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3 毫秒
1.
先秦两汉粱秫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志忠 《中国农史》1999,18(2):100-109
关于我国古代的高粱栽培时代及其名称问题,农史学界长期以来观点不一。本文根据古文献资料、甲骨金文材料以及汉简和汉墓中出土的陶壶、陶仓等上面的文字材料认为,我国的早期文献中存在着关于高粱的记载。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当“粱”、“林”与其他作物名称并举时,“粱”就是指“高粱”,“林”是指有粘性的高粱。“林”本指有粘性的高粱,后来引申为指有粘性的其他各类作物。同时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材料表明:我国的高粱栽培历史最早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高粱有可能在我国是独立起源的,中国完全有可能是高粱的原产地之一。  相似文献   

2.
汉代苏北农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磐修 《中国农史》2006,25(1):23-31
本文按照古代农业自身发展的规律,从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力水平、耕作技术、农作物品种和产量等方面对汉代苏北农业进行探讨。从农业与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纵向比较看,汉代是古代苏北农业发展的辉煌时期。  相似文献   

3.
高粱(Sorghum vulgaris pers),又名蜀黍或蜀秫。见于古代农书和其它文献又有芦穄、芦粟、木稷、荻梁、秫秫、稻黍、茭子之称。高梁原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东北各省栽培较多,其次在山东、河北、河南、四川、陕西、江苏、安徽、山西、内蒙古、湖北以及甘肃、新疆等地都有栽培。但是,关于高梁在我国栽培的起源问题历来有印度传入之说。高梁究竟是不是我国的原产作物,这是学者们仍在争论的问题。自从一九四三年日本人和岛诚一报告了一九三一年由董光忠主持发掘的山西万荣荆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谷类炭化物,“经理学士高桥基生鉴定为粟(Setaria italica)和高梁(Andropogon Sorghum Var·Vulgaris)的炭化物以后,就揭开了我国高粱栽培历史研究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粱基本情况概述高粱属有40余种,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高粱起源于非洲,公元前2000年已传到埃及、印度,后入中国栽培。主产国有美国、阿根廷、墨西哥、苏丹、尼日利亚、印度和中国。高粱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按其用途可分为四类:食用高粱、糖用高粱。饲用高粱和帚用高粱。据营养学家分析,高粱的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含量为8.2%,糖7.8%,脂肪2.2%,还有维生素B1、B2等。  相似文献   

5.
王健 《中国农史》2007,26(2):17-25
中国古代的农事祀典源远流长,两汉时期渐次建立起以祀神与亲耕活动为主体的祈农籍田仪式,大力倡导重农文化精神,从而形成了汉代熔宗教、治策和文化于一炉的农政传统,对后世礼制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仪式传统与农事文化的双重维度切入,透过先秦源流的追溯、汉制的复原和汉儒话语的解读,探究其内涵,再现汉代农政文化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6.
稳定农业生产,借鉴,建立现代常平仓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农业问题,古代解决农业价格波动的一个好办法是建立常平仓。美国在新政时期为了解决农业产量波动,借鉴了中国古代农业思想和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通过立法建立平仓制度,奠定了美国当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作者建议我国要重视对古代农业思想的研究,恢复并建立现代常平仓制度,解决农业价格波动问题。  相似文献   

7.
关于玉米是否为中国本土原产作物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岑 《中国农史》2000,19(4):102-107
该文对近年来农史界出现的玉米本土栽培说的各个论据进行考辨,认为玉米本土栽培说所提出的各个主要观点,即《滇南本草》对玉米的记载,西南少数民族很早就种植玉米、西南高原有原始玉米的野生种,糯玉米起源于中国,汉代已有玉米等等,都是不足以成立的。该文认为,就目前的材料来看,玉米就是中国引种自美洲的植物。  相似文献   

8.
安忠义 《中国农史》2005,24(2):28-36
汉代是中国养马业大获发展的时期,由于同周边民族的战争,疆域的扩展以及对外关系的不断发展,大量外来的马种被引入,利用外来马种对本地马种进行改良也提上了日程,经过几百年的选育培养,使得内地马种得到根本性的改良,从考古资料看汉代马种比前代大大进步。  相似文献   

9.
高梁是我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曾为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我国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目前以高粱酿造产业、无公害高梁米业深加工和高粱饲料业为主。高梁类型很多,按特征特性可分为粒用高粱、甜高梁、草高梁和帚用高梁;按用途可分为食用高梁、酿造用高梁、能源用高梁、饲用高梁和工艺用高梁。  相似文献   

10.
白菜(包括不结球白菜与大白菜两大类)原产我国,是当今我国栽培的主要蔬菜。汉代已驯化栽培。但是,在明代以前,栽培的都是不结球白菜,类型与品种比较少,栽培地区主要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明清时期,大规模成功地向全国各地传播,并且在不同的地区演化成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不同类型与品种。大白菜是明代中叶(15—16世纪)首先在杭嘉湖地区培育成功的,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在河北安肃县(今徐水)栽培成绩斐然后,迅速向全国各地传播。本文根据大量史料,分别探讨了明清时期不结球白菜与大白菜的演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汉代画像砖同画像石一样,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为我们留下的一种珍贵的艺术品。"一方面是墓室的建筑构件;另一方面又是一种艺术装饰。"然而,两者在质料、制作工艺、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者较大区别。汉代画像砖的种类繁多,砖和画像的制作工艺复杂。现就汉代画像砖的制作工艺等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2.
高粱按栽培目的分三种类型:一是粒用高粱,具有较高的经济产量,以生产粮食为目的;二是饲用高粱,植株茎叶繁茂,柔软多汁,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用于生产青贮饲料;三是糖高粱,也称甜高粱,这一类型的植株性状与饲用高粱相似,但茎秆中含有很高的糖份,可利用茎秆生产食糖和酒精等产品,并且可兼作饲用高粱。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麦面条的历史考证靳祖训水煮面条在中国古代归之于汤饼一类。因此,考证面条历史就要从汤饼历史入手。考证汤饼历史则应从考证中国小麦起源,特别是从考证中国小麦加工技术发展历史入手,这也是国内以往研究者从事有关研究的一般思路。一、关于中国栽培小麦的起源日...  相似文献   

14.
《农家致富顾问》2010,(12):24-24
据了解,四川省叙永县是海拔1000m以上的山区,春季气温回升慢,常年都有“倒春寒”发生,在该区域种植高粱存在播种迟、育苗困难、高粱苗生长缓慢,苗龄长、素质差、移栽成活率低等情况,严重影响到该区域高粱产量。为解决高海拔低气温影响高粱生长的问题,该县农业局粮油作物站和观兴乡农技站协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周易》与中国古代农耕思想以及现代农业的影响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周易》朴素的辩证原理如“三才”思想、“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对立统一原理与中国古代农耕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表明:《周易》对中国古代在耕思想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持色的优良农耕传统。我国现代农业栽培耕作体制是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周易》精辟的辩证原理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略论中国古代农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农书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初创时期、在北方发展时期、向南方普及时期、从高峰走向衰落时期等四个发展阶段,并论述了中国古代农书发生、发展及其衰落的历程和规律,分析其类型,探讨其特色,介绍其整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今后的整理研究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美丽无限     
玫瑰花,属蔷薇科,落叶灌木。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即有栽培,南宋以来己广泛用于制做糕点。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民族把玫瑰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欧美人民用它表达爱情,保加利亚更把它视为国花,象征勤劳、智慧和勇敢。  相似文献   

18.
石榴原产于伊朗及周边地区,至今已有至少2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石榴是集鲜食、观赏和药用为一身的果中珍品,是人类引种栽培最早的果树和花木之一。本文从石榴的起源与分布、古代石榴的种类和品种、生物学特性、繁殖方法、栽培管理、加工利用以及古代石榴的文化等七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石榴的栽培历史。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中国古代吴越文化、长江文化的发祥地。江苏南京汤山直立人化石将这块富饶土地的文明史追溯到距今35万年前的远古时期。早在公元七世纪的中国盛唐时期、江苏就为那悠长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美绫玉帛,省会所在地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创造了推进中国历史进程的长江文明.[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后 ,农产品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 ,面对来自国际市场价格、质量、结构等方面的竞争 ,我国高粱业既有优势 ,也有不足 ,其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我国高粱发展现状及在世界上的地位高粱是我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 ,它具有多重抗逆性、高光效及强大的杂种优势 ,高粱可食用、饲用、酿造用、工艺用 ,是综合利用价值高的作物。高粱提供的大量粮食 ,在人民生活中曾起到过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旱区和低洼盐碱地区开发种植高粱对增加粮食生产、实现农民脱贫奔小康有重要意义。根据有关部门对国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