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协同发展孟昭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是必须有政治保证,不讲政治,不讲政治纪律不行.”党的十四大已经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其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2.
推进政府转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体现。最近,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强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我国情况而言,政府转型既是经济改革的深化,也是新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3.
<正> 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又把“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明确写入宪法之中。这就从法律上和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充分肯定了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和通过市场经济的形式来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在世界发展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一次根本性突破,是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准确概括。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但十四大政治报告在具体阐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全在一起时,也还只是讲了,“在所有制结构上”、“在分配制度上”和“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表现出的一些新特点。  相似文献   

5.
程景民 《经济师》1993,(1):19-20
党的十四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无疑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突破,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重大进展。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目标确立以后,我们接着要做的便是进一步提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树立新观念,尤其是理论上的认识,并且要在经济、文化、政治、法律以及各个领域中进行相应改革,来促进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日前,首都经济学界、社会学界专家学者张琢、何伟、刘怡昌、刘炜、孙齐祥等,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本刊特约记者参与了讨论。现将大家的讨论要点整理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讲话,尤其是去年南巡讲话的精神体现。建立什么样的改革目标,建立什么样的新经济体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经历了一个艰巨过程,遇到了不少问题和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在理论上是不断与“左”的和“右”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有联系而不是一回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经过十几年的“摸着石头过河”后,明确确定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也是一种市场经济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的明确确立,是我们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结果,是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不可逾越阶段”认识的结果,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一、买方市场卖方学无论具有什么特色与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其本质都是市场经济的反映。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把握:第一,它是买方市场,是买方说了算的经济;第二,它是卖方学…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依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科学论断,极其深刻地总结了我国近几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的经验,诊治了我们在市场和市场经济问题上常犯的“恐资病”,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对长期争论的计划与市场问题作了结论,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及其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和飞跃,是理论上的一个大突破。在党章和有关法律、法规上明确写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  相似文献   

10.
<正> 经过14年改革,我党十四大最终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这一目标模式,是随着改革的推进,经过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本质上是对我党以往提出的几种体制模式的继承和发展.(一)在改革实践中选择和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我党在认识上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前后.经过对十年动乱遗留的经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的新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势必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推向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列宁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第17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一次强调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意义,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功相比,总有人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颇多微词,似乎政治体制改革过缓,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甚至影响了社会和谐.其实,中国经济的成就与政治的发展和保证是绝然不可分的.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本身已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取得了成功并将取得新的成就.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伟大实践中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总结.……  相似文献   

13.
陈永奇 《经济问题》1993,(11):50-52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指出:“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同时,这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前段我们就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典型调查,发现了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政府职能转变迟缓、滞后,影响了企业的改革进程,企业没有真正成为具有“四有”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相似文献   

14.
关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朱生全,姚美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程,就必须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为深层次改革提供良好的保障环境。当前,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远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5.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需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20年,为探索改革的目标模式就花了14年,可见改革之艰难。在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改革的步子加快了,但改革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目前还是一种实践中的理论模式,要建立这样一种经济...  相似文献   

16.
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应当放在作为市场主体的国有企业的改革;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又应当放在转换经济运行机制上。或者说,抓住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就等于抓住国有企业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所谓转换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机制,意味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7.
叶亚南 《时代经贸》2006,(11Z):108-108,F0003
从引发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割裂。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一轮改革中,协调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和前进的步伐,使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非轻而易举,它涉及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其中,完善所有制结构,理顺产权关系,就是一项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5·13”讲话中指出: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从根上本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进一步搞好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合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实现改革的新突破,提供了重要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历程,并取得了卓著成效。经历了改革启动与局部试验、改革全面探索、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确立。目前,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之上,改革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呈现出新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