良性循环,而提出的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农业与农村发展模式。这 一模式是指在合理利用和维护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将传统农业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生产足够的食物与纤维来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各种需求,并通过农工商一体化,进行商品化、专业化与社会化生产,从而促使农业与农村协调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要素市场扭曲下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系统分析,以期为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要素市场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严重扭曲的事实,利用1997—2018年中国28个省( 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影响及其溢出效应。结果 中国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等要素市场扭曲度比较高,同时呈现显著地区差异;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技术进步驱动为主,大多数省份的技术效率不高,同时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不平衡特点;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等要素市场扭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要素市场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论 考虑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分析,更能客观反映当前不断深化的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所引发的地区差距,应充分重视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加大涉农政策调整,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的金融资源投入,逐步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9.
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农业企业化经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21世纪初期,正是我国由小农家庭制农业向高度商品化的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已经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一项重大抉择。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表明,各国由于资源贫富及经济、社会条件差异,乃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起步方式和道路不尽相同。中国作为一个特殊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小农家庭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特征十分突出。这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制约条件,也是国家制定农业政策的客观依…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世界农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的严重挑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保障食物供给、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改进蔬菜生产设施和装备,采用人为控制的环境设施和逐步实现机械化作业,使蔬菜生产受地理和自然条件影响小,可以按计划和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设施栽培条件下蔬菜的生长周期短、速度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