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产业集群的创新动力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产业集群的强劲发展势头与其产生的创新优势和持续进行的创新活动密不可分,而创新动力是推动创新的激发力量。文章在分析集群创新优势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集群创新动力的来源、类型及影响创新动力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促进创新动力形成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基于创新理念的产业集群成长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的成长具有周期性,如何使产业集群在成长过程中保持竞争优势,避免过早地进入衰退期,其根本动力来源于集群的创新能力。文章从集群创新的视角,对产业集群创新力的扩散和制约创新力的瓶颈进行了全面分析,构建了以创新为核心的集群成长网络,提出了促进产业集群成长的外部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3.
农村产业集群是一种富有生命力和创新性的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完善的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农村产业集群的生成动力可以归结为:自然资源的催生、社会文化环境的孕育、龙头企业的带动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在分析农村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许多高新科技园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等,都未成为高新科技园区创新的重要动力源.高新科技园区产学研合作互动的创新动力机制不健全,长远发展乏力.只有构建多元互动的区域创新系统,健全多元互动的激励机制,推进利益与风险共担的多元主体合作,完善多元互动的风险投资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园区创新动力机制,中国高新科技园区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系统运行角度可将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划分为生成机制、发展机制和演进机制。动力生成可分为标识、聚集和黏着3个阶段,动力发展可分为流动、溢出和涌现3个阶段,动力演进可分为锁定、内卷和涨落3个阶段。在一个周期内,对城市创新系统动力机制进行拟合,可以得到一条类似于三角函数COS曲线。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6,(4)
随着国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战略的实施,产业集群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集群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国各产业集群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对产业集群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也是本文的重点。文章还研究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概念、特征、形成路径和分析模型。最后从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理论总结和评述,并提出一些问题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7.
论证东北经济区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源于要素比较优势的内生动力、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控动力、产业集聚的外源动力、企业扩张的内源动力及政府政策、交通基础设施等外部保障动力的共同作用。为下一步制定该区域的产业转移战略奠定了基础,对深入研究东北经济区产业转移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促进产业集群的因素很多,诸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规范经济与外贸性、知识外溢交易成本等。着力研究产业将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以期引起我国政府和产业界对集群政策的重新认识,帮助各级政府在制定集群政策方面进行重新定位,并制订切实有效的集群政策。  相似文献   

9.
发展临空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空产业集群是指航空运输相关产业或依赖于航空运输的产业在临空经济辐射区域内形成的产业集群。临空产业集群是临空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表现,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具有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动力机制。临空工业自身的特点决定其需要通过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因;航空物流枢纽的货物集散功能增强了临空企业的集聚节约增量;而机场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是临空产业集群形成的外部动力。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2008,(8)
Forevermark(永恒印记)美钻今日续写了钻石界的传奇:世界顶尖钻石珠宝商之一的斯坦梅茨日前向全球宣布与麦克拉伦一梅塞德斯F1车队建立长期合作友谊,并赞助本届2008摩纳哥国际F1大赛奖。  相似文献   

11.
在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技术协同创新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和发展趋势。通过对当前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存在问题和不足的深入分析,构建了由驱动力机制、资源供给机制、双元协同机制和合作激励机制4个部分构成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框架。根据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特点,提出了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创新驱动为研究基点,探索了创新驱动与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强调无论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重振还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转型,创新驱动对于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再工业化”创新驱动路径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互促的过程,导致中美制造业竞争日益加剧,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两国制造业重点领域战略发展目标重叠与国际资源的争夺上。当前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贡献度偏低,创新驱动转型是必由之路,但美国“再工业化”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制造了种种障碍,亟待突破。为此,中国也应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中寻求启示,以明确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的着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提出创新韧性的概念,认为创新韧性是创新面临外部冲击时保持系统稳定甚至进化为更高创新水平的能力,并以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探究创新韧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创新韧性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大小、特征、规律。利用高技术产业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创新韧性与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创新韧性对创新产出存在积极贡献;创新韧性与创新产出呈倒U型关系,创新韧性中等时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最大;低创新产出下,创新韧性负向影响创新产出;创新韧性的弹性系数随研发经费、研发人员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中等研发投入时,创新韧性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智慧等诸多协同因素引发服务业提升与创新的时代,协同创新正日益成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在对现有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总结出KIBS创新活动的内外部影响要素,其中内部影响要素包括技术、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外部影响要素包括客户、供应商、竞争者、大学和科研机构,然后构建了KIBS协同创新系统模型并分析其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将创新划分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3种类型,构建了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比较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3类创新发展水平,并测度了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匹配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3年间我国东部地区创新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创新之间的协调作用程度主要处于初级协调阶段,而中西部地区创新之间的协调作用程度处于濒临失调或勉强协调阶段,东部地区创新间的协调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各地区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应重视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匹配性与协调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对创新要素进行分类,阐述创新要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综述国内外创新要素有效供给相关研究。运用三维度分析框架,阐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与创新动因。构建创新要素供给体系,通过分析供给体系中各种协同机制的作用方式及相互关系,设计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要素有效供给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促成了时间碎片化,而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处于多个碎片化的场景中。在互联网时代,“拥有规模化的客户并能够很好地满足其需求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这一说法已经得到了充分印证,同时,不断升级的客户需求又进一步驱动企业不断创新。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场景模式,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运用多案例研究法,探究案例企业由客户需求引发的反向创新动因、要素及实现路径,得出如下结论:①“互联网+”场景下,客户需求的不断升级是驱动企业反向创新的主要动因;②反向驱动创新的实现要素包括客户需求升级、技术迭代进步或商业模式颠覆性突破;③反向驱动创新的实现路径由客户需求升级引发市场机会进而引发企业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8.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和“工业4.0”计划对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将产生重大影响。打造现代制造新体系应成为上海制造业创新转型的重点方向。针对上海制造业28个行业进行了行业创新破坏性特征和创新能力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上海制造业创新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从效率差异视角构建国家创新影响力评价方法,揭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新要素流动倾向性以促进交流合作。运用DEA模型测算各国创新效率,根据DEA原理识别国家间的认可关系,构建创新网络并用节点特征向量中心度表示各国创新影响力,分析创新影响力类型、创新网络特征及创新投入冗余率与产出不足率。结果发现,各国创新效率存在显著差距;各国分别处于创新网络中心、核心和边缘位置,国家创新影响力依次递减;按照创新要素相对强度,沿线国家可分为6种创新类型;最后,提出沿线国家间开展创新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新常态下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受到学者普遍关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应以“互联网+制造业”为支撑平台,通过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模式,实现制造业新旧动能转化,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攀升,促进分享经济成长,构建完整的制造业创新生态圈。围绕创新驱动制造业升级转型,通过研究新常态下“双创四众”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机理及路径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