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牌》2019,(17)
现今中国当代所存在的建筑多数是受西方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而来,对于中国本身的古代建筑体系继承并不多,最终造成了国内的建筑受到西方建筑影响过多,对于自身的文化无法展现,当代的中国建筑师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开始不断探索古代至今的国内建筑的"灵魂",具体他们会从传统民居、寺庙、园林等多方面寻找灵感,以达到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道路的目的。本文以从中国古典园林中找寻灵感的建筑设计师为对象作为出发点,具体研究如何将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到当代建筑设计中及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相关理论。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当代的建筑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2.
奥运会刚刚结束,整个中国的状态令世界瞩目。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中国城市建筑景观重要部分的地产建筑,在广泛吸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寻找符合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居住方式和品质,反映在设计思路、手法、材料、细节等多方面。但更重要的内在的价值导向。这或许是整个城市文化都面临的问题,即:什么是当代的、中国的姿态?◎目前中国地产建筑艺术含量的判断和评估◎元素、符号、表皮、材料与内在价值◎中国价值如何在地产中展现◎复地首府——品质的案例  相似文献   

3.
近现代中国建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梁思成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建筑史》中向国人展示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每个时代中国建筑所焕发出的鲜明的时代精神。而在当代中国,三十年的经济崛起,在世人惊叹之余,中国建筑也饱受着发展之痛,民族性与国际化,多元与纯粹,泊来与继承……正如梁思成所说:中国的房子很多,但是建筑很少。因为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建筑本身有它所凝聚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而中国的建筑正缺乏的是代表当今时代精神的时代建筑。打造时代建筑,复兴中国建筑精神,不仅需要领先时代的建筑空间构造、扛鼎时代发展的人文精神和海纳百川的气魄,也需要关注居住其中的人们对生活品质和居住环境的诉求。勾勒出中国当代中流砥柱的价值标签,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与热衷定能引领未来中国的居住与生活方式。作为被中国领袖圈层所认同的世界级华宅的中国代表作,合生·霄云路8号已经不仅在提供住宅,而是在提供一种世界级的国际化生活模式,并以传承时代精神的历史使命为己任,致力于打造代表当代中国精神价值的时代建筑。并以其东魂西技的建筑风格、国际化成熟生活品质与国际金奖花园社区的人文建构,正在崛起为一座当代中国史的建筑丰碑。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大型企业中,各职能或业务部门应根据企业文化和本部门特点构建相应的次级文化。作为企业管理中综合性较强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应该构建什么样的文化?或者说,应该在什么样的文化环境中开展工作呢?笔者根据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和集团公司财务工作实践,对中国建筑财务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牛玉欣 《商》2014,(22):109-109
孝文化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面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转型,孝文化也在社会移风易俗中发生着变迁。当代社会孝意识淡薄、孝行为缺失、养老问题凸显,我们应重新审视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传承优秀孝文化,构建一种顺应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生活方式的孝道理论。  相似文献   

6.
《商》2015,(47)
当代中国经济腾飞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根"与"魂"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可是这个问题解决与否关乎到一些更为迫切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坚守什么?本文主要从文化哲学角度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与"魂"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根"与"魂"在现代化进程中之作用提出反思。进而希求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上50%的建筑项目发生在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及大量人口向城市移民令新建筑成了中国着迷的事。与之相比,西方建筑师在进入职场后的前20年里一直在思索居住意味着什么。何为中国艺术?是当今中西方普遍关注的问题。结合当今的房地产行业建筑设计发展,西方建筑思想越来越多的融入中国建筑领域,越来越多的建筑融入欧式、美式符号,大批以欧洲地名命名的项目楼盘。中国建筑究竟是什么?人们开始了不同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居平 《商界名家》2006,(3):74-75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启动的第一年.上海各界、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着上海世博园区的建设。在中国大量外聘建筑设计师.大批建筑逐渐被“西化”的今天,上海世博园将会秉承怎样的思想进行设计?我们将如何看待建筑设计的“西化”浪潮墙?筑文化已经被全球化了吗?我们还要不要保留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9.
徐勇 《中国工商》2003,(6):38-41
全球关注的焦点,从伊拉克战争转向了SARS,而中国经济如何走出“非典”阴影、成为了世界舆论的焦点话题。国际金融机构开始担心它会给中国经济乃至整个亚洲经济带来致命的一击。这一话题至少涉及如下问题:SARS疫情将持续多久?扩散区域有多大?“非典”目前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这种影响会否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吗?面对“非典”冲击,中国经济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0.
小普 《商务旅行》2011,(2):33-37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关注全球城市的发展。居住了半数以上地球人的大小城市,到底怎么样才算合格,乃至于符合理想?要如何让城市的运转回复到一种平衡的、适于人居住的状态,真正成为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家园?世界各国的城市在交通、建筑、环境卫生、能源使用等等领域,都在做出自己堪称杰出的尝试。但这还只是开始。城市还将有漫长的未来。世间并没有一种永恒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经验可供全体借鉴,唯一正确的是,我们寻求的永远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城市的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建筑的营造方式在工业革命之后似乎被淹没了,曾经一切的存在似乎都不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节奏。而时下更处于现代转型期的中国建筑,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一个出色的建筑师需要努力与各种社会阻碍因素相抗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合肥这座千年古城在城市形象上面临与国内其他城市的日益趋同,原因在于作为城市文化根脉的传统文化底蕴的缺失,致使城市丧失了其独特文化属性。在地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当代性”连接、转化是研究重点,采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合肥传统文化的现状、当代性“活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借鉴经验、总结教训,进而从宏观角度为合肥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路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因地制宜:中国本土建筑展的策展人之一——城市建筑研究评论家史建说:纽约的这次展览强调了建筑的完成度以及建筑和居住者、使用者的关系,通过实地调查,也让我对中国实验建筑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关于中国实验建筑在上天、入地、下海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未来的走向如何?看看史建怎么认为。  相似文献   

14.
胡晓明 《中国市场》2009,(26):80-81
本文想探索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什么,这是一个太大的课题,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的主流文化,作者认为作为主流文化它必须是自信的,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5.
目前建筑业与建筑市场的改革日新月异,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令人关注的问题.例如,现代建筑企业如何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各项管理制度,面对加入WTO后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等等.以上这些问题大多是政府主管部门、建筑企业、理论工作者在实践中遇到的或正在进行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些在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应及时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以促进我国建筑业与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商》2015,(51)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历代领导集体所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它不仅关系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和中国革命能否取得胜利,也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甚至是中国梦的实现。如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当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新思路、新观点、新论断重新定位了"三农"问题的历史地位,重新阐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实现途径。本文关于"三农"思想问题的研究,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解决当代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浅谈企业销售人员产品的推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大集团在京联办中国建筑现代化论坛;矶崎新等名家共论中国建筑之未来”传承与创新”——中国建筑现代化之路论坛日前在北京王府饭店举行。这一旨在探讨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的论坛.由上海证大集团和《世界建筑》杂志社、中央美术学院联手主办。国际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先生应邀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建筑界、文化艺术界和思想界的150多位著名专家和企业界代表应邀出席了论坛。  相似文献   

18.
王芳 《商》2012,(16):141+140
如何进一步的推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不断顺应时代发展和夯实全国人民共同理想的需要,对于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物质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增强内容的感召力、吸引力、说服力,创新载体,培养人才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柳雯 《商场现代化》2009,(17):15-16
作为历史留给当代社会的一种珍贵文化遗产,中国文庙在当前的利用状况值得人们加以关注。中国文庙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和利用存在着一定的困境,但也有一些文庙在探索如何有效利用自身价值的道路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中国文庙在当代社会应以文庙传统功能的延续和拓展为主线,积极探索多种利用方式,方能实现自身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建筑界出现越来越多值得关注的高质量的先锋建筑.马清运和他的事物所MADASPAM,是中国一组脱离开国家传统实践体制的私立建筑事务所中站在最前沿的一位.在当代全珠化潮流的影响下,MADASPAM不仅创造了一种融合中国建筑元素及能量的建筑语言,还倡导着一种积极揭示并调停城市动态问题的实践.本文通过对其部分作品的解析得出MADASPAM的多元化建筑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