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盘盈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及账务处理 《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第27条规定,盘盈的固定资产,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并在“固定资产”科目中规定其分录为: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同时,《制度》又在“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中规定,盘盈的固定资产,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和“累计折旧”科目。另外,《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准则》)第15条规定,盘盈的固定资产,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可见,上述三条对盘盈固定资产处理的规定不一致。笔者认为,应统一采用如下作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论证了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存货跌价准备"的转销问题,"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的结转及报表处理问题,并对"预计负债"科目核算内容的客观性提出了质疑.针对上述问题,即存在于制度规定中的瑕疵,笔者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3.
郑安平 《经济师》2005,(5):211-211
长期以来,不管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对“待处理财产损益”这一账户的性质及其列报方法争论较多,众说纷坛。特别是2 0 0 1年《企业会计制度》颁布以来,就更是见仁见智。对此,文章就“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的性质及其报表列示方法进行了分析思考,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是固定资产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资产负债表》内容上看,“折旧”与“减值准备”都是“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无论是计提减值准备,还是提取折旧,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正确计算损溢、减少风险损失、合理确定成本补偿尺度”的“谨慎”原则。也正是因为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所以导致实务中对两者的差别认识不清。为此,本文着重就两者的区别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5.
企业的全部资产如按是否已经耗用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资产,另一类是虚资产。实资产包括(已扣除不良资产)货币性资产、债权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它是企业未来可以动用的,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虚资产则包括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溢和递延税款借项等。它是企业过去已经耗用的资源,是企业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推迟至以后确认的费用,是企业未来利润的抵减项目,它不再代表企业未来往往可动用的经济资源。当企业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且数额较大时,将会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削弱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用性、公允性、给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提供者均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公有财产正经历一场浩劫”,这已经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公有财产遭劫的原因很多,但地下经济是“主凶”。参与挖公地下经济活动的,既有公开的不法分子,也有作为财产“主人”的劳动者,还有掌握一部分经济权力的“公仆”。表现形式不一,花样颇多,但共同点都是从公家的口袋里向外掏钱,然后经过迂回曲折的过程流入个人的口袋。一个再富有的国家,也经不起如此众人向外掏取,这便是问题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7.
程宗璋 《现代财经》2003,23(8):52-55,62
《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的第23条“利益丧失或减损”是WTO成员国向WTO提起关贸协定和其他多个协定项下的争端条件。“利益丧失或减损”的诞生有着它的特殊意义,但在GATT和WTO不断发展的今天,“利益丧失或减损”一词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本文主要介绍第23条“利益丧失或减损”在“违反起诉”与“非违反起诉”中的含义,并对相关条文的修改提出建议,希望能引起有关人士的注意,并能对我国政府在日后可能发生的贸易纠纷中积极地起诉、应诉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徐蓉 《现代财经》2007,27(1):59-62
所得税中的“所得”是纳税人依民事活动所获得的各项财产,因此所得税的征收实际上会影响到纳税人的财产所有权。因而作为公法的所得税法与确认和保护私人财产的民法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所得税法是关系国家财政收入的法律制度,而民法是调整私人主体的财产关系的法律,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然而如果没有民法对财产关系的调整,那么所得税的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等问题将无法确定,因而,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税法的过程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9.
张端秀 《发展研究》2002,(11):23-24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中反映企业、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状况的原始数据和经过加工的数据的统称。它是企业在会计工作中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方法,为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本文拟就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成因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有: 1、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挂帐。有些企业的“待处理财产损失”帐户的借方余额比较大,这表明财产损失未及时上报领导批准处理,帐务不及时登记,形成  相似文献   

10.
祥子 《经济改革》2009,(4):64-64
虽然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但“中纪委正在论证官员财产公示”的消息,仍在前不久的全国“两会”海量新闻报道中,被各大媒体纷纷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中纪委副书记何勇表示.中纪委正在想办法制定官员财产公示的有关条例或者规定;新疆阿勒泰的试点经验,将是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乡镇企业会计管理现状令人担忧刘仁林,陈爱军会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少数乡镇企业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状令人担忧。1、企业领导人重费用审批,而忽视资金运筹现象严重。由于国家、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的僵化和产权关系的模糊,“公家”的财产并...  相似文献   

12.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假账真算”或“真账假算”造成财产不清、库存不实、成本利润虚假,国家和集体财产大量流失的现象。本文从揭露会计信息失真的表象人手,认真查找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实根源和危害,并试图从标本兼治的角度,提出了有效杜绝会信息失真的相应对策,促进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     
一般说来,财产有三类:动产、不动产和知识财产,其中后者即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是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利。通常分为两部分。即“工业产权”和“版权”。根据1967年在斯德哥尔摩签订的《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的规定,知识产权包括对下列各项知识财产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李洪涛 《经济师》2009,(3):92-92
商品数量是计算单价、总价的重要依据,也是国际货物买卖的重要交易条件之一,在合同中规定好数量条款对于双方顺利完成合同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在合同中订立“溢短装条款”、规定约数、数量公差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提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文章以“收入财产化”为切入点,阐述了收入财产化的途径,分析了我国现行税制政策对居民“收入财产化”的影响。并提出促进我国居民收入的财产化的税制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6.
腐败的自增强机制:经济分析与制度约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腐败与腐败市场1.腐败的定义。现代经济体制的常态是混合体制。在混合体制内,基于市场失效而产生的政府干预或政府管制,使“政府财产”成为微观经济主体竞相角逐借以获取大量垄断租金的稀缺资源。在此,可以设想一个由政府财产供给和需求构成的“市场”,此市场我...  相似文献   

17.
破解“雇工8人”阶级划线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井 《江南论坛》2001,(12):18-19
撇开建国前不说,只谈建国后,我国对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的区分,一直是笔糊涂帐,是个无头公案。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把有无剥削作为划分的界线,结果在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就闹出了一些每年只有定息几元几角钱的“资本家”的笑话。改革开放后,又曾把雇工8人以上作为私营企业主,雇工7人以下作为个体户,这个神秘的“8”和“7”不知为什么能够成为界线,这是个斯芬克思之谜。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难道可以简单地以此当作判断经济成份的标准吗?…  相似文献   

18.
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素有“阳光法案”之称,是反腐败斗争的强有力武器。国外不少国家已将该制度纳入到具体的法律法规中,并且在实际操作上也日趋完善,在促进勤政廉政、优化行政机构等方面成效显著。我国应基于现实,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构建切实可行的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出台专门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9.
当事人     
《新经济》2010,(4):8-8
俞正声 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两会上接受记者访问时,就高级干部申报财产的问题表示“住房、配偶和子女收入,我每年都如实申报,如果方便可以去中纪委查查。”事实上,早在1988年中国就出现要求官员申报财产的立法动议,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将《财产申报法》列入市法规划,  相似文献   

20.
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是指那些为了使职工免受工作过程中危害的伤害,为了保护职工在劳动场所的生命安全而采取的各种管理手段和方法以及实行的各种制度的总称。企业采用OHSAS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企业的人力资源,使企业免受人力资源和相关财产的损失。同时,它也是体现企业文化中“人本”思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