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主要对自元代初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少数民族招生政策的历史演变脉络进行细致梳理,指出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此一政策本质上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在对政策的公平性从族际公平与族内公平两个层面进行历时性考察的基础上,对政策在执行中面临的难题进行了探讨,进而指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少数民族招生政策的完善应以多元平等为其价值取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林金瑞 《大众商务》2010,(8):208-209
中国高等教育招生录取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教育系统的敏感工作,高考招生中民族政策的贯彻,关系到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国高等教育招生的民族政策演变发展的过程看,这项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在教育发展上的差距。为了落实少数民族的教育权利平等,这项政策仍然需要不断完善,继续发挥效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等教育招生录取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教育系统的敏感工作,高考招生中民族政策的贯彻,关系到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国高等教育招生的民族政策演变发展的过程看,这项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在教育发展上的差距.为了落实少数民族的教育权利平等,这项政策仍然需要不断完善,继续发挥效用.  相似文献   

4.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全国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1985年教育部根据国家经济建设战略重点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战略构想,在西北师范大学设立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同年西北师范大学成立了“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所”,这是我国普通高校创建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所,由著名教育学家胡德海教授担任首任所长,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少数民族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1999年5月,西北师范大学在原“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并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省属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2004年11月,“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审,被正式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时至今日,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已发展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学术中心、成果中心、信息中心和人才中心之一,成为国内研究少数民族教育理论、开展民族教育政策咨询的重要机构之一,成为与国际开展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交流与对话的权威机构之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相似文献   

5.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在府州县外的郊区、乡镇村舍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基层教育机构。明代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学继承和发展了元代的社学制度,在设立和办学过程中颁布了相关的法令,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社会教化,为清代少数民族地区社学和义学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随着靖康之变带来的中国经济重点再次南移,豫商在全国商业活动中的作用似乎有所下降,元代豫商的光彩更是被少数民族商人和南方商人的崛起而掩盖。但是有元一代的杂剧却为我们考察元代豫商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窗口,从中可以看到元代河南地区"汝、汴二郡多富商"的繁荣景象,可以得知元代豫商经营活动的艰辛历程。通过杂剧的书写,我们可以看到元代河南地区对商人的尊重和对商业的重视,亦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抑商、贱商的传统观念,更可以发现河南在经历了宋金、金元两次战争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元代豫商在全国商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双语教育法制化过程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框架范围下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法律体系结构,引导着我国少数民族教育走上了依法治教的道路。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的法理逻辑表达了双语教育发展内在本质所固有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出作为教育本根、教育遵循、法理内涵以及法治规律的法理逻辑,突出了鲜明的族性特征与教育发展思维,对我国双语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由于世界各国与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发展中都会遇到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融资困难等共性问题,所以,通过优惠的商业政策安排,来促进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一贯的做法.本文通过对中外相关文献的检索归类,对少数民族商业的定义,少数民族商业政策适用的范围及其内容,少数民族商业发展的新特点,以及有关我国少数民族商业政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等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王朝少数民族治理策略中,财税政策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文章考察了秦汉时期、魏晋唐宋时期以及宋元明清时期少数民族治理模式中的财税政策的设计原则、机制与成效,并得出了几个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任务。科学制定各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在各项工作中不断培训和重视选拔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形成全社会关心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支持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投入到中小学教育工作中。  相似文献   

11.
作为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立宪派严重影响着当时的中国政局。辛亥革命爆发前,立宪派为实现君主立宪在国内发起和领导了立宪运动。然而,随着立宪派对清政府感到绝望和中国政局的变化发展,立宪派最终却转向了革命派,与革命派合作,走向了革命。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对影戏虽然没有做过专题研究,但作为中国戏曲领域研究的拓荒者,他在《宋元戏曲史》中的一段简要论述,在影戏研究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对后世的影戏研究有较大的开启作用:通过文献引证,对影戏的历史进行了溯源;指出了影戏的一些艺术特性以及影戏、傀儡戏等对戏剧发展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元代科举制度对元杂剧分期的影响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元杂剧分期,学术界代表性观点是“三期说”和“两期说”。研究者都认为:元代科举制度的停止与复兴对元杂剧的繁荣、衰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元杂剧繁荣与衰落的分期界线,以重开科举的元仁宗延桔年间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4.
政府信任对于政治系统的秩序维持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个理性的政府应该选择与公众建立良好的政治互动关系。就政府信任的生成而言,政府信任高低与否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与公共期望之间的落差大小;就政府信任的价值而言.政府信任具有重要的政治功效。  相似文献   

15.
元代江浙行省商业发达,改变了以往的文学生态:商业与文学结合,商人与文人交往频繁。商人依靠文人提高社会地位,文人依赖商人提高物质生活,扩大自身影响。同时,文人思想情感与文学风尚也发生了变化,商业、商人成为诗文的重要审美对象。部分商人弃儒从商或儒商兼济,丰富了文人创作队伍,其创作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客观的反映了经济基础与文学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时期嘉兴籍革命先锋群体大多出身富裕,但却不耽于优裕生活,以推翻腐朽满清统治为己任;大多曾留学日本,与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或地方分会主盟人多有往来。辛亥革命前期,他们兴办革命刊物、组织进步团体、创办新式教育,影响深远;参与领导光复杭州、嘉兴和攻克南京的战斗,功勋卓著;在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又继续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对嘉兴、浙江乃至整个辛亥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促使嘉兴成为浙江辛亥革命的发轫、辉煌地区。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明确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内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机制性建设,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以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确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关系.但由于两党各自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是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国共双方发生了一场关于三民主义的激烈论战,共产党人就真假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等问题与国民党顽固派展开激烈的辩论.这次论战对国共两党未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反思文学”作为“文革”后新现代性意识形态总体战略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在重写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政治叙事学”,这种“政治叙事学”曾在正本清源、重整纲纪的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也由于时代的原因而不免流于肤浅。以《芙蓉镇》为案例,通过作品中“真假疯人”“零和博奕”的命运轨迹来解读这种“政治叙事学”。  相似文献   

20.
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社会建设研究成为理论界的热点。期间,理论界对社会建设的内涵、意义、实现条件的研究虽存在诸多问题,但研究日益成熟,表现为:概念日益清晰,内涵渐趋明了,意义认识逐步深入,实现条件与实践结合日益紧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