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常轩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3):56-58
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将人类生存的荒诞蕴藏在一个含蓄的隐喻系统之中,表达了他对人类、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揭示了现代人类处境的尴尬和现代社会的荒谬。 相似文献
2.
张薇 《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74-78
隐喻思维的娴熟运用,是《围城》最吸引人的表现手法之一。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角度对《围城》中的概念隐喻、认知转喻、通感隐喻进行解读,可以为理解该部小说提供一个新视角。研究发现,隐喻思维展示和强化了文学作品艺术思维方式的诗性本色,使文学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诗性语言也促进了隐喻思维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史敏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82-83
托妮.莫瑞森在她的《柏油孩子》中运用大量的隐喻揭露和批判白人对黑人的“精神奴役”,指出黑人民族要摆脱大国的文化侵略和占领,寻求自身的前途,必须坚持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4.
张艳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2):49-52
概念隐喻作为思维隐喻,是以民族文化认知体验为基础的。因此,隐喻翻译也要受到源域和目标域的社会文化、民族习性、文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红楼梦》中的大量植物隐喻不仅刻画了人物的个性,映衬着她们的命运,还丰富了语言的表达,饱含民俗文化。《红楼梦》两大经典英译本在植物隐喻翻译方面各有得失。 相似文献
5.
何文鑫 《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6):43-49
隐喻和反讽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往对二者的讨论不少,但也存在概念庞杂不清的问题。《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篇小说,其中充满幽默的语言,反讽和隐喻。从"符号学"的角度切入小说,将隐喻、反讽和伴随文本组合起来阐释《黄金时代》,既可以厘清一些文学概念,看到隐喻、反讽和伴随文本的互生关系,又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小说的精神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8)
神话马人喀戎及其奥林匹斯是小说《马人》所建立的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的主要手段。马人的\"神话空间\"与卡德威尔——彼得的\"现实空间\"映射产生的合成空间所延伸出的意义是:(1)卡德威尔的\"理想与精神\"是在奥林匹斯的精深国度,而现实却如同喀戎身体所受的\"箭伤\",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和纠结,是无法选择的伤痛;(2)神话——现实结构的并置使得小说中现实与精神形成强烈反差,奥林格与奥林匹斯霄壤之别,从而突显了小说的结构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7.
余俊英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52-56
《疯狂英语》是一份颇有影响的有声杂志,然而其电影对白的翻译却令人失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不查词典信手胡译,或照搬词典而不顾上下文的死译;句式欧化,形似而神不似;没有照顾到人物对白的特殊性。译文太书面化或不符合人物身份;脱离原文,随心而译。 相似文献
8.
9.
孙幼萍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2):101-103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牧场》以自然富有乐感的口语和众多隐喻映射诗人创作的理念。作为诗集序言诗,《牧场》成为诗歌创作的象征。诗人将自己的才智与追求,通过诗歌审美技巧构建了乡村田园的精神栖息地,以探索人类最好的生存方式,而诗歌也成就了这位大诗人。 相似文献
10.
何姣姣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7):199-200
近期《疯狂动物城》热播,其中的美式幽默是其重要特色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幽默本身是文化乃至政治载体,同时还是社会价值观、主流审美情趣、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结合产物。本文以《疯狂动物城》中的美式幽默作为切入口,从宏观方面探讨了美式幽默的主要题材和内容,指出理解美式幽默是美国文化和政治的载体,理解美式幽默,其实就是理解美国的文化和政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