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宁国市为例,努力探手壮大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力求准确把握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共同思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2.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的经济改革正在深入进行,其中"四化"理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提出,将农村经济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发展在此次改革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农村产业化的农村金融改革为研究对象,对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服务机制间的矛盾进行分析,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的协同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四化同步"发展是十八大提出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山东省1984—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构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水平和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四化同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农业现代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带动了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并不协调。因此可以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来促进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现实选择.本文结合大通县实际提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以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产业升级步伐,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强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全面发展的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5.
郭素玲 《江苏商论》2006,(8):144-145
农村新型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集群经济又是推动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基本途径。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农业产业化、人口、社会网络集聚形成的城镇化是农村新型工业化的主要路径。走农村新型工业化与集群经济互动式发展之路已成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载体和农业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城市化进程具有积极推进作用。当前我国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力难以发挥;产业结构升级困难;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受城镇化水平整体滞后的严重制约;城镇化资源聚集能力不强。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是:处理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结合当地农产品优势和特色,实施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缓解农业人才的结构性缺陷;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城镇土地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7.
《商》2016,(11)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区域,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也是贵州省黔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研究综述出发,分析了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现状,发现了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最终提出了探索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为黔东南州农业经济、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以来,江西省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跃上新的台阶。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今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指明了方向。本文以金融服务为视角,分析如何促进江西农业产业化长足发展,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一、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支农资金增长较快与财政资金引导的瓶颈数据显示,这十多年是支农力度最大、农业形势转好、农民增收较快  相似文献   

9.
时涛  李倩 《现代商业》2014,(20):287-288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和战略,是推动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领头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本文对比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城镇化的异同,介绍了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问题,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农业产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但与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仍比较滞后,具体表现为:经济基础条件较差、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水平低、结构性问题突出、县域财政收支失衡。要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立足县情,选择最有效的发展模式,并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才能有效推动县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四化"建设的提出和实施,是全党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决策和重大战略部署。而"新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又是信息化。因为,信息既可以与其它"三化"相互支撑,又可以贯通全部,起着"联通"作用。那么,信息化如何助力其它"三化"发展,应该成为我们深刻思考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2.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分析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是农民的问题,为此,除了在项目规划上考虑打造观光农业、都市农业,还考虑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过去几十年中,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重速度轻质量,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化三者发展不协调,导致"城市病"问题频发。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而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阐释了这一目标。这一新的城镇化发展方向对房地产开发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胡顺华 《商》2014,(19):30-30
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大力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绿色发展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小城镇在城乡发展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服务的依托。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对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我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刘宁伟 《商》2013,(17):185-185
我国在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融合中,工业化和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显然比农业现代化先进,因此不断出现农民收入低、城乡差距日益增大的问题。我国现阶段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对金融形成了更为强烈的要求。但是农村的金融现状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现代化建设。本文就此问题,探讨如今我国农村金融支持现代化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王宇 《中国市场》2014,(45):79-82
"四化"同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较强的地理因素和交通条件制约,农村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足,对于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不够。本文以攀枝花市盐边县农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力没有充分发挥,必需通过以"四化"同步为指导发展农业现代化、合理确定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目标、奠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多种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等方面的努力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我们现在搞城镇化,不能单兵突进,而是要协同作战,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过快过慢都不行。党的十八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本文根据江苏实际积极探讨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处于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的重庆市万州区为例,提出建立农村城镇化拉动、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工业化带动三种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内生增长,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四化"共同协调发展的要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经济建设新的四个不同方面,四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1988-2012年相关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研究蚌埠市"四化"发展现状。结果表明:蚌埠市"四化"发展水平并不良好,只存在单向推动作用,难以共同协调发展。蚌埠市要强化信息化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以城镇化为核心,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重视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反哺,以实现"四化"协调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